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促成帶血的羊絨產業鏈 市場搶走農民口糧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3日 09:02 來源:
帶血的羊絨產業鏈
人們把羊絨稱為「纖維寶石」或「軟黃金」,人們以穿著羊絨服飾為榮。但是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生態、佔地、生產、交易、環保等方面進行調查後發現,現在的羊絨產業鏈條,每個環節都不光鮮……
■本報記者 王南 王潤海
「羊絨,羊絨,非要俺的老命不可呀!」
2007年6月9日上午,後孫莊80歲的孫老漢指著一塊工地說:「羊絨市場已經蓋到了宅基地上,洗絨廠的汙水就排在水井旁邊,這是全村的飲水源啊……」
這是中國的「羊絨之都」;這是羊絨產業鏈條的一環。
生態原罪
高寒地區的山羊在冬季來臨之前,緊貼皮膚會生長一層薄薄的細絨,到了春天又會自動脫落,牧民用鐵梳子撓下來就成為「原絨」。
「原絨」裡含有粗毛和各種雜質,要經過清洗、分類、疏理,才能得到純淨的羊絨原料,再經過紡紗、織造、後期整理,製成羊絨衫等高檔服飾。
一隻絨山羊每年產絨僅150克-200克。由於產量稀少,羊絨價格高昂,交易時往往以「克」論價,有「纖維寶石」、「軟黃金」之稱。
由於地理和氣候條件限制,山羊絨只產在世界少數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絨山羊和山羊絨生產國。目前世界羊絨每年產量大約在1.4萬噸-1.5萬噸,而我國的羊絨年產量約為1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
龐大的羊絨產業鏈條從源頭開始,就充滿著殘忍。
「山羊是吸血鬼。」根據內蒙古的牧民介紹,山羊和綿羊的生理特性不同:綿羊吃草是「啃草莖」,而山羊則是連莖帶根一起拔,特別是一些小樹,山羊直接啃樹皮,由上至下,一點不剩。
對草原、草場、植被來說,山羊意味著毀滅。
考慮到山羊對自然的破壞,一些地方政府限制放養,鼓勵「圈養」,但這樣會使山羊出絨率、羊絨質量受影響。「經濟效益」使得放養山羊的牧民越來越多。
「鄂爾多斯羊絨衫,溫暖全世界」是一句廣告詞,但在當地普通牧民看來,「一個羊絨行業毀了內蒙古草原」的說法更為真實。
2005年牧業年度,內蒙古自治區山羊存欄達到3453.5萬隻,比2004年的2578.02萬隻淨增875.5萬隻。2006年羊絨產量突破6500噸。
「過去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 當地的農民巴特兒說:「就是不颳風,一隻老鼠跑過也看得清清楚楚。」
羊與人爭地
中國清河羊絨製品大市場2007年4月18日舉行奠基儀式時,當地的農民卻高興不起來。他們把外地的100多位商人和本地的要員圍住,白色條幅上寫著「還我土地、我要吃飯」……
和佔地958畝、總投資10億元的「省重點項目」――中國清河羊絨製品大市場緊鄰的,是正在建設的「生態湖公園」工程;生態湖東側的數十畝耕地也被圈出,以每畝38萬元的價格賣給開發商,要蓋高檔住宅區。
周圍幾個村的耕地都沒了。
當初答應農民每畝耕地補償1500元,這還不到當地公務員一個月的工資,但到現在也沒見著錢的影子。
賴以生存的耕地被圈佔,這還不是最厲害的。
「清河國際羊絨科技園區」,面積8平方公裡,佔用耕地12000畝,全部是「基本農田保護區」!劉保莊村1327.17畝耕地被圈佔,當初答應每畝給予2.1萬元的補償,但此款全部交由清河縣財政局管理,每年只付利息1000元,而到農民手上只剩500元了。一天一塊多錢,能幹什麼呢?
現在的「園區」已經遠不止8平方公裡了。以「高速接口」為由,將有14公裡的路程開通,而兩側的土地又要開發……
農民的耕地驟然減少,有的就連「口糧地」也不保了。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經常看到大片大片的耕地壘起了圍牆基礎,水泥和紅磚也垛在旁邊。農民指著已經圈起的耕地說:「棉花柴、棒子秸還沒有收哩,怎麼就被賣了呢?沒有任何人給俺補償,沒有任何人給俺籤協議,到底是誰賣的耕地,俺也不知道。」
前杜林村的農民帶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來到村南,老308國道東側是「大森羊絨有限公司」。村民說這個廠子以前叫「徐氏絨毛公司」,這裡不是縣裡的「開發區」,也不是鄉鎮的「規劃區」,這是「基本農田保護區」,將近60畝的耕地沒有手續就蓋上了企業用房。村民指著「大森」東邊約30畝圍牆說,牆裡面就是「賽狗場」,大森的老闆就在這裡邊賭狗,這是「一級良田、水澆地」呀,被有錢人圍起來玩狗!
