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挑全歐洲的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洛伊滕戰役

2021-01-12 騰訊網

著:丹尼斯·肖沃爾特(DennisShowalter)

譯:無形大象

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主要是英國-普魯士聯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聯盟之間的對抗,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歐陸戰場上,崛起的普魯士挑戰原先的神聖羅馬帝國老大奧地利,兩國軍隊交戰次數最多。

1757年6月,普軍在科林敗於奧軍,腓特烈已經不可能在法軍和俄軍參戰之前迫降奧地利。普魯士的盟友英國聚焦於海外殖民地,歐洲戰事中,英國基本只出錢,故普魯士近似1 V 3,普軍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

1759年12月4日,普軍拔營啟程,向布雷斯勞進發。當天晚上,普魯士人從一條好消息中獲益匪淺,至少腓特烈認為是好消息。原來,奧軍已經離開了他們設在布雷斯勞城下的陣地,以向洛伊滕村挺進的方式,接受了腓特烈發出的挑戰。

奧地利人的這一決定經常遭到抨擊。洛伊滕地區的地形沒有為奧軍提供明顯有利於防守的陣地。此外,在戰前的和平時期,腓特烈及其將軍們在這裡搞過軍事演習,因而對當地了如指掌。然而,奧軍統帥查理和道恩決定打一場會戰,也有充分合理的理由。

查理不是一位傑出將領,但也不是典型的平庸的王族成員,全靠奧地利女皇嫂子才有眼下的地位。他是一位身經百戰的沙場宿將,自從1741年以來,就一直在與普魯士打仗,即使依靠耳濡目染,也學會了一些作戰技巧。至於道恩元帥,則是一位具有18世紀戰爭特色的、佯動和機動方面的大師。西裡西亞的冬季戰事進一步強化了從先前的科林戰役中汲取的經驗:無論攻城還是野戰,即使腓特烈御駕親臨,普魯士軍隊也絕非不可戰勝。簡而言之,奧軍將領們似乎認可腓特烈對局勢的看法,他們同樣認為,一場決定性會戰就能結束戰爭,區別只不過是陷入永久性困境的一定是普魯士,而非奧地利。

影響奧地利人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牌桌上的查理和道恩手握更多籌碼。腓特烈期待打一場勢均力敵的會戰。他有3.9萬人馬和170門火炮;他還相信面前的奧軍與自己旗鼓相當。事實上,與他對陣的是擁有6.6萬人馬、210門火炮的強大對手,連戰場都是由敵軍統帥主動選擇的。

腓特烈的快速推進,令查理大吃一驚,他命令全軍以戰鬥隊形紮營,形成一條北起尼彭村、南到薩格施茨、長約7.2公裡的正面戰線。十二月的太陽下山得早,加上道路系統過度擁堵,大部分奧軍官兵直到深夜還沒吃上飯、睡上覺。

(上圖)洛伊滕戰役,1757年12月5日

12月5日凌晨4點整,普軍吹響了起床號。5到6點鐘,普軍啟程上路:兩路步兵居中,騎兵位於兩翼,前面還有一支強大的前衛部隊。腓特烈親自率領一支輕裝特遣隊在前面帶路。

腓特烈策馬跑上一座小山崗,發現自己面前的正是奧軍戰線的中央,儘管敵軍是在開闊地上展開的,但第一眼看去,敵軍甚至比其巨大數量應該呈現的樣子還要可怕。然而,奧軍的戰術形勢並不像他們的數量優勢所顯示的那麼有利。戰場上有兩個不大的地形特徵,為腓特烈提供了戰機。奧軍左翼還在排兵布陣,那裡沒有池塘、沼澤構成障礙網,因而無法為奧軍的未來行動提供地理支撐點。同時,在這片地域有一串低矮的山崗,普軍若想穿過奧軍戰線,實施右翼迂迴,繼而迅速調頭打擊敵人裸露的側翼,這些山崗至少能提供一些掩護。

國王打算實施的機動是一個傳統戰術家的噩夢。他企圖進攻的奧軍側翼,僅在技術層面上才是暴露的。該側翼的頂端,並不是單個的奧軍火槍手或騎兵;奧地利人用臨時路障和炮臺陣地對這裡進行了加固。要想抵達目的地,腓特烈還需要吸引並緊緊抓住奧地利指揮官的注意力,使之忽視真正受到威脅的地域。這就意味著需要從本就兵力單薄的普軍中,恰到好處地分出一路去實施佯動,讓奧軍誤以為那裡才是普軍的決定性主攻點,與此同時,國王還得加強真正實施進攻的部隊,讓它強大到足以突入並突破敵軍的戰線,決不能與敵人打成僵持。

