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人笨到「排隊槍斃」,仍大殺四方?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2021-01-09 冷兵器研究所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在整個夏天裡來回行軍,既不奪取一裡土地,也不丟失一裡土地,接著就會進入冬營。現在出現了一個無知的、腦袋發熱的年輕人,他從布洛涅飛到烏爾姆,從烏爾姆飛到摩拉維亞中部,還在十二月裡打仗。他的戰術體系真是大錯特錯。」

——英國文學家、史學家沃爾特·司各特筆下的某德意志軍官在1805年的感慨

編者按:在多數現代人看來,十八世紀的戰爭藝術自然是華麗、笨拙而滑稽的,它乍看起來如同風景畫一樣:穿著五顏六色軍服的步兵排成整齊的密集隊形,追隨著飄揚的軍旗在樂聲中步入戰場,身著耀眼制服的騎兵同樣展開成隊列……而在戰略層面則緩慢到了曠日持久的地步,元帥和將軍大人們確信勝利源自明確、刻板、毫無差錯、永無止境的機動和冗長的補給車隊。這樣的戰爭自然只是愚蠢、怯懦或者說沒有現代人「智慧」的將領進行的禮節性遊戲,就連他們的遊戲工具也不過是些撲著發粉、梳著假髮的士兵……那麼,歐洲人為什麼要採用這麼呆板的戰術,並且還憑著這麼呆板的戰術去大殺四方呢?

十八世紀,從託木斯克到裡斯本的廣袤土地上,步兵戰術方面近乎唯一的戰法便是「排隊槍斃」,排列極其整齊的步兵戰線展開集體射擊和衝擊,鬆散的隊形在會戰中幾乎可以忽略。

首先,正如其它任何時代一樣,十八世紀軍人的作戰方式既不是憑空出現,也並非全然出於禮節。十八世紀中前期的多數軍人認為戰鬥的基礎在於齊射和衝擊,縱然齊射變種眾多,但其核心僅僅在於以口頭命令使排成整齊直線的部隊展開同時射擊,鑑於個人單憑聲音至多能給不到一千人組成的密集步兵隊列發號施令,最重要的作戰單位「營」通常情況下數量便在500至900人之間。排成前後三列密集橫隊,展開猛烈射擊和決定性衝擊的步兵營自然成為了一切戰鬥部署的基礎。

然而,非正規軍中的散兵往往能夠在灌木叢、村莊等不利通行的地形上給未能展開隊形的敵軍造成相當的殺傷,橫隊也並不總是最有利的戰鬥選擇,它在起伏地形中往往會嚴重妨礙部隊機動與戰鬥。換而言之,武器的限制並非密集橫隊成為主導隊形的唯一因素。的確曾有許多軍事史學家強調十八世紀的「僱傭兵」士氣低落,因而任何過度分兵都有可能導致大量逃亡。然而,熟悉歷史的讀者難免會問:「為何十八世紀的僱傭兵士氣會如此低落?」畢竟,愷撒時代的羅馬軍團是典型的僱傭軍,古斯塔夫二世、蒂雷納手中橫掃中歐的部隊同樣以傭兵為主,但他們作戰極為英勇,甚至較之徵召兵軍事紀律更為優良。

這一現象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隨著歐洲各國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逐步開始走向專制與中央集權,君主們擁有了較以往更多的財政資源,從而令軍隊的規模得以顯著增長:以法國為例,它在十七世紀初的常備軍尚不足2萬人,1690年便增加到37.5萬人,與此同時,法國雖然不斷開疆拓土,它的總人口卻僅僅從1800萬增長到2000萬。數字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新老「僱傭兵」間的差別。隨著規模的擴張,傭兵中的天性好戰的志願者比例大為減少,士氣與紀律自然出現巨大變化。不過,這還不是事情的全部。歐洲居民的生活水準在十八世紀得到了大幅提高:按照保存至今的零星統計數字,1679年前西歐男子平均壽命僅有30.1歲,1680-1729年間略增到34.7歲,等到1730-1779年間便迅速躥升到45.8歲……儘管這些在今人看來不值一提,卻令當時歐洲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面貌大為改變。他們的生命要比祖輩人長得多,而且生活也更為舒適。如果要讓這些人遠離日常的職業,積極投身到殺戮同類的事業,便只能依靠宗教和民族仇恨。然而,在十八世紀,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尚未形成,宗教的激情則早已熄滅。在傳統思想出現危機,能夠閱讀的人口數量猛增的十八世紀,這一狀況變得尤為明顯。

