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不再和我「躲貓貓」丨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劉森本,2018年2月組織安排到貴州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任黨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分管全鎮脫貧攻堅工作,2020年6月起任蝦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在蝦子鎮工作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全程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深切地感受到這場大決戰考驗著一個基層黨員幹部的責任擔當。

2019年4月,由於包村任務調整,根據鎮扶貧辦工作安排,我的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對象調整為明星村雲臺組任仕忠戶。接到任務後,我第一時間到幫扶對象家中「走親戚」,一路上,村幹部介紹說,任仕忠的妻子是外地人,語言交流困難,加之性格內向,屬於典型的「老實人」。村幹部還說,任仕忠經常不在家,他妻子又不和外人接觸,以前入戶走訪時,經常和我們「躲貓貓」,每次去都沒能進到其家門,但願今天運氣好,能夠進得去家門。  快到任仕忠家門口時,看到任仕忠妻子在院壩,村幹部喊了一聲,沒料到她轉身就跑進屋裡,只聽見一聲悶響,大門瞬間關上。村幹部看了我一眼,無奈地說,看吧,今天你第一次登門認親戚,人家就請你吃了閉門羹。  經過深入了解,任仕忠戶共有建檔立卡人口4人,任仕忠本人右手因傷斷殘,三級殘疾,一兒一女均在校讀書,該戶因殘致貧,家庭比較困難,屬於典型的「兩無戶」。  一次,又一次,一趟,又一趟,我終於找到了任仕忠。為切實幫助這一家人脫貧,我和鎮扶貧辦、明星村相關幹部會商,針對他家的困難情況,決定從解決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入手,制定具體幫扶措施,綜合施策,開展系列幫扶。  從居住危房到功能齊全的安全住房。任仕忠的父母去逝得早,他從父母手中繼承過來的只有半棟老舊木房,住房功能不完善,沒有廚房,沒有豬圈,用他的話說,當時連走茅廁的地方都沒有。為改善其居住條件,爭取危房改造相關政策,幫助其在老房子對面新建住房,集廚房、廁所、客廳、住房、豬圈等基本功能為一體,徹底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條件。  任仕忠大兒子現在蝦子鎮經開區中學讀七年級,小女兒在明星小學讀二年級,根據相關規定,義務教育期間不用交納相關費用,2019年,按照新蒲新區相關政策,建檔立卡戶子女就學還享受小學每年500元、中學每年1250元生活補助。其子女在學校讀書期間,不僅不交納相關費用,學校還補助其生活費每年合計1750元。任仕忠發自內心感嘆:「我們原來讀書的時候,需要交錢,我的孩子讀書,不用交錢,現在更好了,不但不用交錢,還有生活補助可以拿。真是黨的政策好!」  任仕忠本人很勤勞,但無奈其身患殘疾,以前全家人生活只能靠其駕駛三輪車到農村收菜賣到集鎮菜市場,賺點微薄收入來支撐全家開支。針對這一特殊情況,我和明星村、鎮社會事務辦協商,按照相關程序將該戶評定為農村低保戶,現在每月低保補助1534元,解決了全家人最低生活保障困難。明星村還聘請其為村級護林員,每月補助生活費800元。通過多方努力,該戶現在每月能有2334元穩定收入,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以前,由於生活條件有限,任仕忠家基本沒什麼家庭產業,僅靠耕種兩畝多地維持生活。搬進新家後,結合全鎮扶貧產業幫扶政策,2019年補助產業發展資金1500元,幫助其餵養羊6頭,雞50隻。2020年,補助產為發展資金1950元,幫助其餵養羊4頭,豬2頭。任仕忠開玩笑地對我說:「自從你幫扶我家,現在有事做了,種地,養雞,放羊,餵豬,一天忙得不得了,不過忙點好,忙點有搞頭。」

2019年底,對照脫貧攻堅「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通過脫貧驗收程序,任仕忠一家達到脫貧標準,順利實現脫貧。2020年,根據相關政策,繼續鞏固脫貧成效,該戶生產生活得到持續改善。通過長時間的幫扶和交流,我和幫扶對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從過去「躲貓貓」式的見面方式,變成了如今「面帶微笑,開門迎客」的招待方式,從「熟悉的陌生人」變成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些一點一滴,看似不經意的轉變,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和每一個扶貧幹部用心、用情將黨的政策落實到具體的幫持工作中,以實際行動幫助貧困對象生活越來越好,以真誠的笑容感動和溫暖貧困鄉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孟錦群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換崗不換初心丨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官田村黨...
    我叫楊琴,今年37歲,2009年招聘到新蒲新區永樂鎮新民村工作,現任永樂鎮官田村黨支部書記。自2014年新民村納入省級一類貧困村以來,我與同事們與群眾並肩齊行,2019年順利完成了新民村整村脫貧出列任務,今年8月,因工作需要,我服從組織安排,到官田村任支部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給生活一個微笑|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村村民解德宇
    我叫解德宇,是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村華新組村民,今年48歲,患有肌肉萎縮症,二級殘疾,作為一家之主,我努力地承擔著家庭重擔。我選擇在近處謀點事做,但因活少,身體殘疾,勞動力遠不及常人,所以收入不多,生活常常捉襟見肘。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
  • 新蒲新區醫藥行業協會成立
    1月10日,遵義市新蒲新區醫藥行業協會成立大會召開。區社事局、區衛健局為遵義市新蒲新區醫藥行業協會授牌。  新蒲新區醫藥行業協會會長劉昭君告訴筆者,協會的成立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新區百姓,強化行業自律,推進交流合作,讓資源優勢互補;搭建起主管部門與醫藥行業之間的橋梁,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服務能力,為新區醫療康養集聚區建設貢獻力量
  • 遵義市公安局新蒲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程蛟龍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
    經中共遵義市委批准,遵義市公安局新蒲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程蛟龍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遵義市紀委市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程蛟龍簡歷程蛟龍,男,漢族,1971年2月出生,貴州仁懷人,大學學歷,1989年9月參加工作,199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的故事在油茶中、糖水裡!丨正安縣碧峰鎮...
