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綠背山雀

2021-01-07 百聞動物

綠背山雀,拉丁學名是Parus monticolus,青背山雀、丁丁拐、花臉雀科,英文名Green-backed Tit,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山雀科的一種動物,命名時間是1830-31,命名人為Vigors。

該物種雌雄羽色相似,額、眼先、頭頂、枕至後頸黑色具藍色光面頰、耳羽和頸側白色,後頸黑色向兩側延伸,沿白色臉頰下緣與頦、喉和前胸黑色相連,使臉頰白斑被圍成一個近似三角形的白斑。上背和兩肩黃綠色,後頸黑色下面亦有一白斑,白斑與上背間黃色,下背和腰藍灰色。尾上覆羽暗灰藍色,羽緣較淡,尾黑褐色,外翈羽緣灰藍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幾全為白色,其餘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小覆羽具暗灰色羽緣,大覆羽和中覆羽外翈具灰藍色羽緣和寬闊的灰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白色翅帶。飛羽黑褐色,除最外側兩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羽緣灰藍色,向羽端逐漸變為灰白色,次級飛羽外翈羽緣亦為灰藍色,羽端白色,三級飛羽具寬闊的灰白色端斑。頦、喉和前胸黑色微具藍色金色光澤,其餘下體輝黃色,兩脅輝黃沾綠色,腹部中央有一寬的黑色縱帶,其前端與黑色的胸相連,後端延伸至尾下覆羽。尾下覆羽黑色具寬闊的白色端斑,腋羽黃色,翅下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脛羽黑色,脛下部具白色羽端。 雌鳥腹部中央黑色縱帶較雄鳥稍較細窄,其餘和雄鳥相似。幼鳥和成鳥相似,體色較暗淡而少光澤,頭側白斑沾黃,腹部黃色亦較淡,腹中央不具黑色縱帶或黑色縱帶不明顯。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鉛黑色。

該物種性活潑,行動敏捷,整天不停地在樹枝葉間跳躍或來回穿食,也能輕巧地懸垂在細枝端或葉下面啄食昆蟲,偶爾也飛到地上覓食。鳴聲和大山雀近似,似『吇吇-黑黑』或『吇吇-黑』,受驚時常發出急促的『吇吇-黑黑』或『吇-,吇-』聲,並低頭翹尾,不時左右窺視。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所吃種類主要有金龜甲、步行蟲、瓢蟲、螞蟻等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此外也吃少量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似大山雀,但聲響而尖且更清亮。 似大山雀。

綠背山雀喜歡成群活動,見於海拔在1000-4000米的中高山區,它們常活動於這個海拔的森林或林緣中。用苔蘚、枯葉、樹皮纖維及羽毛作為建造巢穴的材料。夏季主要棲息在海拔1200-3000米的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次生林,海拔高度較大山雀高。冬季常下到低山和山腳及平原地帶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緣疏林灌叢,有時也出現在果園、庭院和農田地邊的樹叢中。

該物種分布於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和越南等地。 在中國西南各省,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各省可見,綠背山雀在中國的分布北限可達陝西、甘肅南部的秦嶺一線,東限長江中遊的湖北省,在臺灣島也有本物種分布。新疆北部塔城、阿勒泰地區低矮山區亦見分布。