腓特烈開始耍起他的戰術花招,具體措施是用他的左翼騎兵排兵布陣,最後由步兵對騎兵提供支撐,就好像他要進攻奧軍右翼一樣。普魯士人花了不少時間來實施這番佯動,到了上午11點鐘,佯動依然沒有完成。儘管如此,佯動麻痺了奧地利人。查理和道恩不僅把手頭的大多數預備隊派去了受到明顯威脅的地方,還親自跑到那裡坐鎮指揮。——腓特烈手中可能還有一張王牌,穩妥總比後悔強。

就在此時,普軍已把大部分人馬轉向南方,排成兩條縱隊行軍。即使在普魯士右翼運動越來越顯眼的時候,查理依然按兵不動。在先前的幾場會戰中,奧軍都不願意放棄天然形成或人工構築的堅固陣地,去冒險對強大的普魯士軍隊發動戰術反擊,這樣做固然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在這裡,沒有什麼阻止奧地利人採取行動,除了被慘痛經歷強化的巨大慣性。

把腓特烈本人與奧軍隔開的那座高地並不算太高,但地形起伏很大。從奧軍指揮官的觀察位置一眼望去,普軍的確切行軍路線依然模糊不清。因此,腓特烈能夠在不受敵軍幹擾的情況下,為他的雷霆一擊做好準備。

午後不久,普軍先頭部隊就已經迂迴得足夠深遠,越過了奧軍左翼頂點,於是國王命令部下左轉彎。齊滕率領得到6個步兵營支援的53個騎兵中隊,部署在腓特烈的右後方,他的人馬將成為核心突擊力量。最初的突破將由3個步兵營來完成。他們的右翼掩護部隊,是由4個步兵營組成的縱隊:3個擲彈兵營和1個火槍營,外加1個布魯默炮兵連,拖曳著從格洛高要塞拆下來的12磅重炮。其餘的主力步兵,以營為單位,以50步的間隔交錯部署,排成一條向西延伸的戰線。

位於受威脅地域的奧軍既不是完全無所事事,也並非徹底地茫然無知。奧軍指揮官弗朗茨·納道什迪將軍是一位經久沙場的驃騎兵,他曾多次與普軍交鋒對壘,因此並不完全寄望於運氣。當普魯士軍隊穿過自己的戰線時,納道什迪多次派人向查理和道恩求援。但是,他的請求全部落空。

在第一波進攻線的後面,普魯士步兵作為腓特烈主力軍的先頭部隊,在一門火炮的有效支援下,沒有遭到任何敵方炮火反擊,邁著穩健的步伐向洛伊滕村挺進。

在七年戰爭初期的布拉格會戰、科林會戰中,普魯士步兵挺進時並不開火。由此造成的巨大傷亡讓大多數團級軍官相信,扛槍挺進犧牲了普魯士步兵的一個巨大物質優勢:足以粉碎敵軍士氣的火力紀律。因此腓特烈在戰前修改了戰術。在洛伊滕會戰中,普魯士步兵邊打邊走,跨過奧軍第一線的時候,許多人就甚至耗盡了彈藥,好在腓特烈命令將彈藥車從火炮運輸隊停車場拉出來,直接停放在正在挺進的步兵身後。

在麾下步兵土崩瓦解時,納道什迪並沒有閒著。這位驃騎兵老將沒有直接把生力軍頂上去,去恢復前線、挽回敗局,而是派遣他的騎兵去衝擊普魯士火槍步兵,企圖改變戰場態勢。現在,輪到齊滕大展身手了,但是他差點演砸了。最初,由於指定給他的作戰地域密布溝壑及小樹林,他的騎兵在展開時遇到了麻煩。普軍各團未能集中兵力發起雷霆一擊,而是三三兩兩地零星進攻。齊滕不得不把他的53個騎兵中隊全部投入戰鬥,才使普軍在難解難分的騎兵肉搏戰中佔據上風。

