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傳統民間玩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啟迪。它們許多具有娛樂、競技、健身、益智功能,根據人們文化生活的需要應運而生。如節令玩具、觀賞性玩具、可食用玩具、健身玩具、音響玩具及益智玩具等。
元宵節時的走馬燈、西湖賞春時的風箏、充滿智慧的連環等,傳統玩具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承載了普通百姓的審美情感和生活理想的認知,也是人們祈福除災、盼望美好生活的反映。這些貼近人們生活的玩具,多流傳至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曾經的燦爛文化,表達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擁有美好的理想、非凡的智慧。
古代節日中的玩具
節令玩具由來已久,它與四時節日風俗相結合而產生。如春節的煙花爆竹,元宵節的玩具燈等稱作節令玩具。和平繁榮時期,市井商貿興旺。民間玩具貨色齊整,且多與節令相關。很多玩具與節日的傳說相關,由此玩具也承載了節日中的民俗活動,甚至成為節日的象徵。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是節令玩具重要特徵。
以元宵節的彩燈為例。元宵節燈彩歷經各代,制燈技術提高,花燈材料多樣、樣式無所不有。元宵節更是兒童嬉耍玩鬧的好時候,他們深受節日氣氛的感染,「攔街戲耍,竟夕不眠。」元宵節的燈彩中有一類特別的肖形燈,當時全國各地都很時興的玩具燈。它們以竹或金屬絲編扎骨架,製成各種形狀,再糊上紙或絲綢,配上中心搖曳的蠟燭,精美絕倫。
元宵節的玩具彩燈如兔子燈、瓜形燈、小燈籠、走馬燈等,造型別致可愛,圖案精美華麗,令人嘆為觀止,為古人的生活帶來無盡樂趣。古代傳統節日眾多,還有其他豐富的玩具。如清明時節的紙鳶,端午時節的香包、百索和艾虎,除夕時節的爆竹、煙花和儺面具。節日與玩具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
古代觀賞類的玩具
古代觀賞類的玩具有很多。如泥塑工藝泥孩兒,製作成本低,方便易行,是民間百姓喜聞樂見的玩具。經過歷代發展,泥塑玩具豐富起來,各式各樣的造型,加上多彩的配色,十分精美。陸遊寫詩記述當時鄜州的泥偶兒:「莫言無妙麗,土稚動金門。」「土稚」就是泥孩兒,因其妙麗無雙,引得大家競相購買。
中國的傀儡藝術,歷史悠久。用木偶演傀儡戲,源於漢代,至於唐宋興盛起來。據《夢粱錄》記載,當時的傀儡木偶製作的像真人一般,表演者技藝成熟,操縱木偶變化萬千,像是真的一樣。活靈神現的傀儡戲,演出多種劇目,是人們繁忙生活的娛樂節目,深受各年齡段的人喜愛。
古代可發聲響的玩具
古代玩具中也有許多可發聲響的,它們造型材料各異。如哨子有陶的、瓷的、泥的,還有小鑼鼓、小喇叭等。大人們使用的樂器,縮小規格之後就能成為孩童喜歡的音響玩具。撥浪鼓是音響玩具中歷史最久的一種。其造型是中有鼓,下有柄,兩側綴小丸,轉動發聲。鼓身、鼓面可用多種多樣材料,音色會略不同。
撥浪鼓經過各代發展,造型別致,裝飾美觀。如鼓面彩繪花紋,鼓身銅鑲小花,輕盈靈巧。撥浪鼓能發出富於節奏、清脆悅耳的聲音,吸引孩童的注意力,讓他們破涕為笑。而且,動作和聲音結合的小玩具鍛鍊嬰兒的觸覺、聽覺等,蘊含著無盡巧思。所以雖然造型簡單,但流傳至今。
古代健身運動類的玩具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鞠」,即球,唐宋商品經濟的發展,蹴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到宋代,社會各階層都喜愛上了這項運動。陀螺也稱為陀羅,也是中國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關於它的起源,因為年代久遠,沒有找到可以參酌的詳細資料。兩宋時期留下的繪畫作品, 多有陀羅與小鞭子出現, 證明「鞭陀羅」已是普遍性的兒童玩具。
毽子也是是古代民間非常受歡迎的玩具。古代毽子以錫錢作底,加上雞毛而成。踢毽子既可做運動,又花樣繁多,老少鹹宜。這項遊戲根植於民間,有很強的生命力,至今仍然為人們喜愛。騎竹馬也是一種歷史久遠的兒童遊戲,簡單易行。最初是由於兒童羨慕成人騎馬而創造的,以男孩玩的較多,且往往是集體玩耍。後來發展成為舞蹈,不僅僅是屬於兒童們的專利遊戲。男女一起騎竹馬而舞,自然是歡快無比。
古代益智類玩具
益智玩具以啟發智慧為主要功能,分為棋類、板類、環類幾種。益智玩具需要玩者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無形中增加了困難,流傳下來的不多,有些種類已逐漸廢絕。現存的益智玩具主要有:選仙、加減、插關火、大小象戲、弈棋、採選、打馬、七巧板、益智圖、紙牌、華容道、九連環、孔明鎖、重排九宮等。
