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多種模式推廣香菇種植助農脫貧

2021-01-08 河北新聞網

    近日,在阜平縣大臺鄉大連地村的香菇種植基地,筆者看到一棟棟香菇大棚在黑色遮陽網的遮蓋下整齊排列在村西的空地上,大棚內一根根香菇菌棒規範地擺放在架子上。新一輪扶貧開發啟動以來,阜平縣通過政府扶持、典型示範,建成香菇大棚377棟,覆蓋7個鄉鎮13個村,為群眾脫貧致富開闢了一條新渠道。

    阜平林木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種植中低溫型香菇。從2013年起,該縣考慮到香菇種植市場空間大、發展前景好,決定大力推廣香菇種植。但是,種香菇是個新鮮事兒,鄉親們不敢輕易嘗試。當時,省金融辦駐村工作組正在該縣紅草河村駐村幫扶,在他們的幫忙下,村裡投資近20萬元建成8棟香菇種植大棚,兩個月後,菇棚效益顯現了。

    嘗到甜頭的紅草河村民,後來又引進石家莊的一家公司,成立了阜平縣昊藝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採用「統一生產計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價格、統一調撥銷售」的模式,將香菇大棚按每米60元的價格承包給當地農民經營。截至目前,該公司共流轉土地158畝,建設香菇大棚100棟,並建設了菌棒加工廠及大型冷庫等配套設施。

    紅草河村香菇種植成功,給阜平縣香菇產業開了個好頭。種植香菇需要資金投入,資金缺乏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看準了的事就得幹。」2014年下半年,大臺鄉大連地村大膽鼓勵村民自發解決資金難題,有錢的拿錢入股、沒錢的用土地入股,每戶股金從100元到6萬元不等,成立了大連地村田地香菇種植合作社。該合作社負責人王成科介紹,現在,合作社參股村民有152戶,其中貧困戶佔到了85%。合作社已流轉土地50多畝,修建436平方米保鮮冷庫一座,建設高標準鋼架冷棚68棟,菌棒生產車間正在建設之中。

    「老百姓手中有限的資金被集中使用,便於發揮更大經濟效益。」王成科給筆者算了一筆帳:每棒香菇每年可以出菇四茬,8棚香菇保守估計可以賣45萬元,除去建棚成本18萬元、買菌棒成本13萬元、人工及水電費等雜項開支約5萬元,一年下來不僅可以收回成本,還可以淨賺近10萬元。據了解,該合作社首批種植的8個大棚第一茬香菇已經賣了12萬元,接下來,他們將建設現代化集約型菌棒生產基地。「那樣我們的菌棒成本就變小了,利潤空間就更大了。」王成科說。

    在發展香菇種植的過程中,除了大連地村田地香菇種植合作社「合作社投資並統一經營」的模式外,阜平縣還湧現出東城鋪村「合作社投資,農戶承包」模式,劉家溝村「公司投資,合作社管理,農戶承包」模式等。這些創新的經營模式,推動著該縣香菇產業不斷發展。

    為了扶持香菇種植業良性發展,阜平多次邀請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文杰,對種植戶進行培訓。今年6月底,該縣還組織各鄉鎮、相關部門、香菇種植基地負責人及部分種植戶,實地考察了中國食用菌之鄉平泉縣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並邀請省農科院、河北大學、省微生物研究所等食用菌專家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模式、政策支持、產業鏈條及發展前景等進行了講解。

    「現在,我們正在制定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為全縣的食用菌產業提供政策幫助和資金扶持,力求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該縣農業局局長張強介紹說。

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記者葛西勸、徐華 通訊員段佔川、韓瀚

 