隨著左翼土崩瓦解,奧軍統帥查理終於知道了真正的普軍攻擊重點。當普軍忙於對付納道什迪的殘兵敗將時,查理打算組建一條新戰線,它與原來的主陣地呈直角,一端依託洛伊滕村,另一端由從預備隊抽調過來的騎兵提供掩護。

此時,奧地利人計劃組建的陣地延伸到了洛伊滕村的兩側。——鑑於村子裡面的建築結構堅固,加上建築密集的地域往往會對進攻部隊具有極大吸引力,即使紀律性最強的軍隊也難以免俗,所以,查理的主意本身並不算糟。或許,普魯士人會陷入逐屋巷戰,從而為查理爭取到重新排兵布陣的時間。然而,快速反應並非奧軍所長,行軍過程中的交通管控也是奧地利人的劣勢。奧軍各營沒有得到明確指令,就從四面八方奔赴新戰場,士兵們在寒風中強行軍,大多氣喘籲籲、汗流浹背。現在,普軍重炮已經部署在俯瞰洛伊滕的高地上了,至於奧地利人,還是與過往一樣,沒有展開隊形組成火線,而是麇集在普魯士重炮的殺傷範圍內,慘遭屠戮。

(上圖)普軍對缺口發起的衝鋒

下午3點30分左右普軍發動最後的進攻,奧地利人還在堅守陣地。此時,洛伊滕村裡面擠滿了散兵遊勇和逃兵,但是,依舊成建制的士卒們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刻。等普軍終於肅清洛伊滕村時,奧地利人發動了大規模騎兵衝鋒。由70個騎兵中隊組成的奧地利生力軍,殺向普軍暴露的左翼,正是在此時,普魯士陸軍中將威廉·馮·德裡森動用40個騎兵中隊,發動了一場名垂青史的反擊。在會戰初期,這支騎兵部隊跟在主力軍的後面,與步兵的左翼形成了一個直角,而非與火槍手們排成一道直線。這為德裡森提供了戰術優勢,從而彌補了他的兵力劣勢。當奧地利騎兵從他的前面疾馳而過時,他發動了衝鋒。

率先陷入困境的是普軍拜羅伊特龍騎兵團,他們發現,與在1745年霍亨弗裡德堡大捷中被打垮的敵軍相比,眼前的奧軍更難對付。普魯士騎兵的第二線部隊耽擱了不少時間才投入戰鬥,然而,一旦普魯士胸甲騎兵發起衝鋒,這些重騎兵就把奧軍擊退了,但不是沿著奧軍的來路把他們往回趕,而是往東趕,趕進了還在洛伊滕村周圍奮戰的奧軍步兵群中。

勝負已定。白衣奧地利人驚慌失措,成營成營地四散奔逃。依然堅守崗位的幾支奧地利部隊被挺進的普魯士步兵殲滅了。普魯士騎兵又一次充分利用了勝局,追殺任由宰割的獵物,用刀劍屠戮潰散的敵兵,直到夜幕降臨才結束這場屠殺。

奧地利人前為自己的失敗付出了高昂代價。奧軍陣亡3000人,另有7000人負傷,而且傷員幾乎全部落入普軍之手。許多完整的團從查理的作戰序列中消失了,它們要麼在普軍的第一波攻勢中就被打垮,要麼在最後的鏖戰中潰不成軍。超過6000名普軍陣亡或負傷,是腓特烈參戰兵力的20%,作為一個頗有用處的參照基準,這個數字說明,代價低廉的勝利在理性時代十分罕見。然而,這場勝利是貨真價實的大捷。主要的物質戰利品包括:55面旗幟和軍旗、130門火炮和1.2萬多名戰俘。