我國多個歷史時期下棋極為風盛,社會各階層出現了眾多的愛好者。他們在日積月累中總結經驗,創造出許多有趣玩法:七國象棋、打馬棋等。古環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益智玩具,起源於民間,環數從一個到幾十個,越來越複雜,其中九連環最為著名。古環淵源甚遠,文獻記載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古環材料多樣,富家可選玉制。銅絲或鐵絲製成的古環,物美價廉,受到民間喜愛益智玩具人士的歡迎。
古代可食用的玩具
可食用玩具多為麵塑玩具,以小麥粉、米粉、澱粉等為主要原料製成。最大的特點是既可大開胃口,又可一飽眼福。食用玩具可以說是泥塑的變種,但相比泥塑,其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製作精良的實用玩具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是極具藝術性的麵食。
麵塑食品節令性較強。如寒食的「子推燕」。七夕的麵塑更為精彩多樣:花瓜、油麵糖蜜造的果食。重陽節有造型奇巧的蒸糕,北宋時期有蒸糕摻雜了各類果實,上面還立著「獅蠻」,很是壯觀。育子禮節裡也有可觀的食用玩具:用盤合裝送饅頭,並做眠羊、眠鹿等。這些精巧的麵食中蘊含著古人對孩子的美好期望。
古代玩具中的智慧與情感
從民間玩具的發展演變不難看出,民間玩具的產生與發展,不是偶發和孤立的。它是伴隨著勞動者的生產、生活、節日、習俗而產生的,表現出濃厚的鄉土味和單純的情感。作為民俗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玩具不僅僅給孩童們帶來歡樂,還寄託著大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端午節的布老虎、中秋節的兔兒爺等,處處體現著對生活的美好願景。
在中國民俗觀念中萬物有靈,人們尊重並遵守自然規律,從天地間吸取靈感,如用自在而靈巧的雙手將兇猛的野獸重新塑造成樸拙憨厚的形象。民間玩具的最初創作形式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長輩們在製作玩具時不帶有功利性,也沒有把精工細作當成終極追求的目標,而僅僅是出自對孩童的祝福和對生活的美好期盼,這是一種純真的設計情感。
隨地取材、成本低廉是傳統民間玩具延續千年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勞動生產之餘,隨手可得的泥巴、竹管、竹片、麵團、木板、貝殼、蘆葦杆、糖、紙張成為製作玩具的主要材料。用「平常之心」,選「平常之材」,造「平常之物」是傳統民間玩具創作的精髓。這些看似最為平常的素材,在民間藝人的手裡卻能出神人化,活靈活現。
如民間最常見的泥人來自於人們腳下的泥土。泥土與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泥土不僅僅是農作物得以生長的基礎,更成為人之生死的載體,人們對泥土的喜愛也源自於此。在農閒的時候,人們隨手拿起地上的泥土,和上些水,就可以捏造出形態各異的小玩意兒。人們不挑揀,當地什麼樣的泥土就制出什麼樣的泥人。如河南淮陽的「泥泥狗」就地取材當地的高黏土。
結語:中國傳統玩具體現了節令民俗、娛樂遊戲、藝術文化等內容。玩具濃縮了民俗、文化、藝術、教育、政治及經濟等社會的各個方面,方寸之中有著廣闊的世界。種類豐富,分為節令玩具、觀賞性玩具、食用性玩具、健身玩具、音響玩具及益智玩具等。玩具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發揮著多彩而鮮明的社會功能,像民俗功能、益智功能、娛樂遊戲功能及藝術教育功能等。
傳統民間玩具作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以其鮮明的地域性、民俗性、趣味性和寓意祈求的特點滲透到百姓的生活中並留傳至今。憨態可掬、色彩豔麗的布老虎、富有吉祥寓意的「老鼠騎葫蘆」糖人、形態逼真的「水叫鳥」、變化無窮、益智有趣的七巧板和九連環。這些玩具凝聚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技術和工藝,凝聚著勞動人民樸實、熱情、善良的民俗氣息,更凝聚著中華幾千年來孕育的傳統文化與傳統造物智慧。
參考文獻
(漢)應劭:《風俗通義》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
(宋)周密:《武林舊事》
(明)曹昭:《格古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