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槍斃時代的普魯士軍隊:腓特烈大帝締造的歐洲步兵模板

2021-01-12 書香歷史記

對於戰史研究者來說,18世紀是個不容忽視的時代,因為它在線性戰術(也就是俗稱的排隊槍斃)時代中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如果說線性戰術時代的戰爭藝術以拿破崙戰爭為巔峰,那麼18世紀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就可以說是直接啟發了這個時期諸多通用的軍事法則。

這場重要的戰爭,就是被溫斯頓·邱吉爾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七年戰爭。七年戰爭改寫了歐洲的地緣政治,使人們注意到一個新興強國普魯士的興起,也讓普魯士軍隊成為歐洲舞臺上的新興強軍。

普魯士軍隊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此前它默默無聞,人們對它的記憶還停留在三十年戰爭中任人宰割的模樣,然而它卻在七年戰爭中爆發出了極大的軍事力量,仿佛從洪荒中忽然走了出來(雖然事實並非如此)。腓特烈大帝率領下的普軍在七年戰爭的一系列戰役中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威望,以至於戰後各國都致力於以其為模板訓練自己的軍隊。

這支軍隊的成功與腓特烈本人的領導自然是分不開的。一方面,腓特烈是歐洲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成功軍事指揮官;另一方面,腓特烈善於軍事改革,能將許多對軍隊來說本來不利的要素轉化為其他國家無法匹敵的優點。

普魯士的步兵向來被認為是其軍事系統中的基石,是普魯士在虎狼環繞和重重圍困下依然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雖然如此,奠定普魯士步兵力量的並不是腓特烈大帝本人,而是他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對於這支繼承而來的高度專業化的步兵軍隊,腓特烈評價為「一件美妙絕倫的樂器」。因為這支部隊無論是紀律還是操練在歐洲都是數一數二的,在戰場上總是能隨指揮者的意向而奏出美妙而精準的旋律。

相比之下,腓特烈繼承而來的騎兵和炮兵就沒有那麼讓人滿意了。在西裡西亞戰爭前期,因為普魯士的騎兵在奧地利驍勇善戰的匈牙利騎兵面前完全落在下風,導致普魯士軍隊的糧食徵發和情報收集都遇到了很大困難,讓奧軍處處搶了先機。當時的普魯士騎兵只有在慶典表演和徒步狀態時才可一看,士兵不能很好地駕馭馬匹,指揮官也過於愚蠢而不知道如何下命令。至於胸甲騎兵,腓特烈認為他們就是一群「騎在大象上的傻大個」,甚至在閱兵中都能摔下馬來。既然沒有祖輩的餘蔭,腓特烈只能自己想辦法來提升騎兵部隊。

▲ 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

至於炮兵,腓特烈一直把他們看作不符合普魯士軍隊貴族精神的二流士兵。對炮兵的歧視在當時的歐洲是普遍的,尤其是法國人,他們認為炮兵「機械又呆板」,和那些販夫走卒似乎沒有什麼不一樣,毫無榮譽精神可言。雖說如此,腓特烈依然意識到了炮兵的重要性。在其初登王位之時,普軍擁有下屬六個炮兵連的一個炮兵營。

1741年,腓特烈開始建立第二個炮兵營,包括一個連的炮兵下士和五個加農炮連。炮兵下士被分配在其餘五個連中,負責榴彈炮和臼炮的保養以及某些特殊作業。1758年,一個炮兵連被擴充為三百人。1762年,腓特烈進行了炮兵再組織,每兩個團分配三個炮兵營。由此可見,炮兵在普魯士軍隊裡面的重要性一直在提高。

雖然腓特烈大帝沒有從無到有地建立其高效率的步兵部隊,但與步兵有關的一切制度都是在其統治時期臻於完美的。一開始十分貧弱的騎兵和炮兵部隊也是在他的大力改革下成為勁旅的。因此,說腓特烈是普魯士軍隊重要的奠基人是不為過的。

