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背山雀,拉丁學名是Parus monticolus,青背山雀、丁丁拐、花臉雀科,英文名Green-backed Tit,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山雀科的一種動物,命名時間是1830-31,命名人為Vigors。
該物種雌雄羽色相似,額、眼先、頭頂、枕至後頸黑色具藍色光面頰、耳羽和頸側白色,後頸黑色向兩側延伸,沿白色臉頰下緣與頦、喉和前胸黑色相連,使臉頰白斑被圍成一個近似三角形的白斑。上背和兩肩黃綠色,後頸黑色下面亦有一白斑,白斑與上背間黃色,下背和腰藍灰色。尾上覆羽暗灰藍色,羽緣較淡,尾黑褐色,外翈羽緣灰藍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幾全為白色,其餘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小覆羽具暗灰色羽緣,大覆羽和中覆羽外翈具灰藍色羽緣和寬闊的灰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白色翅帶。飛羽黑褐色,除最外側兩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羽緣灰藍色,向羽端逐漸變為灰白色,次級飛羽外翈羽緣亦為灰藍色,羽端白色,三級飛羽具寬闊的灰白色端斑。頦、喉和前胸黑色微具藍色金色光澤,其餘下體輝黃色,兩脅輝黃沾綠色,腹部中央有一寬的黑色縱帶,其前端與黑色的胸相連,後端延伸至尾下覆羽。尾下覆羽黑色具寬闊的白色端斑,腋羽黃色,翅下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脛羽黑色,脛下部具白色羽端。 雌鳥腹部中央黑色縱帶較雄鳥稍較細窄,其餘和雄鳥相似。幼鳥和成鳥相似,體色較暗淡而少光澤,頭側白斑沾黃,腹部黃色亦較淡,腹中央不具黑色縱帶或黑色縱帶不明顯。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鉛黑色。
該物種性活潑,行動敏捷,整天不停地在樹枝葉間跳躍或來回穿食,也能輕巧地懸垂在細枝端或葉下面啄食昆蟲,偶爾也飛到地上覓食。鳴聲和大山雀近似,似『吇吇-黑黑』或『吇吇-黑』,受驚時常發出急促的『吇吇-黑黑』或『吇-,吇-』聲,並低頭翹尾,不時左右窺視。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所吃種類主要有金龜甲、步行蟲、瓢蟲、螞蟻等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此外也吃少量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似大山雀,但聲響而尖且更清亮。 似大山雀。
綠背山雀喜歡成群活動,見於海拔在1000-4000米的中高山區,它們常活動於這個海拔的森林或林緣中。用苔蘚、枯葉、樹皮纖維及羽毛作為建造巢穴的材料。夏季主要棲息在海拔1200-3000米的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次生林,海拔高度較大山雀高。冬季常下到低山和山腳及平原地帶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緣疏林灌叢,有時也出現在果園、庭院和農田地邊的樹叢中。
該物種分布於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和越南等地。 在中國西南各省,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各省可見,綠背山雀在中國的分布北限可達陝西、甘肅南部的秦嶺一線,東限長江中遊的湖北省,在臺灣島也有本物種分布。新疆北部塔城、阿勒泰地區低矮山區亦見分布。
與大山雀一樣,綠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但種群數量和分布地域的限制,在市場上通常不常看到他們的身影,即便出現,也常常被作為外形怪異的「河南黑子」出售,這種非法貿易對野生綠背山雀的種群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本物種尚未被列入保護動物目錄,其在中國的分布地域雖然非常廣泛,但並非優勢種,屬於稀有種。另外,本物種還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人工飼養綠背山雀,可從育雛開始,也可於秋冬季捕獲成較易馴熟。中國北方,多有玩賞綠背山雀的習慣,一般人多玩賞其婉轉多變的鳴聲為主,但也有馴以簡單技藝的。剛捕來的綠背山雀必須換食,開始餵麵包蟲或其他昆蟲的幼蟲,並將蟲放在粥狀的人工飼料上,綠背山雀吃蟲時會連同飼料一起吃下,這樣就會慢慢認食。飼養綠背山雀可用山雀籠、金絲雀籠和黃雀籠。一般以精製的點頦竹籠單籠飼養雄鳥。其飼料以雞蛋小米及繡眼鳥混合粉料為主,同時飼餵少量昆蟲,如蝗蟲、蟬、蟲、麵粉蟲等,它能生活得很好。一般人認為冬季需增加飼餵少量含脂肪高的飼料,如核桃仁、花生、蘇子等,以增強其禦寒力,也有利於羽毛的光澤度。有人將小塊的生豬油置於籠內任其啄食,其效果也很好。其食性很雜,綠背山雀可選食少量多種植物種子,對營養和健康有益。飼養綠背山雀的環境需通風良好,冬季室內的溫度以不結冰為宜。綠背山雀較喜水浴,在春夏季節應每天或隔天供給浴水。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