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真正大國了麼? 學者:已淪為文化小國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通往大國之道

  中國青年報記者(以下簡稱「記」):劉教授,我注意到你最近參加了一個有關「大國」話題的討論會,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發言。「大國」確實是最近幾年一個相當熱門的話題,民眾熱議,學界也關注,圖書出版、電視政論更是風生水起,好不熱鬧。當然也有人批評,許多這類題材的暢銷書,看似激情澎湃氣勢滿滿,可骨子裡,都是精準地瞄向市場。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東(以下簡稱「劉」):的確,就算不做誅心之論,至少也可以說,就項目策劃的角度看,從《中國可以說不》到《中國不高興》,從《大國崛起》到《大國策》,其市場效果都是可以預料的。不過反過來,也正因為這一點,在一片泡沫下面,卻又湧動著真實的潛流,值得進行深入的分析。

  記:你是說,的確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熱情——為了中華世界的崛起,上上下下都有點急不可耐?

  劉:難道不正是這樣嗎?難道沒理由這樣嗎!如果從鴉片戰爭算起,中華世界遭遇慘烈的外來碰撞,已經快兩個世紀了。而在這將近兩百年間,又有哪一位中國人,不急切盼望自己的國家重新崛起為大國呢?在這個意義上,剛剛謝世的季公(羨林)和任公(繼愈),都可以說是真正有福了——他們都活到了足夠的歲數,所以在生命的終點,就比其早逝的同時代人,更能看清國家崛起的勢頭,從而也就更可以含笑九泉。

  記:但既然是一種「熱情」、一種「情緒」,是不是也就意味著,目前的局面也有浮躁或虛妄的一面?

  劉:你講的這個另一方面,也是不在話下的。儘管這話題註定使人熱血沸騰,但整天價大國長大國短的,也會讓人心生膩煩。你會反唇相譏:我們果然成為世界大國了嗎?實際上,恰恰是在那個討論會上,我反倒發現,不要說種種的外在條件了,就是在人們的內心中,都還遠遠沒有做好成為大國的準備。

  記:可人們總會舉出很多實例來。比如,中國已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比如,前不久日本有報告稱,按照目前趨勢,中國的GDP很快將超過日本。又比如,所謂中美「G2」,在國內外都論者眾多。

  劉:這話要看怎麼說了。由於疆域的遼闊和人口的眾多,即使在國步最艱難的年代,中國也會在某種意義上被看作大國。比如,即使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國民政府不還曾受邀參加開羅會議,跟人家美英蘇三巨頭一起,勉強湊作四個大國麼?而戰後的聯合國座次,不管是否有些將就,我們也總算是安理會的五常之一,即使當事人知道自己的斤兩,所以很少拿出大國的架子,膽敢對世界性的事務動用一票否決的機制。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是否大國的問題,其實長期是個似是而非的命題。

  記:恐怕也正因為這樣,更成為一個長期被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劉:可不是麼?中國要真是一個千真萬確、名符其實、徹頭徹尾的大國了,它的國民就不會為這樣的話題而激動了,這種話題也就不會再成為書市的熱點了。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把各種以大國為題的熱銷圖書,看作一種「成長中的煩惱」,甚至一種普遍焦慮的心理徵兆。

  大國的小國之憂

  記:我已經在其他媒體上,約略讀到了你那一連串的「小大之辨」。能不能就此講得更詳細些?

  劉:那就勞你駕幫我數著吧!

  首先,我們在國民生產總值方面,當然已經像一個大國,排到了世界前三;可是,一旦除以人口總數,那麼在人均方面,就馬上歸於一個小國,排在世界的百名之外。

  其次,我們在產品製造方面,當然更加像一個大國,可以無愧於世界工場的稱號,儘管這總難免跟汙染與事故連在一起;可是,一旦追問產品的智慧財產權,那麼在創新方面,就馬上還原於一個小國,大都是在替別人打工。

  再次,我們在人口數量方面,絕對要算超級的巨無霸,佔到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可是,一旦追問人口的素質,那就排不到世界前列了,只要離開幾個中心城市,就仍然有「發展中」的樣子。

  第四,我們在國土面積方面,當然是個大國的架子,有960萬平方公裡之多,儘管據說這個人所共知的數字,其實並不怎麼準確;然而,一旦追問自然資源,那麼無論是地表上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原,還是地底下的石油和礦產,實際上都非常貧瘠,要是按照人均計算,就更加微乎其微。

  記:我正替你掰著手指頭呢:總值大國vs人均小國,製造大國vs創新小國,人口大國vs素質小國,國土大國vs資源小國,已經列舉了4個,都是基本國情方面的「小大之辨」,而且都是非常尖銳的對比。那麼接下來呢?