相關焦點

  •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不光是名將,更是啟蒙主義開明君主
    1740年,腓特烈二世戴上了冠冕,成了普魯士的新王。至今為止的內容,從普魯士的勃興到腓特烈的逐漸成熟,都是霍亨索倫家族對腓特烈的「縱向」影響。同時代人對腓特烈的「橫向」影響,則還沒有談到。其實任何人都是在家族的「縱向」影響和時代的「橫向」影響下塑造成型的,只是對不同的人,其中一種影響佔的比例可能要大些,但是任何一種影響都不可以忽略。
  • 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最為輝煌的戰績:洛伊滕戰役
    腓特烈大帝,即「腓特烈二世」,在歐洲的歷史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戰爭狂人,他把18世紀的歐洲攪得風雲變色,動蕩不已。甚至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歐洲,成就普魯士王國的強國地位,所以他也被後來的人們尊稱為「腓特烈大帝」。叛逆的文藝青年,掀起歐洲40年戰亂說起來你可能不信,腓特烈大帝年輕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叛逆的文藝青年。
  • 普魯士即將亡國之時天降奇蹟 腓特烈大帝絕處逢生
    1756年開始的七年戰爭讓歐洲各主要國家都捲入戰爭之中,普魯士與英國結盟力抗歐洲其他國家的圍攻。英國的主要精力是在海外殖民地,希望普魯士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尤其是把老對手法國拖住。英國在7年戰爭期間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和印度的法佔區,也摧毀了法軍的主力艦隊。英國的主要目標已經達成,所以對普魯士的反覆求援無動於衷。腓特烈大帝知道無論他在怎麼奮戰,普魯士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他甚至已經備好了毒藥準備在末日來臨前自盡。
  • 歐洲近代史上的奇蹟:普魯士的迅速崛起
    一、「大選候」與普魯士軍事國家的建立腓特烈·威廉一世(1640—1688年在位)是普魯士崛起時代的第一人。因其功勳卓著被稱為「大選候」。大選侯的青少年時代恰逢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普魯士的國土以平原為主,東西兩邊既無天然邊界,也無縱深防禦的廣闊領土。
  • 單挑全歐洲的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洛伊滕戰役
    在歐陸戰場上,崛起的普魯士挑戰原先的神聖羅馬帝國老大奧地利,兩國軍隊交戰次數最多。 1757年6月,普軍在科林敗於奧軍,腓特烈已經不可能在法軍和俄軍參戰之前迫降奧地利。普魯士的盟友英國聚焦於海外殖民地,歐洲戰事中,英國基本只出錢,故普魯士近似1 V 3,普軍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
  • 從文弱書生到一代戰神——從未稱帝的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即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如果按照歐洲的傳統,腓特烈二世從未被加冕為皇帝,是沒資格稱為大帝的,但是腓特烈二世的赫赫威名讓他比中世紀任何一位皇帝都出色,所以歐洲人公認腓特烈二世為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為了逃婚,居然和好朋友卡特策劃逃往英格蘭,結果被父親逮個正著,腓特烈一世同樣用軍隊裡的方式來懲罰不爭氣的兒子——關禁閉,這一關就是一年多。
  • 從文藝青年到鐵血大帝--腓特烈威廉二世大帝
    他以極其粗暴的軍人作風對待臣民,在軍隊裡強力推行殘酷的軍事訓練。為了增強普魯士軍隊的威力,威廉一世組建了一個巨人擲彈兵團。他派人從歐洲各地綁架身材高大的壯漢,還劫掠身體強壯的女人與這些壯漢配對,以期產下巨人後代。他的這些做法與日後希特勒在二中的行為非常相似。
  • 「吾到彼處,方能無憂」——德國無憂宮的主人腓特烈大帝
    普奧籤訂德勒斯登條約,承認普魯士對西裡西亞的佔領。 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大帝是歐洲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1740年,年僅28歲的腓特烈登機成為普魯士國王。 普魯士雖然是個不起眼的小王國,但是經過他的祖輩父輩韜光養晦,普魯士的軍事力量也不容小覷,腓特烈登機繼承王位,曾經童年的夢魘消散,歐洲大地上只留下他強勢而霸氣的普魯士的籤名,腓特烈大帝猶如朝陽之光凌空噴薄
  • 腓特烈大帝的「帝王之路」:魅力有時比「大炮」更有用
    一個愛好音樂的文藝青年,是怎麼率領軍隊百戰百勝?一個深受啟蒙運動思想影響的進步青年是如何成長為一個鐵腕的專制君主?腓特烈大帝是公認的德意志之父,也是拿破崙希特勒崇拜的偶像,腓特烈的畫像曾經掛在希特勒的臥室,希特勒每天都要膜拜他。且看腓特烈大帝的傳奇人生。
  • 在鐵律下「排隊槍斃」:拿破崙時代的軍隊是如何作戰的?
    文/天元宏大的隊列方陣,華麗的服飾,以及貼面對決的排隊槍斃戰術……這一切,是許多人對拿破崙戰爭以及其前後時期的戰爭形態的印象。讓我們以拿破崙戰爭這一典型的排隊槍斃戰術常見的戰爭為例,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吧!一、拿破崙戰爭時代的兵種拿破崙戰爭時代,一支軍隊的構成,主要是由步兵、騎兵、炮兵構成的。這三大兵種下又細分出幾種兵種。步兵下,有普通步兵,擲彈兵,輕步兵三種。