與大山雀一樣,綠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但種群數量和分布地域的限制,在市場上通常不常看到他們的身影,即便出現,也常常被作為外形怪異的「河南黑子」出售,這種非法貿易對野生綠背山雀的種群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本物種尚未被列入保護動物目錄,其在中國的分布地域雖然非常廣泛,但並非優勢種,屬於稀有種。另外,本物種還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人工飼養綠背山雀,可從育雛開始,也可於秋冬季捕獲成較易馴熟。中國北方,多有玩賞綠背山雀的習慣,一般人多玩賞其婉轉多變的鳴聲為主,但也有馴以簡單技藝的。剛捕來的綠背山雀必須換食,開始餵麵包蟲或其他昆蟲的幼蟲,並將蟲放在粥狀的人工飼料上,綠背山雀吃蟲時會連同飼料一起吃下,這樣就會慢慢認食。飼養綠背山雀可用山雀籠、金絲雀籠和黃雀籠。一般以精製的點頦竹籠單籠飼養雄鳥。其飼料以雞蛋小米及繡眼鳥混合粉料為主,同時飼餵少量昆蟲,如蝗蟲、蟬、蟲、麵粉蟲等,它能生活得很好。一般人認為冬季需增加飼餵少量含脂肪高的飼料,如核桃仁、花生、蘇子等,以增強其禦寒力,也有利於羽毛的光澤度。有人將小塊的生豬油置於籠內任其啄食,其效果也很好。其食性很雜,綠背山雀可選食少量多種植物種子,對營養和健康有益。飼養綠背山雀的環境需通風良好,冬季室內的溫度以不結冰為宜。綠背山雀較喜水浴,在春夏季節應每天或隔天供給浴水。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綠背山雀公母如何鑑別?如何飼養管理山雀?
    綠背山雀---我國稀有,是一種體型略大(約13釐米)的山雀。在中國其分布僅與白腹的大山雀亞種有重疊。在中國西南各省,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各省可見,綠背山雀在中國的分布北限可達陝西、甘肅南部的秦嶺一線,東限長江中遊的湖北省,在臺灣島也有本物種分布。
  • 綠背山雀,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種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的雀鳥
    綠背山雀,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種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的雀鳥。綠背山雀,是一種體型略大(約13釐米)的山雀。在中國其分布僅與白腹的大山雀亞種有重疊。綠背山雀,雄雌同形同色,最為顯眼的是肩部綠色區域與頸部黑色區域交界處有一條細的亮黃色環帶。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綠背山雀:性格活潑 行動敏捷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脊椎動物·綠背山雀。  綠背山雀  Parus monticolus  脊椎動物,鳥類,山雀科。又名花臉雀、丁丁拐,雲南、四川、貴州、西藏、湖北、臺灣等地有分布。  綠背山雀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曾孝濂,1939年生。原籍雲南威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參與完成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先後為五十餘部科學著作繪製插圖,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在國內外出版多部個人畫集。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綠背山雀:性格活潑 行動敏捷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脊椎動物·綠背山雀。綠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脊椎動物,鳥類,山雀科。又名花臉雀、丁丁拐,雲南、四川、貴州、西藏、湖北、臺灣等地有分布。性格活潑,行動敏捷,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北椋鳥
    北椋鳥,拉丁學名為Sturnus sturninus,別稱燕八哥、小椋鳥,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椋鳥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urple-backed Starling,命名人為Pallas,命名時間在1776年。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禿鸛
    禿鸛,拉丁學名Leptoptilos javanic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鸛形目、鸛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Lesser Adjutant,命名人為Horsfield,命名時間是1821年。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小毛足鼠
    小毛足鼠,拉丁文學名是Phodopus roborovskii,別名荒漠毛跛鼠、小白鼠、豆鼠,英文名Desert hamstero,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倉鼠亞科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Satunin,命名時間是1903年。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灰斑鳩
    灰斑鳩,拉丁學名是Streptopelia decaocto (Frivaldszky,1838),英文名Eurasian Collared Dove,屬於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鳥綱(Aves)、今鳥亞綱、鴿形目(Columbiformes)、鳩鴿科、鳩鴿亞科的一種動物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慄喉蜂虎
    慄喉蜂虎,拉丁學名為Merops philippinus,也叫紅喉蜂虎,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佛法僧目、蜂虎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Blue-tailed Bee-eater,命名人為Linnaeus,命名時間在1766年。其尾和腰藍色;喉慄色。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小鼯鼠
