我叫劉森本,2018年2月組織安排到貴州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任黨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分管全鎮脫貧攻堅工作,2020年6月起任蝦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在蝦子鎮工作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全程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深切地感受到這場大決戰考驗著一個基層黨員幹部的責任擔當。

2019年4月,由於包村任務調整,根據鎮扶貧辦工作安排,我的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對象調整為明星村雲臺組任仕忠戶。接到任務後,我第一時間到幫扶對象家中「走親戚」,一路上,村幹部介紹說,任仕忠的妻子是外地人,語言交流困難,加之性格內向,屬於典型的「老實人」。村幹部還說,任仕忠經常不在家,他妻子又不和外人接觸,以前入戶走訪時,經常和我們「躲貓貓」,每次去都沒能進到其家門,但願今天運氣好,能夠進得去家門。 快到任仕忠家門口時,看到任仕忠妻子在院壩,村幹部喊了一聲,沒料到她轉身就跑進屋裡,只聽見一聲悶響,大門瞬間關上。村幹部看了我一眼,無奈地說,看吧,今天你第一次登門認親戚,人家就請你吃了閉門羹。 經過深入了解,任仕忠戶共有建檔立卡人口4人,任仕忠本人右手因傷斷殘,三級殘疾,一兒一女均在校讀書,該戶因殘致貧,家庭比較困難,屬於典型的「兩無戶」。 一次,又一次,一趟,又一趟,我終於找到了任仕忠。為切實幫助這一家人脫貧,我和鎮扶貧辦、明星村相關幹部會商,針對他家的困難情況,決定從解決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入手,制定具體幫扶措施,綜合施策,開展系列幫扶。 從居住危房到功能齊全的安全住房。任仕忠的父母去逝得早,他從父母手中繼承過來的只有半棟老舊木房,住房功能不完善,沒有廚房,沒有豬圈,用他的話說,當時連走茅廁的地方都沒有。為改善其居住條件,爭取危房改造相關政策,幫助其在老房子對面新建住房,集廚房、廁所、客廳、住房、豬圈等基本功能為一體,徹底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條件。 任仕忠大兒子現在蝦子鎮經開區中學讀七年級,小女兒在明星小學讀二年級,根據相關規定,義務教育期間不用交納相關費用,2019年,按照新蒲新區相關政策,建檔立卡戶子女就學還享受小學每年500元、中學每年1250元生活補助。其子女在學校讀書期間,不僅不交納相關費用,學校還補助其生活費每年合計1750元。任仕忠發自內心感嘆:「我們原來讀書的時候,需要交錢,我的孩子讀書,不用交錢,現在更好了,不但不用交錢,還有生活補助可以拿。真是黨的政策好!」 任仕忠本人很勤勞,但無奈其身患殘疾,以前全家人生活只能靠其駕駛三輪車到農村收菜賣到集鎮菜市場,賺點微薄收入來支撐全家開支。針對這一特殊情況,我和明星村、鎮社會事務辦協商,按照相關程序將該戶評定為農村低保戶,現在每月低保補助1534元,解決了全家人最低生活保障困難。明星村還聘請其為村級護林員,每月補助生活費800元。通過多方努力,該戶現在每月能有2334元穩定收入,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以前,由於生活條件有限,任仕忠家基本沒什麼家庭產業,僅靠耕種兩畝多地維持生活。搬進新家後,結合全鎮扶貧產業幫扶政策,2019年補助產業發展資金1500元,幫助其餵養羊6頭,雞50隻。2020年,補助產為發展資金1950元,幫助其餵養羊4頭,豬2頭。任仕忠開玩笑地對我說:「自從你幫扶我家,現在有事做了,種地,養雞,放羊,餵豬,一天忙得不得了,不過忙點好,忙點有搞頭。」

2019年底,對照脫貧攻堅「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通過脫貧驗收程序,任仕忠一家達到脫貧標準,順利實現脫貧。2020年,根據相關政策,繼續鞏固脫貧成效,該戶生產生活得到持續改善。通過長時間的幫扶和交流,我和幫扶對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從過去「躲貓貓」式的見面方式,變成了如今「面帶微笑,開門迎客」的招待方式,從「熟悉的陌生人」變成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些一點一滴,看似不經意的轉變,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和每一個扶貧幹部用心、用情將黨的政策落實到具體的幫持工作中,以實際行動幫助貧困對象生活越來越好,以真誠的笑容感動和溫暖貧困鄉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孟錦群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