  劉:沿著上面的邏輯,再看看我們的對外經濟:

  不消說,僅僅從經商的規模來看,我們已然是超級大國,無論走到地球的哪個角落,都能見到中國的產品,找到專營這些商品的中國城,而且中國人的經商能力,也早已被世人所公認,似乎天生就會做生意;可是,一旦追問這個經商大國的國際威望,就仍然像是一個小國,其影響力被打了折扣,或者說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正是這種限制,導致華商不僅受到國外黑社會的盤剝,更越來越公然地受到國外政府的掠奪。

  與此相應,中國在成長為外貿大國的同時,卻仍然停留在一個外交小國的心態。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爭端,面對風雲多變的世界局勢,它往往以「不出頭」的口實,或者以「緩稱王」的理由,放棄對現行國際準則的質疑權,更不要說開動腦筋去重新制定它,以至於中國經濟中產生的巨大能量,往往都被這種被動接受的心態所抵消,比如用大量血汗換來的外匯,卻被迫換回了相當可疑的美國國債,雖然明知這種名義上的財富,已是無法隨心所欲地贖回。

  記:經商大國vs威望小國,外貿大國vs外交小國,已經有6個尖銳對比了。這兩點使我想到,或許正是某種外交上的被動,才激起了一股強要「出頭」但指向並不清晰的焦慮和衝動,主要是來自民間網絡(甚至是半官方)輿論,尤其在去年北京奧運會大獲成功之後。

  劉:然而一個國家外交上的表現,乃是綜合國力的自然體現,既包括硬實力也包括軟實力,並不是誰家想要強出頭,就一定可以出頭的,除非是像「刺兒頭」國家那樣去出臭頭。我們不妨繼續列舉下去,這個問題就會自然變得清晰起來:

  現在,我們當然可以說是儲蓄大國了,由此積累起來的巨大投資,自然要激發出巨大的產能,而相形之下,我們卻又可以說是內需小國,或者說,在很多相應的方面,往往並不存在佔有足夠份額的國內市場。這兩者加起來,無形中就會使經濟上的對外依存度增加很多,因為生產出來的東西非得賣給外國不可。不難想像,正是由於這一點,很多時候逼得你想硬也硬不起來。

  硬幣的另一面則是,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我們的內需不管多麼疲弱,在總量上仍可以算作消費大國。甚至中國對很多戰略物資的需求,隨著逐步進入現代化,都已躍居世界第一。僅就鋼筋混凝土這一項來說,由於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營造運動,正是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所以光是中國這一個國家,就消費了當今世界水泥產量的一半!可是,一旦你轉而追問,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土地,究竟處在怎樣的一種狀態?你就馬上會發現,它的生態環境是相當脆弱的,它的汙染是相當嚴重的,它的荒漠化是觸目驚心的,它的不適於人類居住的面積,也是日益擴大的……

  記:繼續盤點吧。再加上儲蓄大國vs內需小國,消費大國vs生態小國,已經是8對矛盾了。這樣悖反的現狀,確實逼得我們不得不收起許多盲目的樂觀。

  劉:再把眼光從外交轉向內政,去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內需會這樣疲軟?答案又是環環相扣的。一方面,從市場發育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可以算是大國,就經濟活動中獲得的稅收總量而言,我們也可以算是大國。可另一方面,一旦追問這些稅收的用途,那麼從公益事業的角度看,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看,國家的應有職能就相當不足了。眾所周知,正是由此導致的普遍的後顧之憂,才派生了過高的儲蓄率,和過低的消費率。可笑的是,現在人們大概除了房子,什麼都捨不得掏腰包了,因為房屋與其被他們看成消費,毋寧被看成投資。只可惜,又正是因為這種變態的心理,才助長了房地產的最新泡沫。在這個意義上,只把房地產價格的無理飛漲,歸咎為中國的老百姓太有錢,那是很不恰當的,其實這些錢都是從嘴裡摳出來的。

