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釣魚窮三年」,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俗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摸索不斷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大家記住。俗語常常被大家稱為常言,俗話。只不過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這些從歷史中遺傳下來的俗語既反映了當時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少俗語對後來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這也是為何會有很多俗語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比如我們今天說的是俗語「釣魚窮三年」,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釣魚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成為了很多人的業餘愛好。那麼古代為何會有會釣魚窮三年的說法,現實中真是如此嗎?其實這跟當時的生活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古時候生產力低下,人們一直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靠人工來完成。當時的大部分人一直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狀態中,對於他們來說,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由於那時候儲藏食物的條件比較有限,肉類的食物往往都是要在當天處理掉,時間一長就會容易變質。很多人沒錢買肉的時候會選擇用漁網捕魚,這樣的既不耽誤田裡的工作,也能吃得到肉,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如果選擇釣魚的話,除了多花時間之外,釣到釣不到還是一件未知的事情。對於當時的勞苦大眾來說,這只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只有那些整天遊手好閒的有錢公子哥才會幹這樣的。所以他們認為那些把時間放在釣魚上的,都是一些難有所作為的人。一旦窮人學會這種愛好,花費時間精力在這上面,就要多過幾年的窮日子。
其實釣魚窮三年的下一句才是經典,前者不過是荒廢幾年的時間,或者可能將自己的一生都搭進去,和這相比釣魚都是小兒科,那就是玩鳥毀一生。古代可不像現代這樣,是個人花點錢都能養個小鳥玩玩。那時候玩鳥的基本都是王公貴族的紈絝子弟,就連養的鳥都非常講究。她們養的鳥基本都是常人沒有見過的品種。這些鳥不但長得非常漂亮,就連叫聲都要動聽才行。
特別是到了清朝中後期,遛鳥都成為了北京城八旗子弟的必做之事。他們靠著祖上的功勳過著奢靡的生活,從來不用為生活中的錢財所煩惱。據說光是給鳥買的普通籠子,就抵得上普通人家好幾年的開銷,那些精緻的鳥籠足夠一個普通三口幾十年的開銷。更不用說那些比鳥籠都要貴上幾十到上百倍的名鳥了,所以在那個年代養鳥也是財富的象徵。對於普通人來說,染上養鳥遛鳥的愛好,就是毀一生的事情。
大多數的古人一生都在為生活所忙碌,求得不過是衣食無憂而已。根本沒有時間去釣魚和養鳥,那些都是有錢的紈絝子弟才能享受到的。所以在古代很多時候「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說的就是那些玩物喪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