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排隊槍斃,其實就是雙方士兵在相距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橫向列隊進行對射。
為什麼要相距那麼近呢,因為當時的軍隊使用的都是滑膛槍。
所謂的滑膛槍,就是一種從槍口處往裡面裝填彈藥,槍膛內沒有膛線的火槍;它從中世紀後就開始流行,在歐洲各國軍隊中大量裝備。
在19世紀四十年代,也就我國鴉片戰爭前後,歐洲出現了帶旋轉膛線的現代形步槍,前裝滑膛槍才退出歷史舞臺。
為什麼要列隊射擊,不能像後來戰爭那樣,用障礙物做掩護進行射擊,這樣不是既可以保護自己,也能殺傷敵人嗎?
因為滑膛槍的精確度差,命中率太低。
首先是滑膛槍操作程序複雜,擊發間隔時間過長,熟練的士兵能在一分鐘能完成三次射擊就不錯了。
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藥這段時間裡,槍口肯定會出現晃動,而且該槍只有前準星沒有後準星。
為了防止火藥殘留堵塞槍管,滑膛槍的彈丸通常比槍管口徑要大。
多種因素影響了射擊的準確性,命中率大大降低。
普魯士軍隊在普法戰爭時期,曾經進行過試驗,一個優秀射手在76米距離上對一個靶子進行射擊100發,可以命中12發。
一列500人的隊伍,兩次射擊80米內的敵方橫隊,命中率只有300發。
而且在實戰中,戰場上有硝煙、噪音,也可能有大風,再加上士兵緊張、恐懼,動作就會變形。
也就是說,戰鬥中實際命中率要比這種試驗中得來的數據還要低。
實際操作中,還會出現火石沒有及時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擊發槽內的火藥沒有引燃主裝藥等情況。
據統計,如果交戰時間太久,槍枝不能擊發的機率竟高達五分之一。
滑膛槍的低命中率和高故障率,使它的殺傷力太弱,在此情況下,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向敵方射擊,才會取得比較好的殺傷效果。
列隊還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能有效應對敵軍騎兵的衝擊。
那麼,在列隊射擊的時候,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第一排?
有人猜測,站在頭排的士兵,往往跟軍官關係不太好,或者是軍中的刺頭,軍官會藉機打擊報復,把他們放在頭排。
也有人說,那些站在頭排的人,都是大大咧咧,不計得失的人。
更有人提出疑問說,那些站在頭排的士兵,是不是平時領軍餉多?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成立,沒有事實依據;因為站在頭排的士兵,不一定是最危險的。
在實戰中,兩軍列隊對射的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列隊的一方往往是處於守勢,對方軍隊處在運動中,即進攻中的。
因為滑膛槍的射程只有一百米,兩軍將領怎麼也不至於像西方人決鬥一樣,大家相約一個地方,規規矩矩在中間劃一條線,雙方官兵在中線一邊50米地方列好隊,然後中間有個裁判,一邊吹哨,一邊喊「預備,發!」,然後雙方軍隊才會開槍射擊。
即使兩軍都奔向一個陣地,都想佔據它,也不可能同時到達,總有一方先到,一方後到。
後到的軍隊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列隊,一是衝到射程內,而且還恰好有較為平整的地形,便於列隊;二是他們是步兵。
如果對方是騎兵,絕對不會下馬列隊,一百米的距離,直接就衝過來了,那樣的話他們的損失也是最小的。
如果對方是步兵,停下來列隊,這時候一方已經嚴陣以待,就會對還沒有完成列隊,進入射程內的敵人進行射擊。
所以在那些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進行第一波射擊的時候,是最安全的。如果敵人繼續衝鋒,還是最安全的。
因為第一波射擊,敵人距離最遠;第二波、第三波射擊的時候,對方騎兵越來越近,列隊在第二、三排的士兵才是最危險的。
不管是面臨的威脅大小,誰站到第一排,沒有特別要求的,身材胖瘦、個子高矮都可以。
但是有一點,那些心理素質好,發揮穩定,射擊技術突出的士兵往往會被安排到第一排。
俗話說得好,先發制人;第一波射擊如果殺傷效果好,就能在敵人相距較遠的時候儘可能殺傷敵人,讓他們對自己的威脅儘快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