  記:市場大國vs公益小國,稅收大國vs社保小國,已經是十大矛盾了!受你總結這兩對矛盾的啟發,我也來貢獻兩個吧:製藥(醫院)大國vs醫療小國,體育大國vs鍛鍊小國。前者恐怕是當下老百姓最揪心的話題之一。我們有著龐大的製藥生產線,醫院的床位數動輒數千(我家鄉成都的華西醫院,就號稱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醫院),然而醫療公共品提供方面的孱弱和混亂,醫療服務的水平低下,醫療價格的畸形,已成為困擾整個社會的一道魔咒。後者就更不用說了,舉國體制下金牌戰略的輝煌成績,和公共體育設施的極度缺乏,乃至國民健康素質的不容樂觀,構成了一對很反諷的矛盾。

  劉:類似的矛盾,本來也在我的提綱之內,算是所見略同了。至此,已經列出12對矛盾了,然而還可以往下歷數:

  跟上述情況不無關聯,如此龐大的稅收資源,也就養起了大概算得上舉世最大的官僚組織,用俗話說就是,吃財政飯的人空前眾多。也正因為這樣,無論是公家的汽車,還是公家的宴席,其總量都很有大國的模樣吧?不過,一旦說起社會中間層,說起非政府組織,說起民間的基金會,就非常明顯地不成正比了。如果說,一個正常的現代化社會,一定是兩頭小、中間大的,由此才造成了社會的穩定,那麼,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還更像一副磨盤,兩頭大、中間小,就算中間還曾有點什麼,也都很快就被磨碎了。

  而接下來又不難想像,由於缺乏足夠的制度監督,也由於資源的太過集中,這樣的社會環境,即使只就幹部隊伍的建設而言,也是風險相當高的。所以,若就腐敗案件的發生機率而言,我們同樣有著一個龐大的數字。而這一事實本身,也反過來證明了,儘管平心而論,我們的司法機關並不是什麼事都沒做,但無論就事前的警示力度,還是就事後的懲戒力度而言,都還未能有效地幫助建造良好的吏治。

  記:官僚大國vs社會小國,腐敗大國vs法治小國,已經有14種落差了。看來問題確實還不少。不過,清醒地認清這些問題,我想並不那麼可怕,反而是修正社會發展路徑的一個契機。

  劉:那是當然!上述這一大一小的落差,其實剛好在很多方面說明,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的進展,這要是跟「文革」剛結束時的糟糕局面比,已有天壤之別了。不過,還是讓我再把文化方面的落差講完吧!

  我們現在的教育,如果僅就高校數量和從業者人數而言,那也算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了。然而,在這種高漲和繁榮背後,卻掩蓋不住一個虛空的事實:研究的風氣越來越淡薄,學術的水準越來越差勁,致使很多基礎學科都面臨斷檔的危險。按理說,已經有了相對雄厚的物質基礎,又稟有向來重視教育和知識的文化傳統,原本不至於如此。然而很可惜,恰恰是由於前邊說過的那種空前強大的官僚體制,已經在教育界無孔不入,推行著各種各樣的長官意志,以至於既不能真正把學術界管理好,又不能讓它真正按照學界的自律和良心去發展,徒然催生出越來越多的腐敗和弊病。

  與此相聯,也就引出了我經常在各種場合驚呼的、最讓我本人憂心忡忡的反差:我們原本是一個傳統的大國,卻已逐漸地淪為了文化的小國。

  而中國夾在國際社會中的種種被動,其最終的癥結還是出在這裡。過於薄弱的知識生產力,使得我們無力進行根本的理論創新,無力為符合自己歷史經驗的世界秩序提供新的理性標準。現在,很多孩子就連想要研究中國本身,都已經不得不飄洋過海了,因為國際漢學界的整體水準,顯然要比我們高得多。長此以往,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

  記:教育大國vs學術小國,傳統大國vs文化小國,已經是16對了!其實在這個方向上,我們還能想到印書大國和書評小國的落差、報刊大國和新聞小國的落差,等等……就算這些都只是成長的煩惱,一旦像你這樣細緻梳理、辯證對照,煩惱還真是不少!

