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臨終前,特封一人為親王,雍正卻只給他一個郡王!

2021-01-10 筆墨天下

導讀:九子奪嫡時間是康熙晚年政治鬥爭的主旋律,不少人都在感嘆,康熙的皇子們實在是太優秀了,不是帝王之相,就是將相之才,然而我們卻不能忽略一人,他是康熙的一位皇孫,康熙曾經因為他第三次立胤礽為太子,他究竟是誰呢?

康熙四十七年秋,康熙帶著太子胤礽、胤禔、胤祥、胤衸等皇子和王公貴族踏上了木蘭秋狩之行,本來康熙的心情還蠻不錯,誰知皇十八子胤衸突然病倒了。看到自己心愛的小皇子重病,身為父親的康熙晝夜看護,盡顯父愛之本色,而一旁的胤礽卻面露喜色,看在眼裡的康熙臉色突然就變了。後來,胤礽竟然偷窺康熙的龍帳,神情恍惚的康熙立刻宣布將太子胤礽廢黜。

雖然康熙將太子胤礽廢黜,但他畢竟是結髮妻子赫舍裡皇后所生,康熙心有不忍,後來查實皇長子胤禔竟對胤礽施以巫蠱之術,趁著這次機會,不久之後,康熙便將胤礽重新立為太子。

然而,被重新立為太子的胤礽仍不思悔改,除了結黨營私之外,甚至還做出亂倫之事,無奈之下,康熙只好在康熙五十一年再次將胤礽廢黜。可是,當時有人傳言,康熙有可能會第三次立胤礽為太子,為何呢?因為一個人,他便是胤礽的長子弘皙。

弘皙身為康熙的嫡長孫,子憑父貴,從小就受到了祖父康熙的呵護和厚愛,養在宮中,而且長大之後的弘皙也是像極了八阿哥胤禩,頗為賢明,所以出現上面那種說法並非是空穴來風。康熙重立胤礽的傳聞甚至一度傳到了鄰國的朝鮮,並被記載了下來。

然而,歷史卻沒有選擇胤礽,而是選擇了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然而,當時有人稱康熙在臨終前說了這樣一句話:「廢太子皇長子性行不孝,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關於這種說法,我們當然不能加以否定,因為憑藉康熙對弘皙的喜愛,這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然而,就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新繼位的雍正卻宣布封胤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雖然只差一級,但是政治寓意卻不同。不過,雍正對待弘皙這位侄子還是不錯的,雖然沒有給他較大的權力,沒過多久卻晉封弘皙為親王,總算是兌現了康熙臨終前的遺言。