  • 普魯士一挑三哪來的底氣?俄法奧耗7年時間,最終承認腓特烈獲勝
    公元1806年,一個小矮子帶著法國的軍隊佔領了柏林,他來到柏林郊區的一塊墓地旁,手撫著墓碑告訴手下人:如果這哥們還在,我們是不可能來到這裡的。這個小矮子就是拿破崙,而墓裡躺著的那哥們便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那麼這哥們到底有多牛?能讓幾乎徵服整個歐洲的拿破崙感到自愧不如呢?一、一打三,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 他與亞歷山大,凱撒大帝齊名,是拿破崙的偶像,他就是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出生於柏林,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兒子。他的父親非常嚴格,他從小就接受軍事化的嚴格教育。1740年,腓特烈二世登基,受啟蒙思想的影響,腓特烈二世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國王。雖然腓特烈二世在政治上偏向於思考,但是他卻擁有祖父遺留下來的精良的軍隊和富足的國庫。他本人在軍事方面也不甘示弱,早年就參加過軍事見習,在期間見識和了解到不少軍事戰略。不僅如此,還有人在軍事上誇腓特烈二世沉著冷靜,有軍事才能 。不得不說,腓特烈二世生在合適的年代,他剛登基不久,就贏來了,擴張領土的良好時機。
  • 這是個牛人、還是個才子、也是個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
    威廉一世對腓特烈的軍事化教育管理,可能使德國少了一個卓絕的藝術家,但讓普魯士公國誕生了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一個德意志人不朽的神話——腓特烈大帝。三、接班起手式西裡西亞爭奪戰1740年,威廉一世突發心臟病去世,腓特烈繼承了王位,成為普魯士的第三任國王,包括他舅舅的英國在內的歐洲各國歡欣鼓舞滿懷期盼地看著他們認識的文藝青年腓特烈,希望他好好地把普魯士建成文化樂園,他父親威廉一世的窮兵黷武可把這些歐洲國家嚇壞了。
  • 管中窺豹:清朝乾隆帝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通過兩件事高低立判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啟蒙主義思潮一浪高過一浪的震蕩著歐洲大陸。在當時的歐洲強國裡面,沙皇俄國、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屬於封建君主制國家。即使是從這些較為保守的國家裡面挑出一個和同一時期的大清國進行對比,就能看出來它們之間存在著全方位的差距,這種差距將極大地影響雙方的國運和歷史的走勢。
  • 曾經在歐洲流行了長達兩百年的 排隊槍斃戰術
    線式戰術,曾經盛行於17、18世紀歐洲,一般是將軍隊沿正面平均配置,展開成二至三線。各線相距50至200步,每線又分為3至6列。具體在戰場上運用線式戰術時,步兵居中,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
  • 和女人、腳夫一個法律待遇,腓特烈大帝為何最歧視驃騎兵?
    這一成就一方面要歸功於腓特烈本人對馬上戰爭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要歸功於他的兩個卓越助手——「驃騎兵王」漢斯·約阿希姆·馮·齊騰和總是睡眼惺忪的弗裡德裡希·威廉·馮·塞德利茨,後者大概是18世紀普魯士軍隊裡面最具領導天賦的指揮官。普魯士的騎兵跟由農奴組成、時時受壓迫的步兵截然不同。
  • 對內仁慈寬厚,對外不擇手段,腓特烈大帝與普魯士王國的崛起之路
    對德國而言,1750是另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後,後來推動統一的德意志邦國普魯士開始了崛起之路,直到1750具備了主導統一的實力。 如果從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開始算起,那麼,普魯士王國的歷史從1701年才開始。當時的普魯士還是一個小國,直到腓特烈二世繼位,在他的帶領下,普魯士才慢慢強大了起來。
  • 一個大國的崛起 腓特烈(下)
    如果忽略政治作為和對立法所做的貢獻,單憑在軍事上的表現,腓特烈大帝也足以青史留名!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使普魯士僅靠一小國之力對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在羅斯巴赫會戰與隨後緊接進行的洛伊滕會戰中,腓特烈大帝帶領普魯士接連取得勝利。
  • 腓特烈大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就這樣,幾乎所有歐陸國家都加入到了反對普魯士的攻守同盟中,可憐的普魯士現在在歐洲大陸連個稍有分量的盟友都找不到,他們只能遠赴不列顛,在英國籤訂了《白廳條約》,同樣締結了攻守同盟。
  • 歷史現場 | 腓特烈大帝:我不是國王,是人民的公僕
    他的父親——弗裡德裡克·威廉是一位非常專制的父親,父子倆性格迥異、價值觀不同:父親喜歡打獵、抽菸和軍旅生活,兒子喜歡讀書和音樂;父親終身致力於打造一支強悍的普魯士軍隊,期望兒子將來即位後能用這支軍隊擴充版圖和實力,兒子則認為音樂和文學帶給他的快樂是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