  劉:這些具有反諷意味的對比,不是說明中國沒有進步,倒正說明中國成長得太快,正如一個迅速拉高的人體,只是筋肉組織跟著增加了,而骨骼的數量卻不能跟著進化,反而逐漸喪失了密度,就像患上了某種巨人症。

相關焦點

  • 王義桅:大國博弈之下,小國如何自處
    不久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外長維文在不同場合喊話美國,說將中國視為必須遏制的敵手行不通,呼籲「超級大國」之間進行建設性競爭,敦促美國在制定全球規則方面給中國更大話語權,以避免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讓小國被迫在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選邊站。確實,美方挑起的貿易戰打亂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對一些非常依賴貿易的國家或地區造成嚴重傷害,新加坡、馬來西亞、墨西哥和日本等皆是如此。
  • 韋民:大國如何應對小國的行為傾向?
    要點1:大國在不對稱互動,尤其不對稱衝突中,既有顯而易見的優勢,也有日漸凸現的劣勢。大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的壓倒性實力,劣勢則是潛在的道德風險。要點2:言行一致是大國風範的重要表現。「口水戰」不是真正大國的行為方式,而是小國的普遍性行為。
  • 大國以下取小國,小國以下取大國,老子講處理國際關係的法則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01【名家解讀】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講的是老子以柔弱謙下精神處理大國與小國的關係。
  • 《大將軍羅馬》小國怎麼變大國 小國變大國方法分享
    導 讀 《大將軍:羅馬》中的國家有大有小,很多玩家玩的都是小國家想要發展成大國家卻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儒雅隨和」分享的小國變大國方法
  • 齊前進:大國對小國當扶危濟困為先
    而小國、弱國時常面臨危險和困難,需要大國幫助與保護。大國如何與小國相處?正如老子所說: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也就是大小國家應彼此尊重,大國更要對小國禮下謙讓,扶危濟困。俄羅斯對敘利亞的支持,算是一個例子。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為動蕩之地,安全問題長期沒有解決。政權不穩,極端和恐怖主義層出不窮,國與國之間矛盾衝突尖銳,所以一些中東小國需要大國保護和支持。
  •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大國
    如果能對小國謙卑,便能得到小國的歸附;小國如果能對大國謙卑,便能得到大國的信任。老子在這裡想要告知人們的是一種謙卑的謀略。謙卑可以是人的一種品質德性,也可以作為一種策略。《尚書·大禹謨》中有:「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就是說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益處。
  •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變成大國的專屬遊戲,一眾小國如何夾縫求生?
    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戰爭便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更成為科技發展的推進劑。在冷兵器時代,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被後世傳為經典,然而在古代上萬場戰爭中更多的是一方憑著人數優勢贏得勝利。數量的優勢往往是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二戰德國數百萬精銳便是被淹沒在蘇聯上千萬的滾滾人潮中。
  • 面對大國壓迫,小國能不能合併成一個大國對抗?沒想到會如此艱難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不單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發生在國際社會之上,大國往往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他們可以在對外貿易或者大國博弈中將小國作為籌碼,而小國卻往往沒有反抗的的權利,比如二戰時期的慕尼黑會議上,關於蘇臺德地區的割讓問題,捷克方面的代表甚至沒有參加會議,進行發言就被迫割讓了一部分領土
  • 小國使者請求更改國名,武則天隨口應允,國號沿用至今已成強國
    西域各小國向唐朝俯首納貢,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東亞、東南亞的小國也爭相朝拜,甚至有些小國還以成為唐朝的附庸為榮,畢竟能受到大國的庇護,這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正如《新唐書》所記載: 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 大國和小國哪個更傾向於自由貿易,有何依據?
    相對而言小國更傾向於自由貿易,而大國多由於因為各種原因對自由貿易持謹慎的態度。雖然大國對自由貿易持謹慎態度,但是其往往會成為各種自由貿易多邊協議的倡導者或組織者,扮演者舉足輕重的地位。畢竟大國相對而言經濟的硬體條件要由於一般小國,往往都是一些主要的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比如:美國、日本、歐盟等等。