相關焦點

  • 雍正為何要在胤祥逝世後,追封「鐵帽子王」?
    愛屋及烏,雍正對於胤祥的家人也是照顧有加: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後,康熙賜予的諡號僅為敏妃,只是個普通的妃子;此番連升兩級,進為敬敏皇貴妃並遷葬於景陵,開了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雍正除了讓胤祥七子弘曉,承襲親王爵位之外,另外還封胤祥四子弘晈位郡王。關於「一家雙爵」之事,在執政之初,雍正便提上日程,當時是「怡親王著賞一郡王。聽王於諸子中指名奏請受封。」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都屬於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也就說皇室宗親。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其中,最大的就是和碩親王(簡稱親王),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皇子,其他人一般是得不到這種殊榮的。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待遇是非常優厚的。親王下面是多羅郡王(簡稱郡王),郡王一般是親王的子侄。
  • 十三爺胤祥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情況如何?
    十三爺愛新覺羅.胤祥,對《雍正王朝》的資深觀眾而言可謂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在劇中這位和雍正同父異母但地位並不高的皇子,成為胤禛奪嫡過程中的重要幫手,尤其是在康熙去世之夜,胤祥更是以一己之力控制了豐臺大營,掌握了京城的防務,為雍正順利繼承大統提供了軍事保障。
  • 他是康熙兒子中十三阿哥,九子奪嫡未曾參與,雍正繼位封為怡親王
    果不其然,康熙王朝晚期,「九子奪嫡」之爭一觸即發。允祥( 1686——1730) ,滿族正藍旗人,他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九子奪嫡」激烈的爭儲大戰二阿哥允礽、大阿哥允提、九阿哥允糖、八阿哥允襣、三阿哥允祉先後被圈禁或幽禁致死,十阿哥允娥、十四阿哥允拋在雍正朝被革爵圈禁,直到乾隆朝才重獲自由。允祥雖未捲入這場爭儲之中,康熙帝還是把他關了起來。這點令人匪夷所思,按理說,允祥並未參與「九子奪嫡」,康熙帝為何把他關起來,這也不合於理。
  • 雍正封十三爺鐵帽子王,後代皇帝為何卻殺了十三爺的繼承人?
    雍正封十三爺鐵帽子王,後代皇帝為何卻殺了十三爺的繼承人?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康熙晚年九王奪嫡,十三爺允祥是雍正的鐵桿盟友,雍正登基後,又出任議政大臣,輔佐雍正處理重要政務,他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為雍正立下了汗馬功勞。
  • 雍正登基,封康熙的2個兒子為鐵帽子王,除了胤祥,還有這個人
    雍正登基後,封康熙的2個兒子為鐵帽子王,除了胤祥,還有這個人,此人就是胤祿。胤祿是康熙的第16個兒子,沒啥功勞,雍正為何封他為鐵帽子王?康熙的眾多兒子中,胤祿(雍正登基後改為允祿,下同)是個特別的存在,他排行16,和15阿哥胤禑,18阿哥胤祄是一母所生,而他們的母親王氏,地位並不高,是個漢人,他的外公曾經是一個縣令。再加上胤祿比14阿哥胤禵小了近10歲,所以胤祿並沒有參與奪嫡之爭。
  • 康熙欽封的漢人親王,明明是屠殺十萬人的兇手,卻被人吹捧為英雄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平西王吳三桂造反,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響應,「三藩」已有「兩藩」反叛。為了拉攏第三個藩王、平南王尚可喜,康熙下旨,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這樣一來,尚可喜成了清朝276年間,唯一一個漢人親王。這位歷經明清兩朝,在戰場上摸爬滾打50餘年的老將,創造了歷史。尚可喜或許想不到,在300多年後,他再一次創造歷史,竟然被有些學者吹捧為民族英雄。
  • 吳三桂是親王還是郡王?為什麼沒有漢人當鐵帽子王呢?
    吳三桂在崇禎末年被封為平西伯,在山海關投降多爾袞之後,多爾袞給他一個平西王的爵位。順治二年,吳三桂跟隨阿濟格剿滅李自成之後,被進為親王,但吳三桂沒有接受,依然是平西王。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害死南明永曆皇帝,康熙皇帝進封他為親王。鐵帽子王更高的爵位,似乎沒有。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為什麼到後來被慈禧廢黜了?
    怡親王胤祥,用「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輔佐新君把帽子變鐵了,最重要的就是世襲罔替,子孫世代繼承王爵,不用擔心降級問題,可謂是子憑父貴,紅極一時。胤祥是康熙的十三子,是第一代的怡親王,胤祥是雍正最鐵桿的兄弟,深得雍正倍加榮寵,更是雍正朝最倚重的寵臣。胤祥和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關係就非常好了,在「九子奪嫡」之時,胤祥全力支持雍正。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胤祥被封和碩怡親王,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如何?
