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來,不少人會在早晚煮一鍋小米粥,溫暖又養胃,然而不少人卻不知道小米是怎麼來的。實際上,小米跟路邊常見的狗尾巴草有著很深的淵源,一起來看看吧。
曾為古代主糧
小米在古代稱為粟,先秦時期稱為稷(jì),是中國最早馴化的栽培穀物之一。我國古代常稱國家為「社稷」,其中「稷」是建立國家的基礎,可見小米在古代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考古發現,我國栽培粟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中期,陝西岐山縣鬥雞臺、西安半坡村及甘肅、雲南等新石器時期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炭化粟粒。可見早在新時期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以小米為主食了。
小米是一種耐旱、耐瘠的作物,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易生長。正因為這些特性,在農業尚不發達的古代,它曾一度作為人們的主糧。在夏商周時代,粟和黍同屬五穀,粟(稷)還是當時的五穀之首。在漢代,有專門的農業官職叫「治粟都尉」,主要管理糧(粟)倉。
此外,小米在古代還被視作軍糧,是名副其實的古代「國家儲備糧」。秦朝李斯的《諫逐客令》中曾記載:「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意思是地大則糧多,國大則人多,兵器強大則士卒勇敢。這裡的糧食就是小米(粟)。漢代賈誼的《論積貯疏》中記載:「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說的就是國家應以農業為本,重視屯糧(粟),才能保證國泰民安。說明在漢朝時,小米已作為軍糧成為了國家徵戰儲備物資之一。
中唐時期,稻米在南方逐步發展起來,成為當時的主食,粟的地位慢慢沒落,隨著在明朝玉米的傳入,小米就成為了雜糧。但在我國西北地區,自然氣候仍然不能滿足種植水稻的條件,小米依然是這些地區的主食之一。例如在陝北,即便是今日,黃燦燦的小米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依然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煮小米粥、蒸小米飯都是當地日常飲食。
由狗尾巴草馴化而成
雖然小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培育歷史,但它最初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從它的祖師爺爺「狗尾巴草」說起了。
「小米是由狗尾巴草人工馴化而來的」。中科院植物學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史軍對新京報記者稱,人們從自然存在的植物(狗尾巴草)種子選取籽粒飽滿、顆粒較大的個體,一代一代地優選,然後栽培改良,篩選出擁有大種子基因的個體來繁育,逐漸演變成如今的小米。
「這個肯定是經過很多代篩選,不只是小米,稻米也是一樣,經過不斷選育栽培,逐步形成今天的大米,所有的農作物都有這樣一個馴化的過程。」史軍表示。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李銘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