  • 小國地震,中國捐款3億,卻在8年後恢復過來,立刻出兵攻打中國
    中國古代有2句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因此,對於受難的鄰居,那是出錢出力,能幫就幫。對於國家更是如此,下面這個小國發生了大地震,損失慘重,作為鄰國的中國,在不富裕的情況下,勒緊褲腰帶捐款3億。但是僅僅過了8年,小國卻派兵攻打中國,堪稱最現實版本的農夫與蛇的故事。
  • 彈丸小國新加坡怎麼逆襲?被迫獨立後,靠嚴格治理成小城大國典範
    從19世紀開始新加坡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20世紀50年代新馬分家後,才取得獨立自治。 迄今為止,新加坡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以及僅次於美國的世界海上鑽井平臺建造中心。 第二策:人才強國戰略。新加坡提出"沒有資源靠人才"原則,政府堅持"由外到內"的教育發展方向,堅持 "經世致用"與"精英主義"的教育培養方針。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設置學校和課程方案,培養實用性人才。
  • 大國與小國如何做「好夥伴」,看看中柬哦
    中柬永做好鄰居、真朋友■郭繼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柬埔寨前夕
  • 這個小國臉皮就是厚,不斷入侵中國,其歷史說中國侵略它
    在古時候中國的附屬藩國,就像現在的日本、越南、朝鮮、緬甸等地方,在古代都是需要向中國朝貢的,畢竟中國是大國,國力強盛。有一個國家在中國衰落的時候就露出了它的野心,企圖入侵中國,它就是今天的越南。中國一直以來對越南都是很幫助的,在他們最為困難的時候不斷地援助,不過在越南的歷史書上,說越南的歷史就是不斷反抗中國的侵略史,他們對中國的態度就像我們對日本的態度一樣。其實,在秦朝的時候越南就被划進了中國的版圖。秦朝在越南設立了三個郡,只是當時並沒有徹底的統治那裡。
  • 海地獨立——樹立了小國打敗大國的光輝榜樣
    海地位於加勒比海第二大島聖多明各島的西部,原是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被法國佔領,逐漸發展成為法國海外最富庶的殖民地。海地黑人曾多次發動反對法國殖民者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的起義。海地獨立樹立了小國打敗大國、奴隸解放自己的光輝榜樣,極大地鼓舞了整個拉丁美洲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鬥爭。
  • 要把周邊小國一網打盡,大國:我們絕不答應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25日報導,莫迪獅子大張口,想要把周邊的小國一網打盡。大國對此表示,我們絕對不答應。自莫迪上臺後,印度一直處於活躍的狀態,不斷擴展自己的軍事實力。想要在國際上謀求一個大國地位,印度甚至揚言自己的軍事力量排在世界第四位,還想要獲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席位。去年,印度的軍費支出甚至排在世界第三名,其軍費高達694億美元。排在印度前面的分別是美國的7330億美元和大國的1776億美元。印度陸軍現役主戰坦克超過3000輛,主要以俄式T72和T90為主,還有各型火炮5000門。
  • 塞爾維亞的悲哀:實力不足又沒有大國依託,立足世界全靠卑微妥協
    "小國無外交"一經提出,就在世界範圍內不脛而走,悄然流傳開來,尤其是在中國,更是成為了一段歷史對現在的深刻警示和教訓,因而儘管"小國無外交"不能當作是一個科學嚴謹的論斷,但從現實的例證中可以看出它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在的。
  • 「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
    正是在從事這種最高學歷層次上的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過程中,筆者逐步認識到我國英語教學迄今仍普遍存在著一個重大問題,即「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由於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語用學與跨文化交流等學科的興起與發展,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這一理念,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
  • 借勢美國對抗大國,小國主動引狼入室,俄媒:後果很嚴重
    可是一些小國總是喜歡玩在大國之間玩平衡,玩花招,想藉助大國之間的鬥爭與博弈獲取好處。其實這些國家,就是想利用一個大國的力量去挑戰另一個大國。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喜歡充當世界警察,所以對一些小國借勢是十分歡迎。當然美國不是善人,美國讓這些國家借勢就是想控制這些國家,讓後徹底掌控這些小國,將這些國家培養自己的打手和棋子。
  • 英語不佳難融入當地文化 澳洲華人易淪為病態賭徒
    英語不佳難融入當地文化 澳洲華人易淪為病態賭徒 2014-05-29 13:53:19  中新網5月29日電 據澳洲新快網報導,最新研究顯示,中國移民賭客淪為病態賭徒的機率是其他賭客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