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槍斃的戰爭年代,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第一排?

2021-01-08 無敵紫荊

所謂的排隊槍斃,其實就是雙方士兵在相距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橫向列隊進行對射。

為什麼要相距那麼近呢,因為當時的軍隊使用的都是滑膛槍。

所謂的滑膛槍,就是一種從槍口處往裡面裝填彈藥,槍膛內沒有膛線的火槍;它從中世紀後就開始流行,在歐洲各國軍隊中大量裝備。

在19世紀四十年代,也就我國鴉片戰爭前後,歐洲出現了帶旋轉膛線的現代形步槍,前裝滑膛槍才退出歷史舞臺。

為什麼要列隊射擊,不能像後來戰爭那樣,用障礙物做掩護進行射擊,這樣不是既可以保護自己,也能殺傷敵人嗎?

因為滑膛槍的精確度差,命中率太低。

首先是滑膛槍操作程序複雜,擊發間隔時間過長,熟練的士兵能在一分鐘能完成三次射擊就不錯了。

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藥這段時間裡,槍口肯定會出現晃動,而且該槍只有前準星沒有後準星。

為了防止火藥殘留堵塞槍管,滑膛槍的彈丸通常比槍管口徑要大。

多種因素影響了射擊的準確性,命中率大大降低。

普魯士軍隊在普法戰爭時期,曾經進行過試驗,一個優秀射手在76米距離上對一個靶子進行射擊100發,可以命中12發。

一列500人的隊伍,兩次射擊80米內的敵方橫隊,命中率只有300發。

而且在實戰中,戰場上有硝煙、噪音,也可能有大風,再加上士兵緊張、恐懼,動作就會變形。

也就是說,戰鬥中實際命中率要比這種試驗中得來的數據還要低。

實際操作中,還會出現火石沒有及時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擊發槽內的火藥沒有引燃主裝藥等情況。

據統計,如果交戰時間太久,槍枝不能擊發的機率竟高達五分之一。

滑膛槍的低命中率和高故障率,使它的殺傷力太弱,在此情況下,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向敵方射擊,才會取得比較好的殺傷效果。

列隊還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能有效應對敵軍騎兵的衝擊。

那麼,在列隊射擊的時候,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第一排?

有人猜測,站在頭排的士兵,往往跟軍官關係不太好,或者是軍中的刺頭,軍官會藉機打擊報復,把他們放在頭排。

也有人說,那些站在頭排的人,都是大大咧咧,不計得失的人。

更有人提出疑問說,那些站在頭排的士兵,是不是平時領軍餉多?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成立,沒有事實依據;因為站在頭排的士兵,不一定是最危險的。

在實戰中,兩軍列隊對射的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列隊的一方往往是處於守勢,對方軍隊處在運動中,即進攻中的。

因為滑膛槍的射程只有一百米,兩軍將領怎麼也不至於像西方人決鬥一樣,大家相約一個地方,規規矩矩在中間劃一條線,雙方官兵在中線一邊50米地方列好隊,然後中間有個裁判,一邊吹哨,一邊喊「預備,發!」,然後雙方軍隊才會開槍射擊。

即使兩軍都奔向一個陣地,都想佔據它,也不可能同時到達,總有一方先到,一方後到。

後到的軍隊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列隊,一是衝到射程內,而且還恰好有較為平整的地形,便於列隊;二是他們是步兵。

如果對方是騎兵,絕對不會下馬列隊,一百米的距離,直接就衝過來了,那樣的話他們的損失也是最小的。

如果對方是步兵,停下來列隊,這時候一方已經嚴陣以待,就會對還沒有完成列隊,進入射程內的敵人進行射擊。

所以在那些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進行第一波射擊的時候,是最安全的。如果敵人繼續衝鋒,還是最安全的。

