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現探討西漢代時期的吃貨們吃什麼

2021-01-10 聿遠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的一個丞相利蒼及其家眷的墓葬,分別葬著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利蒼的兒子。是由三座不同時期的墓葬組成。在1972年被考古人員發掘,這次考古出土了大量有研究價值的文物,涵蓋種類也很多,有漆器、陶器、絲織品、木俑、樂器等三千多件。特別是對漢朝的各個方面了解起了重大作用。

漢代的食物種類

依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各樣食物,讓我們了解了漢代發達的農業狀況。

我們現在常吃的糧食在漢朝已經是應有盡有。1號墓出土了大量糧食種子,包括稻、小麥、大麥、黍、粟、大豆、赤豆等。出土的水果包括甜瓜、棗、梨、梅、楊梅等。還有葵、芥菜、姜、藕等蔬菜類。茅香、高良姜、桂皮、辛夷、藁本、姜、杜衡、佩蘭等香料,中藥材。

動物肉類其中包括華南兔、家犬、豬、梅花鹿、黃牛和綿羊等6種獸類。雁、鴛鴦、鴨、竹雞、家雞、環頸雉、鶴、斑鳩、火斑鳩、鴞、喜鵲和麻雀等12種禽類。有鯉魚、鯽魚、刺鯿、銀鯝、鱤魚和鱖魚等6種魚類。這樣看來,馬王堆光出土的動物就超過24種。

馬王堆漢墓中,共出土遣冊類竹簡共312枚,其中半數以上是隨葬各類食品的記錄,種類繁多,有調味品、主食、飲料、麵點、果品、菜餚等等。

這麼豐富的種類已經不亞於現代人食用的種類了。表明了一千多年前的吃貨們已經很幸福了。豐富的食物是建築在良好的社會秩序上的。只有安定的生活才會有良好的食物供應與優秀的烹飪手段。很難想像兵荒馬亂之際會有許多美食。

漢代的烹飪手段與技術

根據遣冊中出現的菜餚,我們可以知道炙和羹是漢代的兩大烹飪手段。

炙也就是將肉、魚等動物食品原料放在火上燒,基本等同於現代的燒烤。有記錄分為牛炙、牛乘炙、犬肝炙、豕炙、炙雞等等類別。說來擼串我們還是繼承了祖先的技術啊。

羹就是將肉與其它菜餚一起放在鍋裡熬成濃湯。而羹的種類也頗為繁多。有狗巾羹、狗苦羹、雞白羹、鰿白羹、牛逢羹等等。

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項羽威脅劉邦你不投降我就烹了你父親。劉邦很流氓的說,你我兄弟,我父也是你父,你一定要烹,完了給我一碗羹。可見那時候羹已經很普及了。

除了燒烤與各種各樣的肉湯,還有比如膾,一般用生肉細細的切了拌和調料吃。濯,據說是同現代水煮肉的意思。熬,其實是煎的意思、炮,基本等同叫花雞的炮製。蒸,與現在的蒸幾乎沒有差別。臘,跟現在的臘也差不多,基本做法同樣是醃製後風乾。脯,也就是把肉做成肉乾等。這些可以基本反映漢代豐富的菜餚的製作手法。

當然這些食物與烹飪手段是提供給達官貴人的,至於老百姓那是一定享受不到的。

漢代普通百姓吃什麼

漢朝的百姓在豐年還是能吃飽的,應該是一天二頓的。當時的主食主要是粟、麥、稻,菰米。做飯時粟、麥加上蔬菜野菜熬成羹。

評價吃的好壞大致上是蔬菜與糧食的比例多少與羹煮的厚點薄點的關係吧。如果說羹裡面能夠放點肉那當然最高級別了。

然後就一人一碗分食制,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高桌子,高凳子。真的席地而坐呼啦譁啦喝完了事。

而菜的概念在老百姓那裡是比較罕見的,最常見的是鹽菜。晉書裡有過這麼段描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一般來講就是鹽漬的蔬菜。至於調味品那個時候有鹽,醋,醬,豉,都是當時很常見調料。後漢書胡廣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常食脫粟飯、醬菜而已。所以普通人就是粟飯或者麥飯就鹹菜,或者煮點菜羹,加個大醬湯就是很高興的事情了。

