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戰爭便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更成為科技發展的推進劑。在冷兵器時代,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被後世傳為經典,然而在古代上萬場戰爭中更多的是一方憑著人數優勢贏得勝利。數量的優勢往往是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二戰德國數百萬精銳便是被淹沒在蘇聯上千萬的滾滾人潮中。
但是在二戰後科技迅猛發展,戰爭的模式也隨之改變,科技成為主導戰場的關鍵因素。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憑著高超的技戰術尚能勉強抵消美軍的先進武器帶來的優勢。而到了越南戰爭時擁有先進科技的一方優勢越來越明顯。
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從雙方面對面舉刀互砍,再到十九世紀的排隊槍斃、再到一戰的蹲坑互射二戰的鋼鐵洪流,戰爭模式不斷地改變。亞歷山大這樣的英雄很難再在歷史中出現,小國只能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戰爭遊戲慢慢的成為了大國的專屬遊戲,即便是現在的非洲中東等地區衝突不斷,也不過是簡單的菜雞互啄,遠未達到21世紀真正的戰爭烈度。
在如今這個講究技術優勢信息優勢的年代,一些小國家在面對大國碾壓時往往只能採取一些非對稱對抗。但也是於事無補。放在古代小國對抗大國時也許可以憑藉堅固的城牆或是高超的戰術取得勝利,不過隨著熱兵器以及科技的發展,城牆成了擺設,戰術也在絕對實力面前成了笑話。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只有大國、科技強國才能掌握戰爭話語權。而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非對稱方式也將失效,如何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威脅的世界生存必將是一眾小國將要面對的課題。明智如瑞士永久中立?或是如日韓選邊站隊跟隨強者?還是如伊朗朝鮮謀求一款震懾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