    他剛繼位後,就將胤祥的生母敏妃追尊為皇考皇貴妃(即敬敏皇貴妃),並破例讓其從葬帝陵,成為清朝第一個與皇帝合葬的妃子。這是雍正對胤祥生母的愛護,其對胤祥的愛護就不必多說了,在胤祥死後,雍正還將本來因為避諱而改名為允祥的十三爺重新用回胤祥這個名字,這可是獨一份的,而胤祥死後,雍正更是愛護胤祥的後代,有諭令:「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
  • 他是順治帝最青睞人選,卻因支持漢化被打壓,死後被康熙降爵奪諡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各位朋友下午好!眾所周知,康熙皇帝是古代史少有的明君,甚至還被一部分人稱為「千古一帝」。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其父順治皇帝中意的皇位繼承人並不是他。▲清朝親王冬朝服劇照愛新覺羅·嶽樂,太祖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四子。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除此之外,清代宗室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王爵——「鐵帽子王」,即《清史稿·皇子世表》所記載的「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之特殊爵位。清代的「鐵帽子王」中有「親王」爵位,亦有「郡王」爵位,除了承襲方式不同外,其餘待遇大致相同。只不過,念在這些王爵的先輩都是清朝建國初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後世會對他們高看一眼,更為敬重而已。
  • 雍正真的殺了自己的兄弟嗎?雖然不是他親手所殺,但多數難得善終
    《大義覺迷錄》中提到,民間謠傳雍正有逼死母親的嫌疑,且這個謠言流傳很廣。大家都知道,雍正的母親是烏雅氏,她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早早夭折,只留下雍正帝和他的十四弟胤禵。傳言說,雍正繼位後,胤禵被他關了起來,即使母親想去看望他,雍正都不允許。之後,太后非常生氣,一頭撞死在了柱子上。由此可見,烏雅氏看到手足兄弟殘殺,且弟弟被哥哥關了起來,心中肯定無比憤怒!
  • 他是康熙最長壽的兒子,自幼被蘇麻喇姑撫養長大,後來結局如何?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在電視劇《康熙王朝》當中,蘇麻喇姑會以一個康熙喜歡的姐姐的形象出現的原因。因為按照清朝的規矩,宮裡只有嬪以上的女子,才有資格撫養皇子。康熙這個舉動,其實是顯示了自己對蘇麻喇姑的信任,而不是康熙真的對比自己大四十多歲的蘇麻喇姑有什麼別的想法。 只是康熙大概沒想到,他的這個行為,幾百年後被人們搬上熒幕以後,就成了另外一種意思了。
  • 他是雍正最愛的弟弟,是大清第九個鐵帽子王,還是千年老寒腿
    說道雍正,基本上不用說他的兄弟,因為在雍正登基的前幾年就把他們該圈禁的圈禁,該流放的流放。可是十三阿哥胤祥卻一直是例外,二人感情深厚,相互扶持,形影相弔,不離不棄......其實,要說親密,雍正本該和同父同母的十四阿哥更甚,但是因為性格原因,十四卻更愛粘著八個胤禩。
  • 雍正:朕的天下只有一位皇后
    她比雍正小三歲,年幼時,就深受康熙的喜愛。阿哥們的正福晉通常都要經過重重選拔,由皇子的母親來決定。可是到她十二歲時,康熙帝跳過這些程序,親自將她指定給四阿哥胤禛(即雍正)成婚,封為嫡福晉。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後來為何又被廢掉了?
    也就是說,憑軍功封的親王世襲罔替,親王的兒子還能當親王,就是傳給孫子、重孫子都不打折,親王的帽子照戴不誤,穩穩噹噹,所以人們又稱其為「鐵帽子王」。加恩封的親王,爵位傳給兒子就打了八折,成了鎮國公;鎮國公傳給兒子成了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傳給兒子沒有了,變成了宗室成員。但是,雍正皇帝卻打破了只有軍功封王才能世襲罔替的規矩,將十三弟胤祥加封為世襲罔替的怡親王。
  • 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而鐵帽子王則不受此影響,無論繼承多少代人,都會保持原來的爵位,即親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的還是親王爵位,孫子繼承的時候也是親王爵位。
  • 康熙三阿哥胤祉,躲得了康熙躲不了雍正,都閒雲野鶴了還被幽禁
    起初,胤祉向來和廢太子胤礽關係較為親密,算的上是太子派系的,在康熙一廢太子時,因為他與太子關係較好,還將他召來詢問太子素日的所作所為。之後康熙帝說:「胤祉與胤礽往日雖然關係好,然而卻未慫恿胤礽為惡,所以不加罪於他。」而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再到復立的過程中,胤祉是首要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