相關焦點

  • 「阜平香菇」:小香菇做成脫貧大文章
    同時,阜平縣委、縣政府聘請省內外10位知名專家成立阜平縣發展食用菌產業專家委員會(小組),組織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員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培訓。 對於出產的菌棒,阜平縣統一質量標準,由鄉鎮、菌辦、合作社、種植戶代表組成質量監督小組,對龍頭企業生產的菌棒進行監督檢查,嚴把質量關。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河北阜平:「老鄉菇」何以掌握定價權
    嘉鑫種植有限公司經理齊建利說,「作為全縣最大香菇種植龍頭企業,公司日產菇100多噸,全部銷往南方市場。僅廣州、深圳每天就發貨40多噸,佔兩地市場80%份額。『老鄉菇』一直供不應求,客戶大都是上門採購,幾年來基本都是這個價。」香菇在河北北部、山東、河南以及東北、南方地區都有一定種植規模。
  • 「阜平香菇」成為首批河北省地理標誌精準扶貧和商標品牌富農項目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近日,經保定市市場監管局推薦,河北省市場監管局實地考察調研,並經專家評審,「阜平香菇」被確定為2020年度河北省地理標誌精準扶貧和商標品牌富農項目。「阜平香菇」也成為保定市首次獲批的河北省地理標誌精準扶貧和商標品牌富農項目。
  • 香菇「香」飄脫貧路
    香菇來自木,「阜平香菇」源自這個革命老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阜平縣北果園村村民張玉鳳。「阜平這地方,山多路遠耕地少,多數是只有十幾公分土的薄田,土地很薄,風一刮水一衝,地就沒了,所以從前總是和貧困兩個字分不開。」初到阜平北果園村,村民張玉鳳向我們訴說著阜平貧困的原因。阜平菌菇大棚。
  • 老區阜平:香菇產業扶貧星火正燎原
    阜平總面積2496平方公裡,為全山區縣,山場面積326萬畝,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革命老區阜平生態環境良好、林木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怎麼就富不起來呢?人們常說,道路決定命運。王海波認為,阜平百姓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找對扶貧的道兒。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是阜平拔出窮根的唯一出路。
  • 滴滴啟動「橙心助農」計劃
    滴滴旗下社區電商橙心優選發布橙心助農計劃,建立促生產、保流通、助消費的扶貧助農體系,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目前,橙心優選小程序已上線「橙心助農」專區,實現全國貧困縣200多種助農產品的對接銷售,「從鄉野到餐桌,消費扶貧,讓每一份耕耘都有收穫。"
  • 科技支撐龍頭帶動 河北阜平「老鄉菇」帶來「老鄉富」
    2020年河北省山區香菇栽培技術培訓會現場。張淑梅攝河北省山區香菇栽培技術培訓會由河北省山區科技創新中心主辦,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太行山食用菌產業研究院、阜平縣嘉鑫種植有限公司和河北省食藥用菌資源高值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承辦,旨在通過食用菌專家授課,提高農戶香菇栽培者理論水平和發菌、出菇管理技能,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充分發揮食用菌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 2020年河北省山區香菇栽培技術培訓會在阜平縣舉辦
    11月19日,河北省山區科技創新中心赴保定市阜平縣舉辦2020年河北省山區香菇栽培技術培訓會,並帶領參會群眾到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科技示範基地調研。     據了解,培訓會由河北省山區科技創新中心主辦,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太行山食用菌產業研究院、阜平縣嘉鑫種植有限公司和河北省食藥用菌資源高值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承辦,旨在通過食用菌專家授課,提高農戶香菇栽培者理論水平和發菌、出菇管理技能,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充分發揮食用菌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河北省有關香菇企業管理人員、一線從業人員等260餘人參加了會議。
  • 保定市場監管局搭橋幫農賣香茹
    圖為阜平縣農民在香菇種植大棚工作。保定市場監管局供圖阜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為實現脫貧富民,該縣將食用菌產業作為重要的扶貧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阜平縣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香菇銷往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直接帶動1.5萬戶農民增收,並為貧困群眾提供2萬多個公益崗位。小小的香菇,寄託了很多貧困家庭一年的收成和希望。