上述所有物質與精神生活演變都令平民的從軍意願越發淡薄,往往只有「社會的渣滓」才會選擇士兵職業,這反過來又令社會更為鄙夷軍人,「狗、妓女、士兵不得入內」成為公共場所的常見標語牌。十八世紀的法國戰術理論家吉貝爾伯爵曾感慨:讓那些不知如何生活的人離開土地、面對死亡很容易……但啟蒙和財富卻在改變這一切的面貌。它們創造了眾多新職業,製造了各個方面的機會,刺激著身體,軟化了勇氣,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呼籲國民保衛國家:只有貴族依然保有此類想法,其他所有階層都十分忙碌,都有自己的羈絆、職業與利益。

其次,與現代國家相比極為薄弱的十八世紀國家機器同樣難以應對龐大的僱傭軍,它既無法組織遍及全國的警察機構,也不能展開卓有成效的全面宣傳,甚至無法對部隊逃兵實施有效懲戒。因此,幾乎所有戰略戰術都必須考慮到如下前提:士兵並不關心戰爭,如果補給太過惡劣,行軍太過艱苦,士兵的逃亡便不可避免,追回的概率卻微乎其微……我們只需回顧弗裡德裡希大王的命令便可意識到將領們需要如何費盡心機為士兵保持足夠給養,「一旦軍隊進入敵方領土,我們就必須控制附近的所有啤酒和烈性酒,蒸餾酒尤其需要注意,以防士兵缺少他不可或缺的酒……戰時應當每天提供兩普磅麵包,每周提供兩普磅肉,這是貧窮的士兵所應得的。」

弗裡德裡希的訓令中還包括了若干堪稱精華經驗的防止逃亡技巧:1. 除非有足夠的理由,否則不要駐紮在樹林附近。2. 每天都要多次點名。3. 時常派出驃騎兵巡邏隊,搜索營地附近地區。4. 在夜間將獵兵部署到農田裡,在黃昏時將騎兵哨兵數量加倍。5. 取水和收集糧秣時不許士兵散開,應當由軍官小心指揮。6. 鑑於劫掠會導致各種混亂、無序狀況的惡化,一切此類行為都應當受到嚴厲懲罰。7. 在行軍時,除非部隊整裝待發,否則不能撤回部署在村莊裡的衛兵。8. 以最嚴厲的命令禁止士兵在行軍時脫離隊列。9. 除必要情況外均應避免夜行軍。10. 當步兵正在通過林地時,派出驃騎兵進入左右兩側巡邏。11. 將軍官安排到隘路兩端,以便確保士兵處於正確位置。12. 向士兵隱瞞你可能被迫進行的退卻機動,或者給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好聽藉口。13. 高度重視必需品的日常分配,確保部隊擁有充足的麵包、啤酒、肉類、白蘭地等。

▲被捕獲的逃亡者,這樣的不幸軍人在十八世紀比例並不高

顯然,這樣多少有些陰損的技巧反映出了社會背景:士兵並沒有對敵人的憎惡,沒有不惜一切代價戰鬥到底的渴望,一旦待遇惡化,便會在第一時間選擇代價並不算高的逃亡。誠如薩克斯大元帥所言,大部分士兵「應當變成機器,只有軍官的聲音能夠讓他們成為活物」。德國著名歷史學家德爾布呂克(Delbrück)對此進行了相當精闢的概括:我們意識到這些戰術反映了軍隊的組成:普通士兵只需要服從。在行軍當中,士兵左側有一名軍官,右側有一名軍官,身後還有一名排尾軍士。他們按照命令展開齊射,然後衝入敵陣,但不會期望出現實際交鋒。在這樣的戰術裡,只要士兵還在軍官手中,他的個人意願就沒什麼用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冒著風險將千差萬別的士兵塞進同樣的隊列裡。

於是,這些日後被稱為「線式戰術」的十八世紀戰術根基便在於全體展開成橫隊、軍官和軍士嚴密監視士兵的步兵營,因為橫隊的側後方一向極為薄弱,各個步兵營的單薄橫隊間也不能留下過大的空隙,最終整支軍隊往往會列成兩條展開成橫隊的龐大戰線,前後戰線之間相距200至300米。騎兵所能做的便是不斷護衛己方側翼並打擊敵方側翼。這樣的作戰隊列自然顯得過分笨拙,在機動中不可避免地表現得緩慢而缺乏靈活性。

不過,十八世紀的普魯士軍隊在很大程度上堪稱歐洲的異數,「老弗裡茨」晚期的糟糕軍政管理和近乎可怕的軍民比例更令它狀況堪憂。因此,我們絕不應當將目光僅僅局限於弗裡德裡希大王時代的普魯士一隅,如果審視全歐,甚至只需觀察大王死後的普魯士軍隊發展,我們會發現,儘管橫隊依然是主流戰術隊形,但無數變革已經從看似優雅的「蕾絲戰爭」(guerre en dentelles)軀體上破繭而出。

▲1757年科林之戰普軍總參版地圖,這便是典型的十八世紀軍陣

參考資料:

Соколов О. В. Армия Наполеона. СПб.: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Империя, 1999.

