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對這個神秘的世界一直都充滿了好奇,總覺得組成我們這個世界萬物應該有一定的聯繫的?是什麼樣的力量把這些萬物聯繫在一起的呢?他們又是通過什麼方式進行傳遞的?
最開始星辰想從各個物體的不同特性,比如導電性方面去考慮他們的能量流動性傳遞。但是星辰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就以金屬為例,星辰發現各個金屬雖然都有一定的導電性,但是導電性能都有所不同,而且金屬的密度和表現的特性都有著差異。這些導電性的金屬當中,銀的導電性是最好的,銅排第二,金排第三,但是他們都不是最重的物質。這個只能表現為金屬的原子外層的電子活躍程度或者說電子受原子核束縛力弱更容易流失的原因。能量流動跟金屬的導電性能沒有直接關係。
星辰又想從金屬的形態和硬度上去分析,發現其實他們的延展性能都很好,但是汞在常溫下又呈現液態。但是汞的密度卻超越了銅、鉛、銀等金屬。並非是越重的金屬表現的硬度就強。能量流動跟金屬的密度也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星辰又考慮到是否物質之間對人體的危害性,比如毒性上有所差異,但是發覺我們人類佩帶黃金又對人體又有一定的好處,而通常毒性比較強烈的金屬也有很多,比如汞、鉛、銀、鉻和錳都有,只是表現的毒性強烈不同而也。這些有毒的金屬都跟密度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也跟其形態也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跟金屬內部的微觀世界的結合態有關係。跟與人體身體內物質的結合能力大小有關係。
很多金屬添加了其他元素,比如一些鈦金屬,合金鋼等,其表現出來的硬度和韌度都有所變化,其內部的結構將變為更為穩定從而表現出具有硬度性能,或者韌性增強,或者是防腐蝕程度提高等。所以能量的流動會因為其內部的穩定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從這些現象中星辰發覺這些金屬物質微觀世界粒子之間的穩定性、微觀粒子之間結合的緊密度、聚集原子的數量、外層電子的活躍度這些不同引起的差異。使得金屬物質表現出不同的導熱和導電的差異性。
星辰發現,不管是這些金屬表現出如何的特性。他們的導熱性都表現出良好的特性。在五行之中其導熱係數都是最高的。
導熱係數是指導熱係數(k)是熱能在材料內部流動能力的度量。星辰總結就是物體之間能夠吸收能量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是影響核外電子的運動速度和活動範圍的方式吸收或釋放能量,一種是核內質子和中子之間的結合的緊密程度來吸收和釋放能量,也就是質子中子之間的在吸收熱量時他們之間的距離會增大。而導電性只是核外電子的脫離原子核的能力。
從組成我們地球的基本的五行元素來看,金、木、水、火、土都表現出不同的導熱特性。
其中金屬的導熱性普遍都比較高,最低的金屬物體導熱係數都超過10,有些導熱係數達到3-400W/(m·K)。土由於是水、氣體和各種礦物質的混合體,其導熱係數一般在0.8-2.4W/(m·K)之間。土壤三種物質的導熱率相差很大:土壤固體>土壤液體>土壤空氣。水的導熱率比空氣要大25倍,礦物質比空氣要大100倍。而水在常溫下的導熱係數一般在0.5-0.7W/(m·K)之間。木的導熱係數一般範圍在0.1~0.2 W/(m·K)。
從五行的導熱係數排列來看,金的導熱性最高,其次是土、水、木。
火由於是處於把能量散發為物質和能量的狀態,是釋放能量的一種形態,所以表現出來的主要是物質在能量狀態下的運動狀態,也就是溫度特徵。
所以金、土、水、木這幾種物質之中的物質和能量之間的比例形成了一個差異性,金屬物質中物質含量高,能量相對低,具有良好的吸收能量的能力,土次之,水更次之,木的能量含量最高。所以這種形成結構就為能量的流動產生了流動基礎。
就比如我們住在金屬做的房屋內,其能量流失快,會對人體的能量消耗大,很容易使身體內部的能量和物質的平衡被打破,所以我們長期居住在金屬房屋內對健康是有損害的。一般房屋都會有金(鍋、刀具、金屬把手、門窗等)、木(床、地板、衣櫃、桌椅等)、水(自來水)、火(燃氣)、土(地板、牆等)的五行特徵,在居住的房屋內形成一種能量流動平衡,也許這個就是風水的布局。