  • 【決勝2020】保定阜平:小小「老鄉菇」 化身「致富菇」
    小小香菇創造出了無限價值,作為阜平縣鼎力打造的特色產業,儼然已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致富菇」。    為打造優質產品品牌化,阜平縣註冊了「老鄉菇」「小牧耳」等多類別公共品牌商標。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還吸引了眾多縣外遊客到阜平開展採摘、觀光、休閒旅遊、餐飲等活動,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丨漢陰助農增收使巧力
    為幫助群眾銷售農產品,漢陰縣藉助多方力量,用足巧勁搭建各種平臺,開展多種活動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貧困群眾生產的農產品開拓銷售渠道,使貧困群眾得實惠。巧用平臺增熱度「今天我們村出產的幹豇豆、幹土豆片等農產品也來參展了,希望大家關注我們的優質農產品。」漩渦鎮梓中村電商服務站負責人張正超向遊客介紹道。
  • 中通快遞 助農服務致力「農村到城市」
    去年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5個區貧旗縣全部摘帽,162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已全部脫貧。這些變化,中通快遞巴彥淖爾網點負責人霍承毓有著深切的體會。10年前,霍承毓大學畢業,選擇回到家鄉巴彥淖爾創業。
  • 陳村打出助農「組合拳」,與桔農「同甘苦」
    1月9日上午,2021第二屆陳村鎮年桔文化推廣月活動正式「雲啟動」。以線上連線相互打氣為序幕,在接下來為期一個月的推廣月活動中,陳村鎮將以「網際網路+」及文化創意賦能,打出搭建年桔「雲銷售」平臺、舉辦陳村鎮年桔文化融媒體大賽、2021年陳村年桔創作大賽等一系列的助農「組合拳」,以「線上+線下」的方式推廣陳村年桔文化,提振桔農信心,助力桔農銷售。
  • 湖北十堰:襪子編織脫貧夢 香菇撐起「致富傘」
    【脫貧故事】湖北十堰:襪子編織脫貧夢 香菇撐起「致富傘」【解說】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地處鄂西北,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集老、山、邊、貧、庫於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解說】近幾年,鄖陽區引進襪子產業。截至2020年10月,已有28家襪業生產及上下遊企業扎堆聚集,小小的襪子已經成為當地扶貧大產業。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晴隆縣沙子鎮三合社區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吳修飛帶著記者走進普晴林場,只見林間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有勞動力的群眾都來林場務工了。 「事情還得從縣裡的產業規劃說起。」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香菇種植「網紅」季芹子
    2017年在「走白村·脫貧攻堅影像回眸」中,一張靦腆、熱情的照片被記者選為封面人物。而如今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一家三口靠種植香菇脫貧了,現在成了香菇種植「網紅」。她的脫貧故事要追溯到2016年,當時看到周圍的鄉親們都在種植香菇袋料,因為看病,已向親戚借遍了錢,想種8000袋香菇就是沒有資金。
  • 海南文昌「航天小鎮」青年養殖黑山羊助農脫貧
    海南文昌「航天小鎮」青年養殖黑山羊助農脫貧 2020年05月16日 18:1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凌楠 攝   中新網海口5月15日電 題:海南文昌「航天小鎮」青年養殖黑山羊助農脫貧  作者 凌楠  海南文昌龍樓紅海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社長符歡正悉心照料合作社養殖的130多隻黑山羊。餵羊、清理羊舍、售賣農產品,是他每天的工作。  一隻只黑山羊羔又跑又跳,有的自由自在地玩耍,有的在吃著地上的花生苗。
  • 民族品牌英樹"公益助農" 發展產業助農增收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為積極踐行提出的「國內經濟大循環」政策號召,更深層次的體現英樹作為民族品牌的責任擔當,開展振興鄉村建設,民族特色企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為目標的英樹「白梅花」助農項目。
  • 婁底職院農林專家在線服務抗疫助農
    在今年疫情肆虐的日子裡,他們利用網絡,走出了一條線上服務的助農之路。2月26日,新化縣萬龍村村民夏雙峰通過微信詢問謝大識,說因疫情不能出去打工,打算在家開辦養豬場,想向他詢問豬場審批手續、規劃設計要求、生產經營與管理模式等問題,謝大識因地制宜幫他做了豬場規劃,還為其對接了唐人神婁底湘大飼料有限公司,為夏雙峰創業提供了極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