在漢朝的時候已經從西域學來了烙餅,有點類似新疆的囊。豐富了漢朝的飲食。烙餅也比羹更耐飢。

相傳淮南王劉安煉丹時,以石膏點豆汁發明了豆腐,豐富了漢代人老百姓的飲食。關於肉食,自先秦以來就有六畜的叫法,分別是馬、牛、羊、豕、犬、雞。其中牛馬一般不常見。其餘都算比較常見的肉食。但當時肉可是奢侈品,據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考證,當時只有貴族和老人才吃肉。而窮人家的老人是很難吃到肉的。

漢朝的時候老百姓吃肉是比較困難的,牛馬是重要生產工具是不能吃的。雞鴨羊一般是養著要買錢的。基本同現在一樣,養的人不吃,吃的人不養。唯一比較容易吃的就是狗肉。

據說江蘇沛縣吃狗肉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當年漢高祖劉邦吃狗肉,樊噲賣狗肉。吃狗肉的習俗千年流傳下來,老百姓早上起來就用燒餅夾著狗肉吃。

在漢朝還有另一種主食就是粽子,只是不是老百姓能常吃的。順便說一句,肉粽的出現比紅棗粽出現要早好多。

中國酒文化的發源

漢代時酒已經是各階層都可以享用的日常品。但是度數很低,相當於我們家中自己做的米酒。根據研究漢代酒可能是翠綠色的,這是因為當時酒麴的微生物種群就是綠色的,當時的人們在培育微生物種群時不能保證酒麴的純淨。漢代還出現了各種香料酒,包括桂酒、椒酒、菊花酒等。這些酒都屬配製酒,有的是直接泡製,有的是在制曲過程中就加入草藥。

漢代有鄉飲的儀式,鄉飲是古代的一種宴飲風俗,是在舉行射禮前的宴飲儀式。儀式嚴格區分長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規定。這種聚會有舉薦賢士以獻王室的意義,所以一般選擇吉日舉行。

每年三月學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時也要舉行盛大的酒會。

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極殿大宴群臣,聚集萬人以上,場面極為壯觀。太極殿前有銅鑄的龍形鑄酒器,可容四十斛酒。當時朝廷對飲酒禮儀非常重視,無敢喧譁失禮者。

孝宣帝五鳳二年秋八月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充分說明了酒在當時的重要性。

西漢時已經有供人宴飲的酒店叫做壚,當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在臨邛開了一家酒店。乃令文君當壚。

按照當時宴飲的禮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規模宴飲還分堂上堂下以區分貴賤,呂公當年宴飲進不滿千錢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禮儀制度的嚴格。劉邦當時還是個小流氓。身為分文虛報獻禮一千昂然上堂。

酒在漢代也用做重要醫療用途,號稱酒是百藥之長。當時有菊花酒、茉莉花酒等藥酒。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養生方》和《雜療方》中記載了利用藥物配合治療的藥酒的方劑。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記載。