    2017年3月,我接到電話告知我,在3月15日之前要到慶豐村走訪貧困戶。我當時一頭霧水,什麼是貧困戶?我的貧困戶是哪些?如何走訪?一連串的問號在我的腦子裡打轉轉。對於這個工作指令,我很著急不知所措,不知道政策,如何去開展工作,我好迷茫。在路上,我向周書記請教,這項工作需要做些什麼,如何開展該項工作等等。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助我圓夢大學丨平塘縣牙舟鎮興陶村...
    在這個背景下我的故事便悄然開始了……  我叫王明媛,出生在牙舟鎮興陶村冗平組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當我還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離世了,父親又遊手好閒,無心顧家,造成母親和他離異,只剩下一個由親戚朋友輪流照顧的我。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丨陳泳如:一張張群眾的笑臉是我最大的收穫
    我叫陳泳如,是新蒲新區財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到蝦子鎮蘭生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去蝦子鎮之前,我內心很糾結,一方面想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又放心不下妻兒。妻子卻很支持我,她說:「我們倆都是老黨員,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是我們的職責,家裡困難不算什麼,你只管放手去做吧!」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妻子的囑咐,2017年的寒冬,我和其他兩名隊員一起來到了蝦子鎮蘭生村。這裡山高、坡陡、谷深,我暗下決心,在幫扶期間,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改善這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幫助村民們喝上「放心水」、住上「小康房」、走上「平坦路」。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轟轟烈烈 只有柴米油鹽丨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
    我叫潘承林,今年55歲,自2017年3月至今駐任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任第一書記。青龍村全村316戶12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20人。  青龍村屬於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剛入村時,髒亂差是第一印象,到處汙水積存、垃圾成片、亂堆亂放,視覺貧困根深蒂固。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幫扶情漫漫扶貧路丨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
    2016年12月29日,大雪隨著寒冬來了,在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裡,我接到了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到晴隆縣蓮城街道菜籽社區江興村包保幫扶精準貧困戶。說實在的,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對於下鄉搞扶貧工作實在是門外漢,剛剛接到任務心裡也有點不情願。
  • 「我的扶貧故事」我一直在路上丨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監委會主任王...
    為不辜負廣大群眾的支持與信任,到崗以來,我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論學習、聯繫群眾、遵紀守法等各方面都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之前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沒有接觸過扶貧工作,不知道扶貧的意義和目的,到崗後,在領導和同事的協助下,我漸漸認識到為什麼要精準扶貧,怎樣精準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肩上扛著的是神聖的使命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
    第一次走訪扶貧戶,山路顛簸,又加之缺乏扶貧工作經驗,我覺得工作非常的艱辛,脫貧攻堅途中有太多的心酸苦樂,但讓我的工作、生活多了一筆豐富的財富。  2019年8月,我被調整到慄樹村坪子組擔任網格員,開始了駐村工作。  慄樹村坪子組,總戶數33戶,其中貧困戶19戶74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六盤水...
    我叫沈折貴,2015年4月任南開鄉花場村村文書,2018年9月任玉蘭村支部書記。這些年來,我用心用情,做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小太陽」。   2016年,趕上國家的好政策,花場村修建易地扶貧安置房,花場村決戰隊隊員和我多次上門做工作,郭貴祥因個人原因就是願意搬遷,中途也放棄過,但是我沒放棄,我一次又一來到他家,用心和真誠打動了郭貴祥一家人,2016年8月郭太良一家4口從破舊的老瓦房搬遷到現在嶄新的易扶搬遷安置房裡。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新兵」到「扶貧尖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巖...
    我是龍松權,是錦屏縣河口鄉人社中心的一名幹部,2019年3月在巖灣村當網格員。我的網格裡有50戶人家,結對幫扶對象8戶。通過實地走訪,我得知,2015年範華銀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他家的住房是一棟破爛木房,還用樹皮夾著住人,透風又漏雨。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這名「60後」的扶貧故事丨鳳岡縣蜂巖鎮桃坪村...
    還記得那是烈日當頭的盛夏,我懷揣扶貧資料和眾多同事一道,正式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在第一次去貧困戶黃鬥志家之前,我心裡多少有些忐忑。如何憑藉個人之力幫助他家脫貧。在駐村工作組的帶領下我很快找到了他家。來到他家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破舊的平房,院子東側是跑風漏雨的木質廚房,屋裡光線昏暗,條件有些差。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生活無憂就是我最大的滿足丨晴隆縣紫馬鄉新...
    我是晴隆二小的一位教師,當接到上級通知,讓我到紫馬鄉新洋村扶貧時,我是很驚訝的,因為這是個我只聽說過的地方。由於是山區道路彎道多,車輛行駛的較慢,去紫馬鄉的時候,要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目的地後整個人都是暈頭轉向的,假如碰上雨雪天氣,山體落石、路面打滑,更是不敢想,讓人後怕。
  • 「我的扶貧故事」改變了群眾也改變了我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駐村...
    2017年10在黨和政府號召下我被派在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當駐村幹部,2019年7月又有了紫馬鄉紫馬村王家寨組網格員的身份。在這場脫貧攻堅任務中,我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