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樣風雲莫測,在生活中有一條叫做「莫測定律」,就像薛丁格的貓一樣,你永遠無法預知接下來會發生,除非你能夠代替家人去思考,用自己的思維去幫助他們完成決定,但這明顯就是憑空想像而已。你無法代替長輩,用自己的觀念去理解事物,你無法代替愛人,站在自己角度來關心家庭,你更無法代替小孩,把自己的知識儲備複製粘貼。
所以在生活中,所有的無力感其實都因為你沒有掌握這條「莫測定律」,把所有的應當想成了必然,把自己的意志想成了絕對,但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思想,即便相處在一起再久可能會被通話,也會因為日常生活中細微差異也產生思想上的隔閡,所以面對一切的「不確定」,你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只有你的經驗以及一顆足夠強大的內心。
就像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一樣,他在觀眾的印象中是出了名的會說話,即使面對不同的嘉賓,還是能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讓人在潛移默化中認同他的觀點,順從他的思路。於是無論他怎麼在節目中幽默、搞笑、無釐頭甚至對嘉賓毒舌,都能被觀眾接納,給人一種現場很和諧的感覺,就好像蔡康永能掌控別人的思維一樣。
但這肯定是不現實的,那蔡康永是怎麼做到的呢?最近他登上了《奇葩說》為我們解開了謎題,周所周知這檔節目是偏向於辯論的,如果不會說話、不會照顧到其他選手的感情,就很容易被淘汰掉。但蔡康永面對「風雲變化」的節目,靠著對於「莫測定律」的靈活運用,還是站到了最後。
節目中他這樣說「我其實是一個朋友型的辯手」,朋友和辯論明顯是兩個不想關的東西,但蔡康永卻把它們結合了在一起,他9歲的時候就開始參加一些各式各樣的辯論比賽,為他的語言以及主持技巧打下了基礎,所以蔡康永一直把生活看成是一場辯論賽。唯一不同的是賽場上不需要照顧對方的感情,只需要準備好充足的資料擊垮對方就行,但在生活中卻沒有輸贏的界限。
就像蔡永康自己所說,有些時候,即使你準備再多的功課,也很難說服他人,因為「莫測定律」的影響,你沒有辦法掌控他人的思想,你也無法知道你說這句話時他人的感受,所以你需要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和他辯論,為自己說出去的每一話做好充分的準備,多考慮到對方聽到這句話之後可能會產生哪幾種的想法,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說一句話別人就一定會怎麼想。
但與人溝通只是生活中運用「莫測定律」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時候,還來及溝通事物就會發生變化。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可能在很多人眼裡這是愛子心切的表現,但其中這個故事中蘊含了「莫測定律」的大道理。
第一次住在墓地邊上,孟母看到孩子學別人跪拜、哭嚎,雖然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但是她通過「莫測定律」思考了很多種孩子成長的可能性,其中她看到了未來城戰不好的一面,於是孟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搬家。同樣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搬家,孟母也是把多種可能性都想到了,雖然她無法去代替孟子避免誤入歧途,但是只要哪怕有一種存在風險的可能性,她就能夠果斷地做出決定,杜絕一切有害於孩子成長的可能。
所以我們很多人對於生活的無力感都源自於對於「莫測定律」的忽視,因為生活的壓力,導致忽視了種種可能性,溝通的時候至表述自己的想法,做事的時候只考慮到了好的結果,教孩子的時候只把自己認為對的告訴他,但這世界上並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如果說當時孟母沒有重視起這定律,單純地覺得孟子無論在哪裡都能成長的話,那或許現在的孟子還是一個賣豬肉的。
的確,現在我們的生活也因為物質的豐富越來越精彩,千變萬化的新生事物讓人目不暇接,但這並不是我們可以放棄思考的理由,根不能成為拋棄「莫測定律」的資本,但如何才能利用「莫測定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