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1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伊川縣融媒體中心●伊川新聞●
2017 年 11 月 8 日,我告別繁華都市的安逸生活,從河南省煤田地質局機關來到陌生的伊川縣平等鄉上元村,開啟了「話桑麻」的駐村生活。上元村共有 205戶858人,耕地1400 餘畝,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309人,截至2019年底,共有59戶302人順利實現貧困摘帽,貧困發生率由最初 36.01% 降至 1.04%。這幾年,上元村逐漸實現綠色打底子、鼓起錢袋子、邁向好日子,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致富路。
栽樹木,打上綠底子
生態興則文明興。入村後,我有幸跟隨考察學習團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兩山」重要思想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餘村,當即就被眼前的美景震撼:飄香荷塘,起伏青山,古韻廊橋……在 20世紀 90 年代,餘村主要以採石業為主,村裡塵土飛揚,村民們幾乎天天經歷著「沙塵暴」。如今,餘村人轉變發展思路,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富山, 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當時,我暗自思忖:上元村和當年的餘村十分相似,資源匱乏,植被稀疏,基礎設施薄弱, 百姓生活窮苦。上元村是否也可以從栽樹開始, 村裡先綠起來、美起來,留住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
說幹就幹。考察回來,我積極向鄉裡申請綠化樹木,號召村「兩委」人員及村民們一起行動起來。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法桐、女貞等樹苗全部栽種到位,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那種喜悅無以言表。接下來,我們繼續拓寬發展思路。經過集體商議,村裡決定引進「果林採摘綜合體」項目,打造以採摘遊玩為一體的旅遊村。我們邀請農林業專家對上元村的土質進行全方位檢測分析,研究此地適宜哪種植被生長。經過兩個多月的科學論證,村裡決定發展「矮化富硒櫻桃田園綜合體」項目,並於2019年10月開工建設。該項目共流轉土地460畝,直接帶動40餘人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如今,上元村櫻桃樹長勢旺盛,產業園生機勃勃,打通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 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環境美、產業美、生態美的夢想正逐步變為現實。
立項目,鼓起錢袋子
土地是農民心中「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的盼望,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腳下實實在在的保障。偏偏上元村的田地灌溉難、產量低,影響村民收入,這讓我整宿睡不著覺。我對自己說:「這個問題必須解決,一刻也不能等了。」我主動請纓, 到鄉裡、縣裡、市裡、省裡與各單位溝通協調,執行方案一改再改。我曾無數次碰壁,無數次想放棄,但當想起鄉親們辛苦的勞作、盼望小康的眼神,這點困難算什麼!皇天不負有心人。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月,在各方支持下,上元村1400 畝土地提質改造和土地整理項目順利通過驗收,結束了上元村世世代代莊稼「靠天收」的歷史,老百姓也終於感受到「靠地不靠天」的幸福,該項目每年能給全村穩定增收 80 萬到 100 萬元。對農民來講,豐收是最高興的事情,但對上元村村民來說也是發愁的,如果只豐收沒有銷路,老百姓仍無法致富。為了破解難題,幫扶單位大力開展消費扶貧,連續4年集資70餘萬元收購村裡的小米、粉條、花生等特色富硒產品,幫助成立並運營上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大大提升了「上元村」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讓 150 餘戶農戶享受到農產品品牌溢價的紅利。如今,上元村特色產品包裝車間和「上元村」專屬商標都正在建設運營中,未來的「上元村」品牌將走出河南,走向全國。通過招商引資,目前上元村已形成養殖、種植、手工編織等十多個產業,集體經濟年收入達 40 餘萬元,70 餘人實現了就近務工,上元村的產業之花正在絢麗綻放。
戰疫情,邁向好日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的扶貧工作困難重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幫助全村百姓復工復產、春耕備耕,確保小康路上不掉一戶、不落一人。2月3日,我接到村扶貧車間牛文峰的電話:「王書記,今年受疫情影響,沒了訂單可咋辦呀?」牛文峰急得直哭。我告訴她:「別著急,春節前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的領導已經同意把今年的工作服放到咱們車間做,你就開足馬力放心幹吧!」2月28 日,扶貧車間復工當天就接到了 4401 套訂單, 實現了「開門紅」。金會軒是上元村平菇種植大戶。因為道路被封,平菇銷售成了大難題。他天天跑到我這裡說:「王書記,你可得幫幫我,棚裡的蘑菇堆成了小山, 銷售不出去啊,愁死我了。」這平菇不同別的,放不住,稍放一天就不好賣了。我立即與鄉裡聯繫, 為他開具綠色通行證,同時動員本村及鄰村的鄉親們都來採購平菇,幫他銷售 4000 多斤平菇,解了燃眉之急。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復工復產的越來越多。2月18日深夜10點多,剛要入睡的我被一陣敲門聲驚醒,原來是上元村在江蘇打工的貧困戶李義軒、董向麗夫妻,他們復工需要健康證明。我一邊積極與鄉裡聯繫幫他們辦理健康證明,一邊不停地動員其他老鄉儘早聯繫原單位,抓緊辦理手續返廠。我心裡清楚:只要能早一天外出務工, 村民的家裡就多了一份收入,離小康夢的實現就又近了一步。
春季是播種的時節,但是村民無法出村採購種子,這可急壞了靠地吃飯的農民們。我立即與村幹部商議解決大家的春種問題。我們挨家挨戶詢問,記錄每家需要的種子與化肥數量,與鄉政府協調出村的綠色通道。終於解決了春耕物資問題,老百姓的心踏實了。夜幕降臨,看著這萬家燈火,我在心中不禁感嘆:這煥然一新的鄉村,不僅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而且古樹廣場、農具館、村史館等文化設施也已陸續建成,老百姓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在不斷豐富。百姓意見少了,笑容多了,村裡美了,村風正了,大家都嘗到了脫貧奔小康的「甜果子」。村貌不改我難安,百姓不富我不甘,如今的我已與這裡的山水鄉情融為一體了。(來源: 中宣部主管《時事報告》)
伊 川 新 聞
伊川縣廣播電視臺 伊川縣融媒體中心
新聞發布官方平臺
總監製 郭明傑 監 制 趙豔紅
編 審 謝 琨 周中強 制 作 李 元
原標題:《上元不富我不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