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式戰術,曾經盛行於17、18世紀歐洲,一般是將軍隊沿正面平均配置,展開成二至三線。各線相距50至200步,每線又分為3至6列。
具體在戰場上運用線式戰術時,步兵居中,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步兵在炮火支援下以整齊而有節奏的的步伐整齊前進,一直到火槍的有效射程內進行火槍齊射。
線式戰術以士兵的高紀律高素質,提高了滑膛槍整體齊射的效果,形成彈丸彈幕式半自動覆蓋射擊,殺傷敵人,不這種戰鬥隊形轉動不靈活,只能適應開闊地形,機動能力要也不是很強。
從17世紀中期開始,自從歐洲步兵廣泛採用了手持式槍械後,線式戰術就逐漸佔據了戰場的主導地位,將步兵排成寬而淺的線列,然後進行火槍齊射這種戰術被成為「排隊槍斃」戰術。
不過即使再訓練有素的步兵,以線列陣型行進時,速度仍然會非常緩慢,尤其在通過灌木、森林的時候,步兵通常採用線列陣型,而在行進時,通常採用縱陣。在衝鋒、近戰時,也會採用縱陣。
造成排隊槍斃戰術盛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槍械不管是火繩槍還是燧發槍,都是滑膛槍,那時候槍管的膛線還沒有大規模出現,由於滑膛槍發射彈丸精準度非常低,所以必須用密集陣型才能顯示出火槍的威力。
一直倒了19世紀末期,新型武器的不斷發明和開發,使得歐洲步兵開始逐漸接受了散兵陣型作戰,排隊槍斃這種戰術才慢慢退出了戰場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