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玩具,但要說古代玩具集大成者,還得數清代紫禁城裡的玩具。在紫禁城裡,皇太后、太妃們都有好多各式各樣的玩具,是預備著在年節時賞給小阿哥和小格格們的。到了清晚期,宮廷裡的玩具一度數量劇增,這是因為晚清皇帝多為年幼登基,同治6歲登基,光緒4歲,末代皇帝宣統登基時只有3歲。按照清宮舊俗,皇帝兒時的玩具一般不會傳給下一代,用過了就燒掉,但為了哄「娃娃皇帝」高興,太監宮女們使盡渾身解數,宮中的玩具數量自然與前朝相比增加了不少,而且大多得以保留。
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傳統與外來交匯,此時的宮中玩具也有中西合璧、土洋結合的特點。
從傳統的民俗玩具泥戲人兒、大布老虎到精巧複雜的上弦童子風扇、翻鬥戲人,從東風市場雜貨鋪買來的空竹到產自瑞士的八音盒,從純正中國發明的七巧板、益智圖到購自英國的洋積木,還有樣子怪怪的蒙古象棋、少見的「霸王鞭」……這些玩具數量眾多,種類龐雜,集中、外、民間、宮造於一身,充分體現了民間與皇家的雜糅性,傳統與外來的交融性,也恰是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的特色寫照。
現今的孩子早早就開始接觸有聲玩具,像故事機、音樂架等等。過去沒有現代化的音響設備,但宮中的孩子並不缺少音響玩具。本土化的聲響玩具有中國人的智慧。
不但有傳統玩具空竹、霸王鞭,還有可以拿來自己演奏的木質口風琴,以及上弦後可以發音的玩具,像法國的「鳥音籠」可以發出悅耳的鳥鳴、瑞士的八音盒可以奏出18首中國樂曲,這些可以算得上是當時皇宮裡最時尚的玩具了。
傳統的發聲玩具中,空竹、霸王鞭等自然是少不了的。空竹中國人都不陌生,時下晨練的老人們還在操練它。
它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又俗稱響葫蘆,江南稱它更文雅為「扯鈴」。空竹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
可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輪盤四周的哨口分高低音,依哨口的數量可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
霸王鞭俗稱「金錢棍」,「花棍」,在一根長約1米的竹棍中間鑲入銅錢,並以彩綢條、彩線做兩端裝飾,孩子們玩耍時可單打,也可雙根對打,棍上各枚銅錢因磕擊而錚錚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