2007年4月9日上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到清河縣國土資源局採訪,局領導說:「的確有一些企業是在沒有批准的情況下建設了,但這也是為了經濟發展。」
人造「廢墟」?
為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羊絨交易會」,有關部門在清河城南推平的莊稼地裡建造了「新世紀廣場」,南起「新世紀石」,北到「三羊塑像」,方圓約3平方公裡。由於它距縣城中心很遠,除了每年「國際羊絨交易會」時用一上午,其它時間根本沒有人來往。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該廣場上轉了一個多小時,沒有見到一個人,甚至過路車輛也沒有幾個,只有風吹雨淋變了顏色的標語,在路燈柱上搖曳,訴說著似有若無的繁華……
在距離清河縣城十多公裡的王官莊鎮,幾十家業主在耕地裡壘起了圍牆,佔地100餘畝,五六年過去了,仍然沒有建成,成為「雞肋開發區」;同一批申報的企業「兔皇羊絨製品有限公司」,在上級批件中是「七類土地」,實際卻圈佔了「基本農田保護區」裡的「一級耕地」近30畝。老百姓不同意,鄉鎮領導竟這樣「調解」:以該公司批件「平均補充」到多佔地的其他四家企業中,佔地有「據」,多佔也有「理」了。
錢從哪裡來呢?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所謂的市政建設款項,除了一部分來自企業、個人的「建築配套費」以外,主要部分由政府以土地來彌補,如「羊絨科技園區」拖欠市政建築款數千萬元,施工企業無法經營,時任主管領導在離任的前夜,一筆批下了100多畝的耕地「抵」給企業算做「工程款」,企業欣然接受,用做了「北方工業城」……
趙莊的一對老夫婦說:「俺家的魚塘也被人佔了。池塘裡還有2000多斤魚哩,就愣用推土機給拱平了……」
禍害人的工廠
羊絨的清洗、分類、梳理過程,可以用骯髒、毒害、危險來形容。
河北清河被稱為「羊絨之都」,業界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的說法。但是這裡,對一些人是天堂,對另一些人是地獄:
清洗時要使用大量化學藥劑,排出的汙水顏色恐怖,臭氣燻天;「分類」基本是靠手工分撿,也就是把滑石粉混合原絨,用自製的「開毛機」攪和,灰塵漫天飛揚;
「梳理」過程骯髒之外,又加上了危險:梳絨機械是用鋼質的齒條相互絞合,把羊絨和粗毛分割開來,對操作人員非常危險。以河北清河為例,那裡的僱工大多數是山東省冠縣、莘縣、聊城20歲左右的女孩子,她們沒有經過任何的專業培訓,放下書包或者鋤頭,直接上機械操作,加上沒有保護措施,傷害時有發生。到底有多少女孩子的手指、手掌、手臂……被捲入鋼條,無法統計。
即便保住了生命,又有多少粉塵、短纖維,被年輕的女孩子吸入肺部,形成嚴重的職業病?同樣無法統計。
在「紡紗、織造、後整理」階段,又需要各式各樣的染料、縮絨劑;為了洗滌這些化學藥品,又需要大量清水、排出大量汙水。河北清河有100多家動物纖維洗滌企業,絕大多數沒有使用治汙設備,廢水直接排到溝渠、河流。
「跳進清河洗不清!」因為那裡的水,太髒了。
「一毛錢裝卸隊」
為了吸引投資,一些地方出臺了「零地價政策」,土地可以無償使用。清河國際羊絨科技園區新世紀大街25號的河北奧來克絨毛製品有限公司,以羊絨分梳、絮片加工等絨毛初加工業務為主,公司80畝土地享受政府「零地價」的優惠政策。清河東方葉楊羊絨有限公司是廣東一家公司投資的,不僅享受「零地價」政策,當地政府又支持1200萬元,用於購買設備。然後又憑白得的土地和「暫借款」購置的機器設備,在當地的中國銀行清河支行貸款4000萬元。老百姓氣憤地說:「這不是空手套白狼嘛!」
享受「零地價」優惠的遠不止這兩家。企業無償佔用土地,那麼,該交給國家的「土地出讓金」,應該給農民的「補償金」,由誰來掏呢?