因為第一波射擊,敵人距離最遠;第二波、第三波射擊的時候,對方騎兵越來越近,列隊在第二、三排的士兵才是最危險的。

不管是面臨的威脅大小,誰站到第一排,沒有特別要求的,身材胖瘦、個子高矮都可以。

但是有一點,那些心理素質好,發揮穩定,射擊技術突出的士兵往往會被安排到第一排。

俗話說得好,先發制人;第一波射擊如果殺傷效果好,就能在敵人相距較遠的時候儘可能殺傷敵人,讓他們對自己的威脅儘快降到最低。

相關焦點

  • 在鐵律下「排隊槍斃」:拿破崙時代的軍隊是如何作戰的?
    文/天元宏大的隊列方陣,華麗的服飾,以及貼面對決的排隊槍斃戰術……這一切,是許多人對拿破崙戰爭以及其前後時期的戰爭形態的印象。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那士兵面對面的排隊槍斃了:士兵列成方陣,緩緩前進,行至距敵不過幾十米後駐足,隨著槍火嘯叫,雙方士兵在指揮官指引下輪流開火,刺鼻的硝煙瀰漫戰場……這一幕幕足以讓人血脈賁張,同時也讓人對這群衣著華麗的士兵們產生了好奇:這個時期的軍隊都有哪些兵種?他們作戰職能是怎麼分配的?為什麼他們作戰時要列方陣?他們是如何安排戰術以實現協同作戰的?
  • 蠢到無可救藥的「排隊槍斃」戰術?卻能幫英國成就日不落帝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7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就發明出了「排隊槍斃」的戰術,開戰時士兵一排一排的站好,然後一起向敵方發動進攻。在現在看來,這個戰術完全就是蠢得無可救藥,然而在當時,這個戰術卻幫助歐洲稱霸了世界。
  • 步兵排隊槍斃?為什麼會有這樣讓士兵送死的戰術?
    17世紀左右,歐洲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戰術,士兵們排成線列或者是方陣,排著隊緩慢前進,同時一邊開槍一邊看著身邊的戰友陣亡,但是就是那麼直直地站著和對方互相對射。 很多人在影視劇中都看過這樣的橋段,這實在是讓人看不懂,為什麼不衝鋒?為什麼不躲一下?為什麼不跑快一點?
  • 射速更高的傳統箭陣能打贏排隊槍斃戰術嗎?在一種情況下有勝面
    交戰時兩邊部隊面對面射擊,不能臥倒或者找東西隱蔽,所以被形象地比喻為排隊槍斃戰術。而且為了保證隊列的整齊,在行進時速度十分緩慢,並且還要奏起鼓樂。看起來儀式感很強,和我們熟悉的現代戰爭格格不入。殊不知,排隊槍斃戰術是當年各國在戰場血腥廝殺多年,完完全全用實戰總結出的戰術,是當年步兵戰術的巔峰。在同等的科技水平條件下,任何妄圖挑戰它的戰術都會被打得落花流水。
  • 曾經在歐洲流行了長達兩百年的 排隊槍斃戰術
    線式戰術以士兵的高紀律高素質,提高了滑膛槍整體齊射的效果,形成彈丸彈幕式半自動覆蓋射擊,殺傷敵人,不這種戰鬥隊形轉動不靈活,只能適應開闊地形,機動能力要也不是很強。從17世紀中期開始,自從歐洲步兵廣泛採用了手持式槍械後,線式戰術就逐漸佔據了戰場的主導地位,將步兵排成寬而淺的線列,然後進行火槍齊射這種戰術被成為「排隊槍斃」戰術。
  • 從排隊槍斃到散兵戰術,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法國大革命是關鍵
    歐洲人的線式戰術雖然簡單有效,但排隊槍斃這事確實太反人性了,因為正常人在排隊對射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去躲避和恐懼。因此散開隊形,自由射擊往往會成為很多人的潛意識選擇。而這在戰術上的最終結果,就是散兵戰術了。那麼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從排隊槍斃進化到散兵戰術的呢?
  • 排隊槍斃時代的普魯士軍隊:腓特烈大帝締造的歐洲步兵模板
    對於戰史研究者來說,18世紀是個不容忽視的時代,因為它在線性戰術(也就是俗稱的排隊槍斃)時代中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如果說線性戰術時代的戰爭藝術以拿破崙戰爭為巔峰,那麼18世紀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就可以說是直接啟發了這個時期諸多通用的軍事法則。
  • 喝水前硬要娃娃排隊 6小兔被迫排排站
    汪汪喝水前堅持要娃娃們乖乖排隊。中壢飼主Mango Hsu家裡的米克斯「Mango」對娃娃總是有著很奇怪的堅持,這天它只是為了要去客廳喝個水,卻硬要把它最愛的兔子玩偶們全部搬出來,然後一一強迫它們在水碗前面排好隊,直到整理好隊伍後,它才願意乖乖走去喝水,讓媽媽看了超傻眼,完全看不懂毛孩到底在忙什麼。
  • 《被遺忘的士兵: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回憶錄》:痛徹心靈的戰爭...
    《被遺忘的士兵》一書記述了一個普通德國士兵在1942年至1945年德國與蘇聯空前慘烈戰爭中的真實個人見聞。作者蓋伊·薩傑(化名)是出生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德法混血後裔(阿爾薩斯在一戰後被法國佔領),他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德國人。
  • 18世紀歐洲人笨到「排隊槍斃」,仍大殺四方?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這樣的戰爭自然只是愚蠢、怯懦或者說沒有現代人「智慧」的將領進行的禮節性遊戲,就連他們的遊戲工具也不過是些撲著發粉、梳著假髮的士兵……那麼,歐洲人為什麼要採用這麼呆板的戰術,並且還憑著這麼呆板的戰術去大殺四方呢?十八世紀,從託木斯克到裡斯本的廣袤土地上,步兵戰術方面近乎唯一的戰法便是「排隊槍斃」,排列極其整齊的步兵戰線展開集體射擊和衝擊,鬆散的隊形在會戰中幾乎可以忽略。