編輯:譚兵兵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61:腓特烈大帝》

相關焦點

  • 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最為輝煌的戰績:洛伊滕戰役
    腓特烈大帝,即「腓特烈二世」,在歐洲的歷史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戰爭狂人,他把18世紀的歐洲攪得風雲變色,動蕩不已。甚至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歐洲,成就普魯士王國的強國地位,所以他也被後來的人們尊稱為「腓特烈大帝」。叛逆的文藝青年,掀起歐洲40年戰亂說起來你可能不信,腓特烈大帝年輕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叛逆的文藝青年。
  • 這是個牛人、還是個才子、也是個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
    第一個想到的是德國的腓特烈大帝(弗德裡希大帝),是不是個很德國的名字?這是個牛人、還是個才子、也是個戰爭狂人。一、神聖羅馬帝國的由來要說腓特烈大帝這個大帝,先要從日耳曼人講起,德國人的祖先就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
  • 從文弱書生到一代戰神——從未稱帝的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即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如果按照歐洲的傳統,腓特烈二世從未被加冕為皇帝,是沒資格稱為大帝的,但是腓特烈二世的赫赫威名讓他比中世紀任何一位皇帝都出色,所以歐洲人公認腓特烈二世為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是普魯士王國的王子,父親是腓特烈·威廉,即腓特烈一世,當時的歐洲正從中世紀逐漸走出,國家之間進行著激烈的重組過程,而德意志(德國)在當時僅僅是個地名,上面有上千個大大小小的邦國。
  • 排隊槍斃時代的普魯士軍隊:腓特烈大帝締造的歐洲步兵模板
    如果說線性戰術時代的戰爭藝術以拿破崙戰爭為巔峰,那麼18世紀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就可以說是直接啟發了這個時期諸多通用的軍事法則。這場重要的戰爭,就是被溫斯頓·邱吉爾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七年戰爭。七年戰爭改寫了歐洲的地緣政治,使人們注意到一個新興強國普魯士的興起,也讓普魯士軍隊成為歐洲舞臺上的新興強軍。
  • 他與亞歷山大,凱撒大帝齊名,是拿破崙的偶像,他就是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出生於柏林,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兒子。他的父親非常嚴格,他從小就接受軍事化的嚴格教育。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奧地利四分五裂,百姓苦不堪言,國內物資緊缺,這樣的局面,正好為普魯士進攻奧地利提供了巨大的幫助。腓特烈在攻打奧地利時,為普魯士贏得了西裡西亞。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腓特烈抓住了其中的破綻,整場戰爭中,普魯士士兵並未全程參戰,但卻輕而易舉拿下了西裡西亞。戰爭中,腓特烈親身領軍,在戰爭中盡顯軍事武略。
  • 腓特烈大帝的「帝王之路」:魅力有時比「大炮」更有用
    不久,奧地利重整旗鼓準備奪回西裡西亞,然而,腓特烈先發制人,於1744年發動了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並使得歐洲各國承認普魯士對西裡西亞的佔領。在兩次西裡西亞戰爭中,腓特烈親自領兵指揮戰役,初出茅廬的他,通過兩次戰爭勝利,提高了自己的威望,這時腓特烈開始被尊稱為大帝、軍事天才。
  • 歷史上的6月10日:腓特烈一世,輝煌一生卻難逃天命
    l 中世紀歐洲最輝煌的君主,南徵北戰終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如何準確地評價一名君主的功過?可能每個人都有各自獨到的見解,不過大體上還是要從文治武功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提武功,也是腓特烈一世得以獲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根本。從三十歲而立之年繼承德意志帝國王位伊始,腓特烈一世就對於義大利保持著極為濃厚的興趣。那麼為什麼是義大利?
  • 普魯士即將亡國之時天降奇蹟 腓特烈大帝絕處逢生
    1756年開始的七年戰爭讓歐洲各主要國家都捲入戰爭之中,普魯士與英國結盟力抗歐洲其他國家的圍攻。但是普魯士當時畢竟是個新興起的大國,面對著奧地利、法國、俄國、瑞典、薩克森的圍攻,即便天才如腓特烈大帝也僅有勉強招架之功,雖然依靠著靈活的戰術暫時打退了法國和奧地利兩路的進攻,但是俄軍和瑞典軍在北方的攻勢讓其終於丟掉了首都柏林,普魯士即將遭受亡國的命運。普魯士苦盼著盟友英國能夠在這關鍵時刻施加援手,但是英國人卻根本不把盟友的死活放在心上。
  • 歷史現場 | 腓特烈大帝:我不是國王,是人民的公僕
    本文來源:德國國家旅遊局腓特烈大帝是被西方軍事、歷史學家公認為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崙齊名的軍事天才。能被稱為「大帝」,當然有著被歷史銘記的功績,大家最熟知的應該就是他的「無憂宮」,還有農業改革(土豆種植全面推廣)的功績。
  • 對內仁慈寬厚,對外不擇手段,腓特烈大帝與普魯士王國的崛起之路