Delbrück H. Geschichte der Kriegskunst im Rahmen der politischen Geschichte. Berlin, 1920.

Guibert J. A. H. de Essai général de tactique. Liege, 1773.

Saxe M. de Mes rêveries. Amsterdam et Leipzig, 1757.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吳畋,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曾經在歐洲流行了長達兩百年的 排隊槍斃戰術
    線式戰術,曾經盛行於17、18世紀歐洲,一般是將軍隊沿正面平均配置,展開成二至三線。各線相距50至200步,每線又分為3至6列。具體在戰場上運用線式戰術時,步兵居中,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
  • 排隊槍斃時代的普魯士軍隊:腓特烈大帝締造的歐洲步兵模板
    對於戰史研究者來說,18世紀是個不容忽視的時代,因為它在線性戰術(也就是俗稱的排隊槍斃)時代中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如果說線性戰術時代的戰爭藝術以拿破崙戰爭為巔峰,那麼18世紀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就可以說是直接啟發了這個時期諸多通用的軍事法則。
  • 蠢到無可救藥的「排隊槍斃」戰術?卻能幫英國成就日不落帝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7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就發明出了「排隊槍斃」的戰術,開戰時士兵一排一排的站好,然後一起向敵方發動進攻。在現在看來,這個戰術完全就是蠢得無可救藥,然而在當時,這個戰術卻幫助歐洲稱霸了世界。
  • 從排隊槍斃到散兵戰術,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法國大革命是關鍵
    編者按:18世紀是公認的線式戰術時代。歐洲人的線式戰術雖然簡單有效,但排隊槍斃這事確實太反人性了,因為正常人在排隊對射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去躲避和恐懼。因此散開隊形,自由射擊往往會成為很多人的潛意識選擇。而這在戰術上的最終結果,就是散兵戰術了。那麼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從排隊槍斃進化到散兵戰術的呢?
  • 大殺四方的宋運輝,結局咋就成了逆來順受的「小媳婦」?
    導讀:《大江大河2》大殺四方的宋運輝,結局卻成了逆來順受的「小媳婦」 到現在還在氣憤《大江大河2》的結局,宋運輝怎麼能去個小縣城的農藥廠呢,明明東海廠是他一手搞起來的。
  • 射速更高的傳統箭陣能打贏排隊槍斃戰術嗎?在一種情況下有勝面
    影視劇《愛國者》中有關排隊槍斃戰術的畫面。交戰時兩邊部隊面對面射擊,不能臥倒或者找東西隱蔽,所以被形象地比喻為排隊槍斃戰術。而且為了保證隊列的整齊,在行進時速度十分緩慢,並且還要奏起鼓樂。看起來儀式感很強,和我們熟悉的現代戰爭格格不入。
  • 南太平洋諸島物產富饒,在18世紀的歐洲人看來儼如神奇之地
    它的成熟果實足足有人頭或大號蜜瓜那麼大,看來像被好生敲打過的菠蘿,表面密布著亂七八糟的尖刺。麵包果外觀搶眼、分量足、適應力又強,乍看之下儼然是營養學家夢寐以求的食品,說不定還是神奇食品。有一個品種在18世紀的歐洲甚得好評,外表底下藏有一顆顆形如慄子的大種子。這些種子水煮、糖漬或煎炸樣樣皆宜,果肉則適合切片,味道可口,還可以磨製成粉。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在鐵律下「排隊槍斃」:拿破崙時代的軍隊是如何作戰的?
    文/天元宏大的隊列方陣,華麗的服飾,以及貼面對決的排隊槍斃戰術……這一切,是許多人對拿破崙戰爭以及其前後時期的戰爭形態的印象。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那士兵面對面的排隊槍斃了:士兵列成方陣,緩緩前進,行至距敵不過幾十米後駐足,隨著槍火嘯叫,雙方士兵在指揮官指引下輪流開火,刺鼻的硝煙瀰漫戰場……這一幕幕足以讓人血脈賁張,同時也讓人對這群衣著華麗的士兵們產生了好奇:這個時期的軍隊都有哪些兵種?他們作戰職能是怎麼分配的?為什麼他們作戰時要列方陣?他們是如何安排戰術以實現協同作戰的?
  • 排隊槍斃的戰爭年代,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第一排?
    所謂的排隊槍斃,其實就是雙方士兵在相距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橫向列隊進行對射。為什麼要相距那麼近呢,因為當時的軍隊使用的都是滑膛槍。所謂的滑膛槍,就是一種從槍口處往裡面裝填彈藥,槍膛內沒有膛線的火槍;它從中世紀後就開始流行,在歐洲各國軍隊中大量裝備。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事實上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國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到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戰略縱深,下面筆者通過分析近代歐洲軍事變革的兩個主要方面,揭示它對於歐洲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 世界殺鬼兵器:非洲殺野鬼,歐洲殺厲鬼,中國流傳五千年萬鬼皆可殺
