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古代孩子們的玩具居然流傳幾千年,現在已入非遺文化

2021-01-10 中原文化家

在古代,孩子們沒有手機、電腦、pad玩,那麼他們有什麼好玩的玩具嗎?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古代小朋友玩過的玩具。

一、布老虎

布老虎,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它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室內擺設、饋贈禮品及個人收藏品。

追根溯源,布老虎起源於虎圖騰崇拜。原始社會,風雷閃電,猛獸出沒,人類自身的脆弱,強大的老虎被人們看作是世界上的強者。

而老虎不僅勇猛無敵,而且對自己的幼崽特別保護,民間有「虎毒不食子「的說法。因此,人們把虎作為生命保護神和繁衍生育之神。

布老虎以雙頭虎枕為多見,是崇虎習俗在民俗中的表現形式,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北方很多地區廣為流傳。

老百姓更是把虎看做是兒童的保護神,「小猴孩,你別哭,給你買個布老虎;白天拿著玩,黑夜嚇『麻胡』」。

民間在春節、元宵節以及新生嬰兒「洗三」(嬰兒落生三天時)、百日、周歲生日、兩歲生日,以及平日裡喜歡讓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

二、撥浪鼓

撥浪鼓是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玩具之一。直到現在,每年在逛廟會的時候依舊可以看到許多賣撥浪鼓的攤子,那熟悉的鼓聲卻時常能在我們耳邊響起。

說起撥浪鼓的產生,它的歷史可悠久了。撥浪鼓的產生肯定在鼓之後,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中,就曾經發現過疑為鼓的器物。

發展至宋代的撥浪鼓已經在三個領域出現,一是禮樂之用;二是商業之用;三是兒童玩具。歷代禮樂中都有鞀,宋代當然也不例外。

商業之用則是指「貨郎鼓」,民間貨郎一般是持撥浪鼓招徠顧客的。與此同時,撥浪鼓也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玩具。

關於撥浪鼓的名稱,歷代不同,各地也不盡相同,總體說來有撥浪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搖咕咚、小鼓等。諸多名稱,皆因寫法不同而來,發音近似,取字不一。

縱觀撥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時期鞀鼓誕生直到今天,撥浪鼓這種樂器與玩具的形態居然沒有什麼變化。一種玩具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傳,不改初創之型,真是難以置信。

三、傳統風箏

傳統風箏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深受人們喜愛。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在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

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薰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

