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之貫通儒道、註解《莊子》的向秀
枯木
在道家經典著作裡面,《莊子》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莊子》的文章瑰麗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意境深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然而有的文章言簡意賅,有的則晦澀難懂,如果沒有註解,針對不少讀者,閱讀還是相對有困難。而關於莊子的註解,最佳的當屬魏晉時期的向秀註解,不但注重義理,而且對莊子思想頗有發揮,使得莊子學說進入百姓家,可以說向秀豐功居偉。
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賢」之一。向秀雅好老莊之學,早期隱居不仕,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後來,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後,向秀被迫接受徵召,受到司馬昭接見,後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然而卻不參與政事,「容跡而已」。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據南朝劉孝標註引《向秀別傳》記載,向秀清悟有遠識,少為山濤所知,遂成忘年之交,又與嵇康、呂安相善,為人狂蕩不羈。嵇康喜歡打鐵自娛,向秀則拉風箱相助,配合默契,旁若無人;同呂安一起養花種菜,「收其餘利以供酒食之費」,浪跡山野,縱情遊玩。
向秀受老莊哲學影響,原本崇尚自然,縱情山水,欽慕上古隱逸高士巢父、許由,因而隱居不仕,同「竹林七賢」其他人,志向相投,交往甚密。後來因為嵇康得罪了得罪司隸校尉鍾會,遭其構陷,因而被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這件事向秀身臨目睹,難免心有餘悸。因此在受到徵召時,不得不出山為官,《向秀別傳》:「後康被誅,秀遂失圖,乃應歲舉到京師。」,在政治高壓下,向秀失去了主心骨,不得不屈服。
《晉書·向秀傳》記載,當時司馬昭問他:「聞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箕山之志」指的是隱逸高士的志趣,傳說帝堯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讓給許由,許由亦不肯受,隱居在箕山。而向秀則違心的回答:「以為巢許狷介之士,未達堯心,豈足多慕。」,意思是巢父、許由這些性情狷介的人,並不了解帝堯求賢若渴的用心,所以隱居的生活並不值得羨慕。這樣的回答獲得了晉文帝司馬昭的歡心,因此被封官。
向秀委曲求全,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然而內心並不好受,在追思好友嵇康和呂安的詩賦《思舊賦》裡,引《黍離》、《麥秀》之詩,李斯受刑之事,隱晦的表達了對二人命運不公的遭遇,痛惜之情,溢於言表,尤其是聞笛生悲,悽惻悲愴,迫於形勢,言猶未盡,透露出悽涼苦悶悱惻之情,因而人生也發生了改變。
向秀雖然在朝為官,然而並不參與政事,轉而專心註解《莊子》。當時註解《莊子》的有數十人之多,然而都不能探尋到莊子哲學的主旨和奧妙和,為此嵇康勸他說:「註解如果不能表達出莊子的玄言妙旨,反而會阻礙別人體會心得的快樂,還是別註解了」。然而向秀博覽群書,解其隱秘的奧旨,並且發揚光大,重振老莊玄學,「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使得別人讀後「超然心悟,莫不自足」。後來向秀把手稿給嵇康看,並且和嵇康討論養生的觀點,嵇康對向秀的才識心悅誠服,好友呂安評價說「莊周不死矣」。
可惜的是,向秀註解《莊子》並沒有注完就去世了,還有《秋水》和《至樂》兩篇沒有註解。當時都屬於手抄稿,向秀孩子又小,沒有妥善保存,因此使得稿件零落各處,雖然有完整的抄本,可是並沒有得到廣為傳播。這時,同為註解《莊子》的郭象,也是西晉有名的玄學家,然而人品卻鄙薄陋行,看到向秀的註解並未廣傳,便把向秀的註解竊為己有,自己註解了《秋水》、《至樂》二篇,又更換了《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這樣就把向秀的成果偷竊過來,沒想到後來向秀的註解又被人發現,郭象的抄襲陋行才得以暴露,也算是古代最早的「學術不端事件」吧。後來這兩種關於《莊子》的註解並行,然而除了郭象的三篇,其他都是向秀的心血著作,後人為了方便和完整,便合二為一,作者則為向秀、郭象註解,然而更多的則標註為郭象註解,抄襲者得以登堂入室,如此情何以堪?。
向秀註解《莊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高峰,他發掘了莊子哲學,並且發揚光大,超越了前人對莊子的認知和感悟,貫通了儒道兩家學說,提出名教與自然統一的理想政治,使得那時的文人獲得一種精神解放的超脫感,是人類認識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向秀的《莊子注》,歷經1700多年,並沒有隨魏晉玄風一起消散,作為解釋《莊子》的權威之作影響至今,為歷代面臨生存困境的文士提供精神超越的路徑,如今依然引領風騷,雖經千百年的歲月流逝,卻無法抹去向秀的獨特光彩。
參考資料:《晉書·向秀傳》、《世說新語》、《向秀別傳》
2019/3/8榆木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