    在古代,這些兵器對人可能沒什麼傷害,但卻可以闢邪殺鬼。下面就介紹世界上的一些闢邪殺鬼兵器,非洲殺野鬼,歐洲殺厲鬼,中國流傳五千年,萬鬼皆殺!非洲一種闢邪殺鬼兵器,盛行於 19世紀,刀形各式各樣,有的在柄上鏤雕人面,有的在刀的根部鑄出人面,有的柄上還鑲嵌寶石,以增強巫毒的力量。非洲的巫師和中國的法師差不多,巫毒相當於咒語。因為這種刀被施以巫毒,所以放在家中,帶在身上,有闢邪殺鬼的作用。特別是非洲土著出行時,一般都帶這種刀,以便讓它在路上殺野鬼。是否能殺?只有鬼知道。
  • 16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歐洲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走出去
    我們掌握的數據證明,1800年前後對於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發展來講是一道分水嶺,它從此走上了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人口增長方式的道路,直到16世紀末,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才出現明顯差別。但即使在1800年之後,歐洲人也大多在青年時代便早早去世,18世紀80年代法國農夫的孩子能存活到成年的機率,同20世紀的印度農民後代或者生活在羅馬封建政權下的義大利人後代差別不大。18世紀前的歐洲成年婦女總是先於她們的配偶死亡,因為總是成為鰥夫,男人們一生中結兩到三次婚的並不少見。當然在歐洲各個地區,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 車主道出內情,有錢人的世界我們不懂
    現如今汽車已經不僅僅是出行工具這麼簡單了,很多有錢人更是把它作為身份的象徵。在這樣光怪陸離的名利圈下,也有一些人為了滿足虛榮心走上了貸款買豪車的道路。但是,買車容易養車難,特別是對於豪車來說,保養費用甚至能抵上買好幾輛普通汽車的錢。蘭博基尼作為世界最有名的超跑汽車,憑藉炫酷的外形、優越的性能,更是贏到了很多有錢人和明星的青睞,也因此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夢想。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更為遙遠的觀察者們,從蒙田到列維 - 史特勞斯, 發展出了第三條道路:差異存在著,就像賽普爾韋達支持的那樣,但是這些差異並不像在 歐洲文明感知下的那樣消極,而是積極的。隨後,持這一立場的後繼者們推崇自然狀態, 反對文明的越軌與悲戚。他們追尋一種哲學傳統,這種傳統在大發現的第二階段,也就是18世紀的太平洋發現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繁榮。
  • 美國R級血X片,少女受辱大殺四方!
    不過還好在娛樂圈,明星們還能根據大潮流調整自己的人設,腆著臉繼續撈錢。但今天這部電影裡,人設崩塌之時,就是死期到來之日啊——《暗殺國度》又是殺殺殺殺殺殺。在之前,就已經給大家推薦過這類色氣又血腥的影片。
  • 書摘|衝破桎梏:十六世紀歐洲的思想曙光
    當然,這就造成了許多國家和地區曆法不同,如大部分新教國家把儒略曆執行到18世紀。儘管英格蘭和佛羅倫斯都在1583年3月25日慶祝新年,佛羅倫斯的慶祝比英格蘭要提前十天。這些都反映出現代歐洲的早期是處於怎樣一種雜亂狀況,哪怕是涉及那些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是日常生活瑣事的事情。引入格列高利歷只是16世紀日常生活萬千變化中的一種變化。
  • 歐洲公元十六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大航海時代
    1、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 步兵排隊槍斃?為什麼會有這樣讓士兵送死的戰術?
    17世紀左右,歐洲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戰術,士兵們排成線列或者是方陣,排著隊緩慢前進,同時一邊開槍一邊看著身邊的戰友陣亡,但是就是那麼直直地站著和對方互相對射。 很多人在影視劇中都看過這樣的橋段,這實在是讓人看不懂,為什麼不衝鋒?為什麼不躲一下?為什麼不跑快一點?
  • 有錢人的世界我不懂嗎?費盡心思,最想鼓勵孩子的一點竟然是這個!
    原本以為會看到一些在博物館看不到的、私人收藏的文物,不料我是大大低估了有錢人的好奇心,從文物,到植物動物標本,到各種奇奇怪怪的發明,工藝品等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收藏的世界裡只有喜歡和不喜歡。比如恐龍骨頭、比如隕石、比如木乃伊、又比如太空服,很多人完全是出於興趣,喜愛,來收藏某一類東西,並不在乎這個東西以後會不會升值,就是熱愛,而價格就是心裡想要它的渴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