在木質的房屋內,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就是因為木質含能量相對高,對人體的能量吸收慢的特徵,所以住著舒服。
我們所穿的衣服也基本以綿質為最佳,因為這些材質都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對人體傷害最小,穿著也是最舒服的。
人缺少了能量會使人體的平衡被打破而生病,比如在嚴寒的情況下受風寒的影響,也就是能量流失的過程。
而水的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特徵,固態導熱係數大於液態,液態大於氣態。表現出的能量含量就產生了差異。在他們三種狀態的轉化過程,其實也是能量的流動過程。這就很好調節了地球的溫度變化。維持著地球的溫度平衡。
而水的三態又為地球的植物提供了能量和物質流動的基礎,植物不斷的從土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進入植物內部,同時水中所含的礦物質具有一定的吸收能量的能力,他們組成了植物的主幹的物質基礎,物質和水中能量一部分又會存在於植物內部,一部分因為太陽光的照射隨水分子蒸發進入空中,不斷的實現了從植物的土壤根部到樹葉與空間之間的外部循環。為植物的成長提供了物質和能量的基礎。植物也具有呼吸能力,這種呼吸能力也是吸收能量的過程。
通過陽光的能量與樹葉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自身的能量,促進了植物的生長所需能量來源。而木性物質的導熱性能能夠很好的把能量保存在樹木的體內。再把獲得的能量轉化為油類或糖類物質供人類容易吸收。
缺水或者陽光過強會使植物的水流循環被打破,在水被蒸發的過程中不斷的帶走樹木內的能量而影響植物的生長過程。不同植物的特性對水和陽光的需求不同,或者是其內部的礦物質和水的含量不同的原因,所以也就造就了不同類別植物的產生。
我們經常看見有些植物能夠在山壁之間生長,比如象黃山的黃山松,都是生存與山石之間,其根部有很少的土壤,他們的根部更多的是分布在山石的表面,吸收山石的礦物質,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或者通過降雨獲得水分來實現黃山松的水流循環。促進了物質和能量之間的流動而獲得生長的條件。
而人類和動物都是直接和間接通過植物獲得食物來源,通過植物提供生命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與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當然人體內部也有能量之間的流動循環。
我們常常提到大自然的生態圈,這個生態圈就是物質和能量在各種動植物之間的流動,從而形成了一種生態循環。這種生態循環的平衡狀態就促進了自然界的繁榮發展。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能量來源保障。
以草原的生態圈為例:比如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狐狸死亡後經過細菌分解後回歸為草原,從而形成一個生物的食物鏈條,這個就是一個簡單的生態鏈條。當然一個草原的食物鏈條不單單是這麼簡單的結構,還有複雜的昆蟲、老鼠、牛、羊、鷹、虎豹等,生態鏈條越複雜,這個草原的生態系統就越穩定,才越不容易受到破壞。這個生態鏈條就是能量的流動過程,形成一個能量的循環。
所以不管是人體內部,還是自然生態之間都存在一種能量流動,這種能量流動有從高到低,又有從低到高的能量流動。這些循環的過程無不是利用物質吸收能量或者說導熱係數的差異而促使了能量流動方向。沒有這些物質之間的差異性,也就不會有能量循環系統的產生,當然生命體的產生就沒有了基礎。
具有生命體的動植物都是從自然中奪取能量,一般都是從低到高的一種能量循環過程,這個就是生命體的最直接體現,能夠利用自然的能量轉化為自身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