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訊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戴眼鏡的?各個時期的大報恩寺有什麼不同?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賢」都長什麼樣子?別著急,或許你可以從今天小編要介紹的「小物件」中找到答案。
今天,南京26家博物館的100件文創產品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進行了首次文創產品大PK,通過腦洞大開的創意,讓我們換種方式了解文物讀懂歷史。
國寶變身文創產品 快把"竹林七賢"帶回家
想把國寶帶回家?So easy!還記得《國家寶藏》裡南京博物院選送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嗎?現在他們變身成了實用的戒尺。
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館長谷正宏告訴記者,他們根據原圖並利用雕刻技術,將「竹林七賢」每個人物的造型、表情一一呈現,從而打造出了這款定製版戒尺,這也是館藏精品和竹刻元素的完美結合。據谷正宏介紹,戒尺自去年在南博推出後便很受文博愛好者們的歡迎,一個月能賣出幾十把,甚至一度脫銷。
除了「國寶版」戒尺,現場還展出了靈感源於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的書籤、行李牌、鑰匙扣等實用產品。
腦洞大開 文創產品變身歷史講述者
六朝"雞首壺",變身餐具;六朝瓦當,化身成精緻首飾;南京雲錦,創新出輕薄秀美的雲錦妝花紗團扇;600多歲的明城牆,變身成接地氣的麻將和撥浪鼓;紅樓夢文創系列,則是小清新範兒。在現場,多的是腦洞大開的文創產品。
除了大有來頭的國寶們,現場展出的文創作品就連小小一塊眼鏡布也同樣內有乾坤。
上面這塊售價八塊錢的眼鏡布,一面是《南都繁會圖》,另一面是個摳像的戴眼鏡古代男子。乍一看或許並沒有什麼特別,但透過這塊眼鏡布,我們可以了解到早在明朝時期,眼鏡就傳到了中國。南京市博物總館產業部文創辦主任賀湘介紹說,這塊眼鏡布描寫的是明代的時期南京繁華的都市場景。設計師在研究這張圖的時發現了圖中有個戴眼鏡的小老頭,由此可說明在明代,隨著絲綢之路眼鏡已經傳入了中國。
擯棄"複製粘貼" 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文創產業越來越火,故宮博物院靠賣文創產品一年就創造了數億元的銷售額。江蘇擁有282座博物館,數量居全國第二,文創產業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業內人士表示,優秀的文創能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架起博物館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
賀湘告訴記者,之前很多文創產品更多像是複製粘貼,但現在隨著中國人審美不斷提高,很多觀眾已經不買單了。在這種情況下,文創工作者們更需要做的是把文化元素延伸,形成一個新的IP,在具有現代美的同時,使得文創產品還有一定的功能性,這也是現在文創發展的一個趨勢。
與過去紙上談兵的文創產品比拼不同,這次參加評選的多是已經投入市場的產品。賀湘說,從這百件入圍產品也可以看出,現在的文創產品不僅看重「顏值」,也越來越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以前文創產品更多是擺件,但現在博物館做文創更接地氣,擺件越來越少,實用和有趣的東西越來越多。」
此次南京市首屆博物館優秀文創產品展,將在瞻園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持續展出至5月20號。為了讓觀眾更好的領略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每個周末在展覽現場還會有雲錦、竹刻、剪紙等手工藝人現場演示和體驗。感興趣的市民可以去為自己喜歡的文創產品投票打Call哦~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黎明 江蘇新聞廣播/張倩 編輯/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