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

風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

各位看官,以上這些都是古代兒童玩具,居然流傳上千年,至今不衰,還入非遺文化,你還知道哪些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從傳統民間玩具看中國古代玩具設計智慧
    這些貼近人們生活的玩具,多流傳至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曾經的燦爛文化,表達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擁有美好的理想、非凡的智慧。古代節日中的玩具節令玩具由來已久,它與四時節日風俗相結合而產生。如春節的煙花爆竹,元宵節的玩具燈等稱作節令玩具。和平繁榮時期,市井商貿興旺。民間玩具貨色齊整,且多與節令相關。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2006年,香港開始籌劃第一次全港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2014年,香港推出首份涵蓋480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2015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2016年,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2017年, 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們正為非遺中心的展覽進行更新,務求以新形象示人,2021年會分階段完成。」
  • 古代孩子的玩具神器,你玩過幾個?
    中國玩具文化源遠流長 遠在新石器時代 就出現了人類原始的玩具 雖然古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電視機、 遊樂場、IPAD、動畫片 但是孩子們生活卻同樣豐富多彩
  • 園南中學:向陽而生的非遺文化傳承
    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國務院設定的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從那年開始,我會在遺產日前夕走訪一家非遺傳承特色學校,看看孩子們是怎樣尊敬先賢留下的民族瑰寶的。6月12日,我實地考察了園南中學。
  • 一張古代兒童繪畫,古代孩子們真幸福,各種玩具令人羨慕
    古代繪畫非常喜歡選擇《嬰戲圖》這一個繪畫主題,這跟當時的社會現象有直接的關係。為什麼喜歡畫這一類的作品,尤其是宋朝時候的嬰戲圖,每一個細節與繪畫的主題都是在表達一種人們生活的幸福程度。
  • 非遺文化龍舞-城步吊龍
    一提到龍,大家都會覺得是很神聖的物種,在古代,天子被稱為龍的化身,龍能給黎民百姓帶來祥瑞和平安。所以後人也一直沿用這個典故,為了百姓的健康平安,大家都跳起來龍舞,但是你知道城步吊龍嗎。中國城步龍舞有好幾個種類,城步吊龍是龍舞種類之一,並且城步吊龍成為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城步吊龍已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民族特色文化。這個城步吊龍也是有歷史的,吊龍歷史:傳唐朝初年,有年天大旱,玉帝下旨,命龍王降雨。東海老龍耳背,聽錯玉旨,結果田間缺水枯死城內暴雨成災,而觸犯天條。
  • 多彩非遺,「古老而年輕」的文化記憶
    在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即「非遺」)是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中國已有40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這些豐富多彩的非遺涵蓋了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項目。
  • 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何「真正的武功」沒有流傳下來呢?
    可以說這其中的環節缺一不可,並且這些功法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修煉的。也許這樣的方法對於某些人來說,當真會增強自己的實力,可是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很有可能會產生意外。為何古代所謂的習武經常會有什麼走火入魔之類的說法,就是因為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所以對人體產生了巨大的傷害。
  • 濟寧小木匠創新的「小盒子」,蘊含非遺技藝的「大文化」
    雖然已是文旅展會上的「老面孔」,但他一直以「新學徒」自居,「每次來參展都可以學到很多新東西,對我們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一次,他還有個目的,就是想要多和消費者直面交流,傾聽消費者對公司產品的建議。  他創立的山東魯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傳統木作技藝體驗為主的文化企業。
  • 古代孩子玩什麼玩具
    齊家文化時期的石陀螺漢代灰陶響魚唐代褐釉瓷哨70後、80後的彈珠、橡皮筋,90後的積木、變形金剛,00後的ipad、VR等電子產品……玩具承載著不同年代的童年記憶,甚至是心靈慰藉。古代的孩子們玩些什麼呢?
  • 小豬佩奇來了、非遺作品火了 一組圖帶您遊遍濰坊十笏園新春文化廟會
    在濰坊著名景點十笏園文化街區,2019年新春文化廟會燈會活動如期上演。廟會上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讓遊客在濃鬱的年味中歡度春節。非遺攤位前人氣居高不下廟會上掀起「非遺熱」 各式非遺文化項目受青睞作為本屆廟會的一大亮點,非遺文化活動在十笏園文化街區隨處可見
  • 陝西渭南:非遺文化進校園
    2020年11月25日,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為了更好地拉近幼兒園與家庭的距離,有效地利用家長資源,開闊幼兒的眼界,拓寬幼兒的思維,市政府機關幼兒園中三班開展了本學期「職業美麗綻放,合作陪伴成長」家長進課堂活動。
  • 石陀螺、竹蜻蜓、竹馬……古代兒童的玩具什麼樣?
    70後、80後的彈珠、橡皮筋,90後的積木、變形金剛,00後的ipad、VR等電子產品......玩具承載著不同年代的童年記憶,甚至是心靈慰藉。古代的孩子們玩些什麼呢?六一國際兒童節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了解我省及外省多家博物館館藏,搜羅到眾多有趣的古代兒童玩具,呈現給讀者。
  • 鹿西鄉開展「非遺開童心 經典代代傳」非遺文化進民宿活動
    鹿西鄉開展「非遺開童心 經典代代傳」非遺文化進民宿活動2021年01月11日 15:51:23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1月9日,鹿西鄉開展以「非遺開童心經典代代傳」為主題的非遺文化進民宿活動。 作品展示  洞頭網訊(通訊員 陳蓓蓓)1月9日,鹿西鄉開展以「非遺開童心經典代代傳」為主題的非遺文化進民宿活動。
  • 一張古代兒童繪畫,孩子們是真幸福,各種稀奇玩具令人羨慕
    古代繪畫非常喜歡選擇《嬰戲圖》這一個繪畫主題,這跟當時的社會現象有直接的關係。為什麼喜歡畫這一類的作品,尤其是宋朝時候的嬰戲圖,每一個細節與繪畫的主題都是在表達一種人們生活的幸福程度。孩子們在生活之中的快樂,生活之中的一些細節描述,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和平與安定。
  • 古典數學玩具迷倒孩子
    >  九連環、七巧板、華容道……雖然它們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百年,但這些神奇的玩具還是讓習慣了電腦遊戲和卡通漫畫的中國孩子大呼神奇。那些古老的玩具,在一雙雙小手中再次顯示出它們神奇的魅力。  在展覽中,許多孩子對由七塊不同幾何圖形的木板組成的玩具很感興趣。這就是著名的古典玩具———七巧板。講解員告訴筆者:七巧板源自古代的一種類似桌子的家具「幾」,又稱「燕几」,它由六張「幾」組成。當主人吃飯的時候,可以根據賓客的多少,拼成不同大小的桌子,非常巧妙方便。現在,頤和園的佛香閣中還有一張慈禧太后當年用的「燕几」。
  • 武漢「非遺進校園」:文化課業趣味「變臉」潤澤童心
    近年來,武漢市多方聯動,非遺文化不但走進螢屏走上「雲端」得以普及推廣,更走進課堂走上書本積蓄青春力量。讓我們跟隨武漢市「非遺進校園」的足跡,在孩子們的興趣與收穫中一同看看非遺文化課業的趣味「變臉」。「聽家鄉的故事,聊我們的非遺」,武漢市東西湖區文化館走進武漢市吳家山第一小學開展非遺主題活動,播放《古井的傳說》《張三異故事》等短片,講述《約食墩的傳說》等故事,讓學生們了解家鄉的非遺,了解家鄉的文化。  許多民間傳說蘊含著誠信、友善等中華傳統美德,而木蘭傳說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就是忠孝節義的典範。
  • 中國文化歷史上,5種高智商遊戲,現在聞名世界
    中國古老的智力遊戲和古典數學玩具,如九連環,七巧板,華容道,骨牌,魯班鎖,等。把中國數學文化和遊戲玩具結合起來,趣味無窮。現在看一些,至今舉世聞名的5種中國智力玩具第一七巧板,七巧板是從我國古代的燕集圖演變而成。燕通晏,是古代宴席上所用的小桌一般六個,後增至七個。小桌大小形狀各不同,可視具體情況或分或合,搭出各種圖案及其趣味。
  • 古代孩子都玩些什麼玩具
    古代低幼兒玩具「撥浪鼓」  「六一」兒童節將至,不少孩子都希望家長給自己買點玩具當禮物。古代孩子們有玩具玩嗎?據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陶響球」是最早的「聲響玩具」,漢代已出現「泥車」、「瓦狗」等玩具。
  • 廣東汕尾非遺文化,麒麟舞、西秦戲和漁歌你喜歡哪個?
    想讀懂一座城,就要從城市的歷史開始,感受其民俗文化的魅力。汕尾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擁有9個國家級、2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白字戲、西秦戲、正字戲是國家稀有劇種,還有皮影戲、英歌舞、汕尾漁歌等民間藝術文化。我們這次來到汕尾,走進汕尾非遺文化,發現麒麟舞、蓋仔獅原來與廣東醒獅完全不同,真的漲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