  • 槍斃死刑犯的時候,為什麼要十幾個人站一排開槍?原因很簡單
    導語:槍斃死刑犯的時候,為什麼要十幾個人站一排開槍?原因很簡單死刑是對待犯人的最嚴重的刑罰了,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的人往往會被判處死刑的刑罰,剝奪其生命。死刑從古代就已經有了,古時候判處死刑的人通常會被先遊街示眾,而後在菜市口當中問斬。由劊子手手持砍刀,手起刀落。
  • 2個師團5天內全軍覆沒,武器殘骸遍布戰場,師長直接被槍斃
    導語:2個師團5天內全軍覆沒,武器殘骸遍布戰場,師長直接被槍斃1939年德意志挑起戰爭期間,蘇聯方面也沒有閒著,他秉承著侵略擴張的理念,朝著芬蘭出手。面對蘇聯的突然進攻,芬蘭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而是用自身的力量進行反抗,痛擊蘇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冬季戰爭」,雖然最後芬蘭輸了,但蘇聯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犧牲士兵不計其數。芬蘭的冬天也是很寒冷的,縱然蘇聯士兵也很擅長在惡劣的環境下作戰,但在沒有熟悉環境和地形的情況下貿然進攻,無疑是找死的行為。
  • 古代打仗時,方陣中站在第一排的人都是什麼身份?
    戰爭在古代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戰爭中都有隊形,那麼在一個方隊中處於最外層的肯定就是最危險的,那麼站在古代打仗時站在最外層的都是哪些人呢?首先,新兵。新兵剛進入兵營,上戰場時,戰鬥力不強,殺傷力不大,所以勢必會把新兵安排在方隊最外層,掩護老兵和將領,如果退卻,後面有督戰隊等著砍你腦袋。其次,窮人。古代軍營裡是賞罰分明的,殺敵多的人都會得到獎勵,只要你一直奮力拼殺並且活到最後,加官進爵是肯定的,而站在最外層就是機會。最後,俘虜。
  • 縱觀十八世紀的歐陸,是什麼讓戰術走向排隊槍斃的時代
    首先是槍械方面,十七八世紀的滑膛槍多數沒有膛線,採用的火藥爆炸後殘留物也會影響精準度,彈丸與槍膛間存在空隙也會造成氣密性的不足,而且當時的士兵們普遍缺乏訓練,可能瞄準的是自己正前方的敵軍士兵卻命中了左邊的敵人這種情況時有發生。
  • 鴯鶓戰爭:士兵與鴯鶓的戰爭,為何是以鴯鶓的勝利告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第一次大戰剛結束不久,於是士兵們退伍之後成為了政府難以解決的問題。大量的青壯年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只能領著政府的救濟生活。外國政府看著這群剛剛從戰場上退下來的年輕小夥子也沒什麼辦法,於是就把他們全部打發去了澳洲開荒,解決一下國內的勞動力過剩的問題。當時的澳洲還是一片荒野,地廣人稀還沒有什麼可以使用的作物。
  • 戰爭中為何沒有士兵裝死?老兵回答:裝死的代價比真死還大!
    文/人文歷史新浪潮戰場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方,從古代開始,在那個使用冷兵器爭鋒的年代,稍不留神,身體可能就會被意外的砍傷。到了近現代後,開始使用射擊類的武器,死傷人數也變得越來越多。所以自始至終的每一場戰爭中,都會存在著對比明顯的兩類人,一類是凱旋而歸的英雄,還有一類就是逃兵。英雄自會獲得嘉獎,而逃兵也自然難逃懲罰。想必也有很多人感到十分好奇,戰爭中為何沒有士兵裝死?還有人說既然當逃兵這種行為不可取,那麼在戰場上可不可以選擇裝死?首先戰爭對於經常參與戰鬥的士兵來講,並不是一件陌生的事,然而可以成為逃兵的方法,卻只有寥寥數種。
  • 巴甫洛夫為何在戰爭初期,就被史達林給槍斃了?因為他罪無可赦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國三大集團軍群以閃電戰的方式入侵了蘇聯,蘇聯邊境的三個方面軍被打的措手不及。費奧多爾·費多託維奇·庫茲涅佐夫陸軍指揮的西北方面軍,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的西南方面軍雖然被擊敗,但起碼一度穩住了陣腳。
  •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變成大國的專屬遊戲,一眾小國如何夾縫求生?
    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戰爭便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更成為科技發展的推進劑。在冷兵器時代,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被後世傳為經典,然而在古代上萬場戰爭中更多的是一方憑著人數優勢贏得勝利。數量的優勢往往是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二戰德國數百萬精銳便是被淹沒在蘇聯上千萬的滾滾人潮中。
  • 英國士兵一時心軟,放走一名德國士兵,多年後變成一個戰爭狂人
    導語:英國士兵一時心軟,放走一名德國士兵,多年後變成一個戰爭狂人希特勒是納粹德國的領袖,他上臺之後打造出一個強大的德國,而且擺脫了一戰的遺留的影響,可以說在上個世紀,德國是真正的強國,蘇聯美國都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