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鄲市館陶縣的人們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所處的這個地方竟然能和歷史上的、所居之地遠在幾千裡之外的一個少數民族的勢力扯上關係,並且這個民族所處的年代至今已有1500多年了,甚至還留下過中學時期都學過的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那麼離館陶縣這麼遙遠,時間又距離現在這麼久了,這個民族和館陶縣為什麼能扯上關係呢?
館陶縣在歷史上的軍事價值
館陶縣今天地處冀魯交界之地,在歷史上是燕趙、齊魯、中原文化的交匯之地,並且由於在隋唐之前有黃河、隋朝之後有大運河在這裡經過,交通運輸極為便利,再加上又地處大平原,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特別是位於太行山脈和山東丘陵之間的中間部位,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歷來就是是各方勢力的爭奪之地。
春秋時期這裡地處晉、齊、衛三國交界,有一次晉國伐衛國,而齊國和衛國互為盟友,齊國替衛國出頭,選擇晉國的冠氏邑為進攻點,希望以此來威脅晉國從衛國退兵。而晉冠氏邑就是今天的館陶。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在立國之前於館陶大破銅馬軍,收穫了銅馬軍的幾十萬人馬成了自己的麾下,第二年,他又在這裡大破了檀鄉賊,使新生的東漢政權得到了徹底鞏固。唐初太子李建成同秦王李世民在這裡大破了農民起義軍劉黑闥。北宋時期遼國蕭太后領兵南下,在館陶縣建築了一座城池做為後勤基地與宋對峙,後與宋籤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後退兵,她所著的城池留存至今,被稱為「蕭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靖難之役中,時為燕王的朱棣久攻濟南不下,後繞道館陶渡河攻打東昌府南下。在清末以及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更是各方勢力的爭奪之地,書寫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在介紹完其他的發生在館陶的戰事,當然最重要的、與本文有關的戰役要放到最後來說。
《館陶縣誌》記載了三場戰事:
1、東晉,孝穆永和七年春三月,魏主閔大破趙王祗將劉顯軍,追至陽平郡。(時館陶縣城亦為陽平郡郡治)2、東晉,孝武太元九年春正月鮮卑族慕容垂稱燕王都中山,埀子農自將攻館陶破之。3、十七年(同上,太元年)春二月,燕王垂如渤海平原,翟釗遣其將翟都侵館陶,屯蘇康壘。
《館陶縣誌》裡記載的戰事
這三場發生在館陶的戰役雖然看起來涉及的勢力較多,有冉魏、後趙、鮮卑族慕容垂、翟釗,但這些勢力「登臺」的時間間隔特別的短,分別在公元351年(孝穆永和七年),公元384年(孝武太元九年),392年(孝武太元十七年),整個時間跨度僅40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就已經牽涉到了這麼多的勢力,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亂象呢。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那段歷史,這就是「東晉十六國」。
東晉十六國初期形勢圖
東晉十六國
東晉是西晉王室南遷後建立起來的政權其勢力範圍佔據了我國淮河流域之南半壁江山。而淮河流域以北另一半江山就是一些少數民族勢力,經過反覆的奪取、被奪取之後產生的大大小小的國家,據北魏崔鴻所撰有《十六國春秋》記載這些國家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並成、夏為十六」。
五涼是指: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四燕是指: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三秦是指:前秦、後秦、西秦。二趙是指:前趙、後趙。
東晉十六國形勢圖
這些小的國家,存世的時間都不長,最長的為前涼,僅有56年的時間,短的像南燕,僅有12年。
但崔鴻所列的十六國其實並沒有把當時產生出來的所有的大小勢力、國家全部列入,像一些存世時間小於10年的就沒有列入其中,比如西燕存世時間10年,翟魏存在的時間僅5年,還有個冉魏僅2年。
而發生在館陶縣的三場戰役裡就牽涉到了十六國裡的後燕慕容垂、後趙,以及沒有列入十六國的三個小國西燕慕容氏、翟魏翟釗、冉魏冉閔。
前秦與東晉形勢圖
下面以存世僅5年的翟魏政權為例,看一下當時的小國苦苦掙扎之態。
翟魏的來歷