    小鼯鼠別名是小飛鼠、飛鼠或飛虎,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齧齒目、鱗尾松鼠亞目、松鼠科、松鼠亞科、雲南亞種,西南亞種,西藏亞種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Müller,命名時間是1840年,族是鼯鼠族。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絡新婦蛛
    絡新婦蛛,拉丁名為是Nephila ,別名蜘蛛女郎、金絲蛛,英文名silk spider,屬於節肢動物門、螯肢亞門、蛛形綱、柄腹亞綱、蜘蛛目、新蛛亞目、圓蛛科的一種動物。雌蛛體長30.00~50.00mm,背甲黑褐色,密被白色細毛,中窩之前的頭部後端中央具有一對黑色角狀突起。頸溝深,黑色,中段具一凹陷。螯肢黑褐色,觸肢的腿節,膝節和脛節的基半部呈黃色,其餘部分為黑色。胸板呈黑褐色,心形,近前緣有一黃色橫帶,其中央的兩側至腹部後端各有一個較寬的黃色縱條斑,外側為黃色小斑點和較細的黃色縱條斑。腹部腹面暗褐色,散布一些大小不等的黃色斑點。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大白鷺
    蓑羽羽幹呈象牙白色,基部較強硬,到羽端漸次變小,羽支纖細分散,且較稀疏。下體亦為白色,腹部羽毛沾有輕微黃色。嘴和眼先黑色,嘴角有一條黑線直達眼後。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亦為白色,但前頸下部和肩背部無長的蓑羽、嘴和眼先為黃色。虹膜黃色,嘴、眼先和眼周皮膚繁殖期為黑色,非繁殖期為黃色,脛裸出部肉紅色,跗蹠和趾黑色。大白鷺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湖泊、水田、海其沼澤地帶。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黑白飛鼠
    黑白飛鼠,拉丁學名是Hylopetes alboniger,別名黑白林飛鼠、箭尾黑白飛鼠,英文名Particolored Flying Squirrel,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齧齒目、松鼠亞目、松鼠科、松鼠亞科、3個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Hodgson,命名時間是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恆河豚
    恆河豚,拉丁名為是Platanista gangetica gangetica,又叫白河豚、梧桐河豚,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鯨目、齒鯨亞門、河豚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Ganges River Dolphin,命名人為Roxburgh,命名時間是1801年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網絲蛺蝶
    網絲蛺蝶,拉丁學名是Cyrestis thyodamas (Doyère,1840),又叫崖胥蛺蝶,屬於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鱗翅目、錘角亞目、絲蛺蝶亞科的一種動物。前翅頂角尖銳,后角有一個赭色雜以綠黃色似花束的斑,後翅臂角有2個似前翅后角的花紋。幼蟲食用榕屬植物。如同其他蛺蝶科的蝴蝶,網絲蛺蝶的成蝶喜歡到溪邊吸水、吸食腐果或動物排遺。它的幼蟲則是以多種桑科榕屬的植物為寄主,因此我們只要在種有榕樹的公園或路邊,就有機會見到它們的蹤跡。網絲蛺蝶的幼蟲外觀非常的特殊,不管是哪一個齡期階段的幼蟲,在其背部都有一根粗壯的肉棘。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叉犀金龜
    叉犀金龜,拉丁名為Trypoxylus,屬於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鞘翅目、多食亞目、金龜子科、犀金龜亞科的一種動物,族是真犀金龜族。叉犀金龜成蟲有趨光性,會在夜間飛向燈光。成蟲較笨重,不善飛翔,一般在樹上吸取樹液。有趨光性和假死現象。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麵包海星
    麵包海星,拉丁名為Culcita novaeguineae,饅頭海星科,屬於瘤星科的一種動物。麵包海星又稱為 麵包海星 ,偶爾出現於各地的珊瑚礁區,成體的腕長可達15公分以上。個體的顏色變異頗大,但主要為紅、褐色系,體表上會有許多末端為黃色的小突起。本種主要以珊瑚蟲的活組織為食,因此在珊瑚礁區才有分布,但目前已極為少見。其幼體棲息的水深似乎較淺,偶爾在潮間帶附近可以發現,體色呈斑駁的淺綠色,體型較扁平,腕足較明顯,外形與成體差異頗多。該成果不僅使國際研究海星皂苷家族的化合物數目突破了100個大關,而且為進一步開發抗腫瘤新藥提供了有價值的先導化合物。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黃翅鸚哥
    黃翅鸚哥,拉丁學名Pyrrhura hoffmanni,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鸚鵡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Sulphur-winged Parakeet,命名人為Cabanis,保護狀況是IUCN低危,命名時間在1861年,族是錐尾鸚哥族。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霍加狓
    斯波利斯遺址的一處雕刻的主題是各地向大流士王朝貢,一支隊伍由明顯帶有非洲人特點的成員和一隻不知名的動物組成,這個動物頭上長角,脖子很長,前肢長,後肢短,偶蹄,具有被馴化的特點,感覺有點蠢萌。波斯波利斯的浮雕略有誇張,但整體寫實,各國朝貢隊伍中動物如牛、駱駝、獅子甚至驢子等都一眼可辨,只有這個動物奇奇怪怪的站在最邊上,這種動物被標註為Okapia,中文譯名是霍加狓,是長頸鹿的近親。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弓頭燕鰩魚
    弓頭燕鰩魚,英文名Cypselurus arcticeps,屬於脊索動物門(Chordata)、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頜針魚目(Beloniformes)、飛魚科(Exocoetidae)的一種動物。弓頭燕鰩為飛魚科燕鰩屬的魚類,俗名弓頭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