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咪鴨》幾經改檔與點映,終於等到了大規模院線上映的一天。即便如此,電影的首日排片率也僅有6.01%,尚不及春節檔期處於群雄環伺下的《熊出沒·變形記》。另一件略尷尬的事是,題材高度「撞車」、同樣以鳥類遷徙為主題的法國動畫電影《飛鳥歷險記》,選擇在《媽媽咪鴨》上映前一日「入市」,儘管排片率極低,也多少構成對《媽媽咪鴨》的衝擊。諺語裡有「煮熟的鴨子飛了」一說,《媽媽咪鴨》裡的兩隻小黃鴨淘淘和憩憩,雖然在劇情裡倖免於成為「煮熟的鴨子」,但在商言商,《媽媽咪鴨》這部影片本身的票房成績,前景實在不容樂觀。
《媽媽咪鴨》海報
《飛鳥歷險記》海報
作為一部中美合作動畫電影,儘管《媽媽咪鴨》的出品方僅有萬達影視和原力動畫兩家中國公司,影片仍然更像是一部好萊塢流水線上的量產作品:電影由原力動畫CEO趙銳與好萊塢電影人克里斯多福·詹金斯聯合執導,但故事板(storyboard)應該全是出自美方兩名編劇克里斯多福·詹金斯與羅布·繆爾的構思。從片尾字幕來看,中方編劇丁丁、包歐、吳亦歡等僅僅是進行了臺詞的「漢化」工作,即使妙筆生花,增添進不少中文語境下特有的小幽默和小機智,或許並沒有參與到電影核心劇情的建構中。這也順帶解釋了為什麼作為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媽媽咪鴨》中出現的插曲都是英文歌曲——畢竟旋律都是按照英語的發音習慣來譜寫的,將歌詞翻譯成可以閱讀的中文字幕不難,要譯配成能朗朗上口唱出來的歌曲,那就高難度了。
倒不能指責《媽媽咪鴨》是掛著國產電影的名頭,兜售好萊塢工業體系中的平庸作品。《媽媽咪鴨》的製造特效,與迪士尼這樣的行業巨頭的重量級作品比起來,當然略落下風,但放諸全球動畫電影產業,至少也達到了前沿的技術水平。值得欣喜的是,影片並沒有採用「撒幣」模式予以全盤外包,中方工作人員的參與比例著實不低。「師夷長技」,好歹得有個「拜師」的態度和機會。從長遠計,《媽媽咪鴨》為培養本土動畫電影人才所提供的「練手」機會,價值遠非票房戔戔之數可以衡量。
《媽媽咪鴨》劇照
電影討好中國觀眾,多處場景取自國內標誌性的風光景致,更兼覆蓋遼闊,跨越南北。觀眾看到北京八達嶺長城、廣西桂林山水、雲南元陽梯田、湖南張家界武陵源峰林,多少會有親切感。影片中桃源村的一場戲,對傳統中國市集繁華夜景、以及對中餐廳熱氣騰騰的就餐和備餐場面的視覺呈現,也原汁原味,不是外國人想像中的中國,可知中方團隊畢竟是做足了功課,有備而來。
《媽媽咪鴨》中的祖國風光
電影的劇情基本就是好萊塢動畫電影以個人成長為主題的類型化敘事在鳥類動物身上的又一次應用。主角大鵬與落單的小鴨子淘淘、憇憇湊合成旅伴,一路尋親和南遷的冒險之旅,是典型的公路歷險片式情節安排,又套用了《神偷奶爸》的情感關係,以及《小雞快跑》中的逃亡橋段。
影片分神太多,冒險之旅上的各種配角,插科打諢,固然製造不少笑點,難以給觀眾在觀影之後留下持久印象。倒是中文編劇抖機靈,將影片中兩隻自作多情的臭美鶴鳥取名為耀灰與寶蓉,又將母雞和其妻管嚴老公取名為春椒與智明,顯然是在揶揄《春光乍洩》裡的黎耀輝與何寶榮,以及化用《春嬌與志明》系列的主人公名字,妙在恰到好處,點到即止。不過影片後段莫名其妙穿插進來的半瓶子醫師松鼠的一段情節,與《捉妖記2》裡大鵬飾演的致力於稀奇古怪發明創造的堂主一樣,都存在岔開主線劇情太遠的問題,多少有拖時間的嫌疑。
《媽媽咪鴨》劇照
電影取名《媽媽咪鴨》,既是藉助音樂劇《媽媽咪呀》給人的歡樂印象,強調影片的輕喜劇性質,也是對劇情的高明描述:小黃鴨憩憩因為未經印隨效應,將公雁大鵬誤認作媽媽;而大鵬也正是在「父充母職」的過程中,完成了可以被雁群信任、以及可以被女友託付的「成人禮」。電影的家庭劇性質,也因此在看上去略「山寨」的片名中得以呈現。相比之下,影片的英文片名《Duck Duck Goose》,除了玩玩音韻上的小趣味,就低齡化了太多。
少子化危機和「去家庭化」的趨勢蔓延全球。《媽媽咪鴨》的劇情儘管不完全是為中國市場量身定製,對育幼問題的重視和對回歸傳統家庭的呼籲,倒恰好撫慰了時下中國社會在婚育問題上的焦灼與不安情緒。在「是否生」、「何時生」、「生幾個」問題上猶豫不決的青年夫婦,或許可以考慮到影院去接受一次愛的鼓勵。
《媽媽咪鴨》劇照
而如果只是想去看看萌得人心都要化了的小鴨子淘淘和憩憩,那《媽媽咪鴨》同樣不會讓你失望。不過,小朋友觀眾最好有家長陪同,電影在北美地區被評級為PG級,原因正是在於貫穿全片的反派貓咪,張牙舞爪的造型實在有些恐怖。獨自觀影的小朋友,不妨考慮移步《飛鳥歷險記》的放映廳。
《媽媽咪鴨》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