開篇咱們介紹了那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創作這首民歌的少數民族被稱為敕勒人,當然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史記中記作丁靈,也作丁令。而到了三國之後的南北朝時則被稱為敕勒。丁零人為原始的遊牧部落,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原臣屬於匈奴。在東漢進攻北匈奴並且戰勝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族交往。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的影響,原來依附於西晉的少數民族勢力趁機發起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他們建立起來的國家就是「十六國」。在黃河中下遊一帶,先後出現了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前趙、羯族首領石勒建立起了後趙。在公元330年,丁零人粉墨登場,丁零部落首領翟斌向後趙朝見,被封為句町王。後來經歷了冉閔建立的冉魏、慕容儁建立的前燕、苻氏建立的前秦後。在前秦時期的公元371年,前秦天王苻堅將丁零人安置在新安(今河南新安)、澠池(今河南澠池),此時丁零人的首領翟斌任前秦的衛軍從事中郞將。丁零人從此開始了其妄圖踏上舞臺中央短暫奮鬥之路。
前秦、後燕等國與東晉形勢圖
丁零人的反覆背叛之路
一叛前秦助後燕
公元383年,前秦宣昭帝苻堅大舉進攻東晉,不料卻被謝安以區區8萬人擊潰所率百萬大軍。這一下就動搖了前秦的統治。內部各族都蠢蠢欲動,這一年12月,丁零人翟斌兄弟兩人舉兵叛秦,與前燕的殘餘勢力一起勸慕容垂稱帝建立後燕,慕容垂任命翟斌為建義大將軍,封河南王,翟斌的弟弟翟檀為柱國大將軍,為弘農王。
二叛後燕入東晉
後燕建立之後,翟斌由於日益驕縱,邀官求賞,貪得無厭引起慕容垂的警惕,後又與前秦長樂公苻丕陰謀決漳水灌鄴城,事情洩露,翟斌及他的弟弟被殺。 385年4月,翟斌哥哥的兒子翟真在逃離後燕後,被部下殺死在逃亡路上,翟真的兒子翟遼逃到了黎陽,投靠黎陽太守滕恬之,滕恬之對他非常信任寵愛。
三叛東晉降後燕
在黎陽時,滕恬之喜歡打獵,但對士兵不愛護。翟遼暗中觀察,感覺有機可乘,在暗地裡採取小恩小惠收買人心。 386年正月,趁滕恬之外出黎陽向南攻打鹿鳴城之機,翟遼斷其後路抓信了滕恬之佔據了黎陽,後又連續接納了東晉泰山太守張願、高平人翟暢挾持太守的地盤和人馬,翟遼的勢力迅速擴大,引起了他的「老東家「 後燕武成帝慕容垂的警惕,決定派兵去討伐。翟遼非常懼怕,派遣使節求降,慕容垂到達時黎陽,翟遼脫光上衣嚮慕容垂請罪,慕容垂原諒了他,並任命他為徐州牧,封河南公。
翟魏勢力與周邊形勢圖
四叛後燕建翟魏
翟遼投降後燕時是在五月,到了十月的時候,翟遼再一次反叛了後燕。還派兵在後燕的清河、平原一帶燒殺搶劫。第二年(388年)三月,翟遼由於懼怕後燕過來討伐他,派遣司馬燕瓊去後燕謝罪請降。慕容垂因其反覆無常,便斬了燕瓊,拒絕他的請求。翟遼大怒,索性自稱大魏天王,改年號為建光,設立文武百官,其政權史稱翟魏。同年五月,將都城遷往滑臺(今河南滑縣)。
不敵後燕降西燕,欲叛西燕終被滅
建立政權之後,翟遼所佔據的區域大至相當於今天的北到河北省南部館陶至臨漳一線,南到河南省淮陽、安徽阜陽一線,東到河南省高平縣、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一線,西到滎陽,共計七郡之地。為保住自己的統治區域,他先後與東晉、後燕、西燕等國軍隊進行交鋒,但在公元390年,不敵東晉將領朱序,從此國力大損,一蹶不振。隨後翟遼去世翟釗繼位,東晉孝武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二月初五日,後燕皇帝慕容垂從魯口前往河間、渤海、平原。翟釗趁機派遣部將翟都去館陶意圖進攻後燕,屯駐在館陶西南部的蘇康壘。但慕容垂派兵過來迎戰,翟都不敵向南撤退到滑臺。翟釗向西燕請求救援。在隨後的戰鬥中,翟釗大敗,只剩翟釗一人逃奔到西燕都城長子(今山西長子縣),投降西燕,翟魏政權自此滅亡。西燕皇帝慕容永任命翟釗為車騎大將軍、兗州牧,並封他為東郡王。一年多之後,翟釗陰謀反叛西燕,被慕容永所殺。至此,丁零人的追求立國之路畫上了句號。
敕勒川
為什麼丁零人反覆為叛
其實丁令人的這種做法恰恰是當時諸多少數民族勢力思想的真實寫照。
亂世搏一把沒準能成功了呢
人逢亂世,身不由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遇。奮鬥一把沒準就能為自己的民族和後代搏出一個前程和大美的江山來。
這些少數民族勢力沒有中原民族的思想桎梏
這些部族在生活、生產中得到了怎麼適合自己就怎麼來的樸素思想觀念,還沒有被中原勢力的忠於某個國家某個人的想法所約束。這也正是被後來的中原王朝所詬病的一點,說什麼野蠻人不講禮節,其實且不知道這正是這些民族適者生存思想的具體體現。
當時大的局勢的影響
「五胡亂華」時期,你不做主導,你就要被主導,就要當某個勢力的「炮灰」,所以還不如自己去做那個主導。
所有這些因素加到一起,就是丁零人反覆叛亂,為其他國家、勢力所不齒的真正原因,這也是一個弱小民族在亂世之中苦苦掙扎,想籍此奪取一番天地的想法具體體現。而可悲的是,由於缺乏底蘊和當時的社會缺乏秩序,這種想法和追求最終被其他更加強大的勢力所取代,這也是丁零人「生不逢時」的悲哀吧。假設換個時間、換個空間供其發展壯大,有如此的韌勁未必不能發展起來。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