    如果從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開始算起,那麼,普魯士王國的歷史從1701年才開始。當時的普魯士還是一個小國,直到腓特烈二世繼位,在他的帶領下,普魯士才慢慢強大了起來。腓特烈二世也因此被尊奉為「腓特烈大帝」。
  • 德國最偉大的五位君主,腓特烈大帝只排名第四,前三位比他更偉大
    第一名:加洛林王朝查理一世相信讀者們對查理一世都很熟悉了,筆者就不再詳細介紹,他尊稱查理大帝、歐洲之父,引入歐洲封建文明,對歐洲封建歷史有巨大影響和貢獻,所以筆者認為德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第一名是加洛林王朝第2位國王查理一世。既然先介紹了德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第一名,那就按第二名到第五名的順序介紹。
  • 腓特烈大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奧地利和法國互為歐陸的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雙方的爭鬥從未停止過。到了三十年戰爭之後,這兩個歐陸強權徹底成為死敵。在奧地利女王特蕾西亞以及傑出的外交官考尼茨親王的運作下,歐洲的同盟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法國和奧地利拋開了百年仇怨,結成了同盟,並且很快把沙俄也拉了進來。這三個歐陸最強大的國家以阻止普魯士繼續坐大為由,籤訂了《凡爾賽條約》,締結了攻守同盟。隨後,其他歐洲國家如瑞典、西班牙、薩伏伊以及德意志的重要邦國如巴伐利亞和薩克森也加入了進來。
  • 一個大國的崛起 腓特烈(下)
    如果忽略政治作為和對立法所做的貢獻,單憑在軍事上的表現,腓特烈大帝也足以青史留名!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使普魯士僅靠一小國之力對抗法俄奧三大強國。當年杜倫尼和孔代屢次入侵德意志,予取予求的時代給德意志諸邦留下了痛苦的記憶。而這連續的勝利極大地振奮了德國人的民族精神。
  • 從文藝青年到鐵血大帝--腓特烈威廉二世大帝
    這位國王畢生從事戰略戰術的研究,創造了多種進攻的故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斜擊戰術」。在腓特烈編寫的《軍事調令》中寫道:「使你自己的翼側和後方安全,盡力破壞敵人的翼側和後方,這是一條永恆的戰爭準則。」「儘量對敵軍的一翼進行側翼攻擊。10萬人的大軍,如果在側翼只受到3萬人的攻擊,也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擊潰。」
  • 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測評 腓特烈大帝數據點評
    碧藍航線二期科研船中的腓特烈大帝是很多玩家喜歡的,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測評,也是腓特烈大帝數據點評,想詳細了解腓特烈大帝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 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獲得方法 腓特烈大帝怎麼獲得
    碧藍航線第二期科研船的腓特烈大帝是很多玩家喜歡的艦船,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獲得方法,告訴大家腓特烈大帝怎麼獲得,喜歡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 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技能介紹 腓特烈大帝技能一覽
    碧藍航線第二期科研船的腓特烈大帝是很多玩家喜歡的艦船,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技能介紹,也是腓特烈大帝技能一覽,喜歡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 俄法奧耗7年時間,最終承認腓特烈獲勝
    這個小矮子就是拿破崙,而墓裡躺著的那哥們便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那麼這哥們到底有多牛?能讓幾乎徵服整個歐洲的拿破崙感到自愧不如呢?一、一打三,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公元1756年,英國和普魯士結成聯盟,與法國、俄國、奧地利三國聯盟之間發生戰爭。看似是二比三的局面,大家也都不虧。
  • 從腓特烈大帝到俾斯麥,德意志的統一,武統是基礎,強硬是底線
    中世紀末期,德意志曾經是基督教歐洲的「中心」地帶。同時,由於地理位置的四通八達,她又成為了聯通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在德意志的西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區,曾出現了很多因貿易而興旺的城市。在16到18世紀期間,由德國商人、荷蘭人和英國人控制的北方貿易佔據了歐洲內部貿易的一半以上。
  • 「吾到彼處,方能無憂」——德國無憂宮的主人腓特烈大帝
    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大帝是歐洲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1740年,年僅28歲的腓特烈登機成為普魯士國王。當年,神聖羅馬帝國卡爾六世去世,按照他的遺囑,年僅23歲的女公主瑪利亞·特蕾莎繼承了中西歐最顯赫的權位,成了奧地利皇位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