沒有土地的農民,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壯年男人外出打工,婦女每天騎著自行車帶上鐵鍁在園區內轉悠,野雞覓食似的尋找零活兒。運輸砂石料的卡車來了,大家一哄而上,要不了那麼多人,便趕鴨子似的往下推。活多的時候每個人可以多分點,一天掙上二三塊錢就算不錯了,少的時候只能分一毛錢,人們稱他們是「一毛錢裝卸隊」。
「這就是俺們村裡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只剩下這一塊石碑了,留個念想吧……」西康莊村的農民牛老漢指著藏在家裡的一塊石碑說:國家減免農業稅的政策是好啊,可俺沒趕上。沒有耕地了,要農業稅還能要得了嗎?1985年的時候我們村是人均2畝地,現在是人均3分地,那些土地都被人給賣了,就每年補助每人200斤面,不再給錢了!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按指標吃糧食是每天8兩,現在是5兩5,比『低指標』還低了哩!錢去了哪裡?俺老百姓咋知道?!現在就靠卸腳(裝卸)生活,來了水泥、白灰、沙石料,給人家卸了,掙個一毛、兩毛的,有時候分個3毛、5毛,人少的時候能分一塊多錢,湊合著過唄……
稅收「黑洞」
清河的羊絨產業大多是由「原絨」到「成品絨」的簡單加工過程。在銷售「成品絨」的時候,要繳納17%的增值稅。因為採購原料時沒有增值稅發票,企業無法獲取應有的「抵扣差額」,清河就參照「農牧產品」可以抵扣13%稅率的規定,實行了「自開農產品收購發票」的政策,這樣企業就有了所謂的合法抵扣稅率,「國稅」部分只收3.5%的銷售增值稅,「地稅」收1.8%,合起來佔5.3%的比例。
河北省稅收整頓,禁止清河縣「自開農產品收購發票」。羊絨企業的問題浮出水面。
2007年3月14日,清河縣國家稅務局對清河縣翔威絨毛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作出了《行政處罰告知書》,分別以「收購發票填寫項目不符合規定」、「未按規定提供所有相關納稅資料」、「不積極配合檢查」、「虛開增值稅發票」、「部分不計銷售收入」等理由,告知相應的處罰決定。
相關企業提交了書面申辯材料,要求召開「聽證會」。有企業私下訴苦說這次查的都是沒有硬靠山的,有關係的沒有人敢查,你問的大森(徐氏)羊絨公司,有人敢查嗎?
清河國家稅務局趙局長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說:「此次要求聽證的這5家企業是河北省、邢臺市國家稅務局的聯合調查組查出來的,我們只是配合工作。」
2007年3月30日下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到清河縣國家稅務局辦公室,提出採訪聽證會有關情況。稽查局李局長說:「聽證的程序稅務機關已經準備了,但是,5家企業沒有到會。」
李局長介紹說,羊絨行業的稅收已經引起上級領導的重視,有虛開增值稅發票行為的近30家企業已移交公安機關,目前正在偵查過程中。李局長還說:「現在查的已經不僅僅是哪一家了,是否有問題要等到200多家羊絨企業通查一遍後,再做結論。」
但羊絨企業的老闆也喊「冤枉」:當初是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現在卻說企業虛開增值稅發票,有理往哪裡說去?
金融隱患
地圈了、房蓋了,但產業鏈條脆弱有如稻草,隨時有崩斷的危險。
由於盲目上馬、無序競爭,羊絨行業的「賒銷」已經成為主要經營模式。內蒙古商人有這樣的說法:在清河買羊絨10公斤要付現錢,要收1000公斤,給你送到家裡,還不用付款,可以白白使用他們的無息「貸款」。
「賒銷」還帳是生意,取貨無影叫「詐騙」。清河的羊絨戶因為「賒銷」而被騙的不計其數,受騙者傾家蕩產,而騙人者往往揮霍無度,或者乾脆攜款舉家外逃;即便是通過刑事偵查追繳回來部分貨款,扣除辦案費用,也所剩無幾了。所以「羊絨之都」流傳這樣的口頭禪:「開車的沒本(駕照)兒,收絨的沒子(鈔票)兒,打官司的贏個嘴(判決)兒,賣絨的傻小兒混張紙(欠單)兒」。
清河工商局的一位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清河的羊絨企業,大多數是用70%的資金做固定資產的投入,流動資金僅佔30%,需要資金時只好用「抵押貸款」的方式,以固定資產從銀行換取貨幣周轉;一旦出現貨物積壓,企業就無法及時歸還貸款;若趕上羊絨的價格暴跌、市場疲軟,即使銀行拍賣抵押物,也是「有價無市」,金融就有癱瘓的危險。
危險的不止是企業,還有銀行。
一位金融業內人士透露,清河很多項目是用固定資產抵押貸款,特別是像「羊絨園區」這樣的政府項目,在沒有《土地使用證》之前,都用土地批文抵押貸款;現在用土地、房產抵押的貸款已經佔到了貸款總額的一半以上,銀行承擔著非常大的風險。比如說,去年因為貸款收不上來,銀行抵押物賣不出去。都不景氣,誰買呀?開始評估的時候有政府賣地的標準、建築物的市場價格、勞動力的使用標準,可一到變現的時候就值不了那麼多了,最終吃虧的還是銀行,2006年清河縣就有類似的貸款達數億元,只能展期,沒有其它辦法……
「這些都是表面的問題,」記者結束採訪的時候,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了其中的「潛規則」:「企業經營不下去,至少還有地;銀行的壞帳可以衝銷;但該得到和不該得到的,人家都早得到了。吃虧的是國家,可憐的是農民……」
責編: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