酒文化於是從漢朝開始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揭秘馬王堆漢墓發掘始末
    ▍2014年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40周年。由於墓中出土了千年不腐的女屍辛追、載有先人智慧的帛書、保存完好的漆器、現代手工藝無法企及的絲織品……於「文革」特殊時期意外開挖的馬王堆三座漢墓,成為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2018-2019年全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獲獎項目為:滕州西孟莊龍山文化聚落、章丘區牛推官南遺址、滕州大韓東周墓地、青島市黃島區王家樓墓群、墾利海北遺址。2019年度山東省新發現獎獲獎項目為:蘇家村遺址、西陳商周遺址、臨淄齊故城小城西門西側夯土遺址、滕州大韓東周墓地、濟陽三官廟漢墓。
  • 馬王堆漢墓沒有出土任何金銀器,可它出土一種東西比金銀器更珍貴
    馬王堆漢墓是後人發現的非常重要的古墓。早在1951年,考古學家就認為長沙東郊五裡牌有兩個土冢,考古學家根據經驗得知,這裡肯定是存在古墓的。從這之後,人們對這裡進行不斷的探索。到了1972年的時候,考古人員對1號墓進行了挖掘。從此開始,馬王堆漢墓開始不斷挖掘,一直到1974年的時候,馬王堆漢墓才挖掘完畢。現如今看來,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數不勝數的珍寶,可是這些珍寶中,沒有一件金銀器。
  • 馬王堆漢墓發掘現場:圖5眼睜睜地看著藕片消失,圖9醫生解剖女屍
    【遠眺馬王堆漢墓】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1972年,解放軍366醫院所部在馬王堆修建防空洞時,意外發現這處家族墓地。當時洞眼中噴出一股氣體,有人嘗試用火柴去點,結果一點即燃,冒出藍色火苗。
  • 農民採石發現漢代大墓,規模比馬王堆墓大18倍,墓主身份十分顯赫
    提起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裡面有大量的歷史文物,包括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 徐州漢代畫像石上發現雙頭鷲,專家經過研究,它背後的謎團不少
    由此可見,徐州確實擁有著最豐富的漢代文化遺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漢代文化遺存中,最能代表兩漢文化的有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其中尤以漢畫像石為妙,因為它所蘊含的奧秘是最多的。比如,在一些畫像石中,專家們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雙頭鷲,其詭異的形象讓人疑惑不解,究竟它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 漢代「黑科技」銅鏡能透過光線,世界研究千年無解,至今還是謎
    漢朝是我國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朝代,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秦後的大一統王朝,漢朝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我國的發展史上,它是我國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政治,漢朝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因此,漢朝的文明也是空前繁盛。
  •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大墓,發現90座墓葬,裡面竟然有一件「神燈」
    日照是「龍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目前已經在日照境內發現的遺址近百處,而且日照的莒文化歷史悠久,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西漢時期,日照為琅琊郡海曲縣,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就是海曲漢墓。它位於日照市西郊十裡堡村西南約1公裡,此處原分布幾個大封土堆,當地俗稱「王墳」、「娘娘墳」。墓地北約1公裡即為漢代海曲縣城故址,城址猶存。
  • 農民採石發現漢代大墓,墓葬材料與黃金等價,墓主身份轟動世界
    1979年,在距江蘇省揚州市45公裡處的高郵市天山鎮神居山上,當地農民在開採山石時,發現兩座大型古墓葬。後經考古專家考證,這兩座墓分別是西漢第一代廣陵王漢武帝之子劉胥及其王后的陵寢。其規模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寢陵屬古代最高級別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距今兩千多年的歷史。漢廣陵王墓的發現一時間轟動海內外。由於神居山開山鑿石,山體鬆動,不利於墓葬的保護。1992年漢廣陵王墓整體遷至江蘇揚州,用原墓構件、按原墓樣式重建,並建有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 漢墓出土一堆竹簡,翻譯過後西方學者懵了,直言:這不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建社會的所有朝代中,漢代顯得尤為特殊,其文化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深遠。有心的人會發現,我們今天自稱為漢人,而不是以其他朝代的名字自稱,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漢代對我們後世的影響力。    根據資料記載,漢代時期的國力十分強盛,一度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第一。歷史考古專家也對漢代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從中找到新的發現。而對漢墓進行考古發掘,就是了解史實的重要來源之一。
  • 賀西林:漢代藝術中的羽人及其象徵意義
    然而,2000年湖北荊州天星觀2號楚墓出土的羽人馭鳳鳥雕像,無疑是目前所見與漢代羽人最接近的先秦羽人形象。這一材料為尋找漢代羽人的直接淵源提供了新的線索,表明漢代羽人有可能脫胎於楚文化,與楚羽人一脈相承,其思想則可能根源於戰國中晚期楚地漸興的長生久視之道,神仙不死之術。近年來大量的考古發現揭示出有關漢代羽人豐富的圖像資料,通過梳理這些圖像可知,漢代羽人亦多為人鳥組合,偶見人鳥獸組合。
  • 四川渠縣發現漢代大墓,出土15枚竹簡,專家:上面記載《倉頡篇》
    解放以來,這裡曾出土巴蜀青銅兵器、酒器、生活器10餘件,出土發現最多的是兩漢時期的文物古蹟,除漢磚遍布,還發現房屋地基、窖址、水井、墓葬,出土大量的銅、鐵生產工具、生活用器、兵器、錢幣等,以及各式陶俑、陶家禽等。根據《華陽國志》載:「長老言,宕渠為故宗國,今有宗城」,而《太平寰宇記》記載:「故宗國,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裡,古宗國都也」,其中所指方位可能與城壩有密切關係。
  • 漢風古韻——漢代古玉
    要了解漢代玉器,必須熟悉漢代文獻記述和考古發現的玉器。目前我們使用的一些玉器名稱,也是源於這些文獻古籍。了解這些漢代玉器的品種·造型·紋飾·顏色以及加工特點,是識別漢代玉器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漢代用各種玉料製作的禮器、裝飾品和美術品。中國的工藝源遠流長,漢代繼續有所發展。
  • 復原湖南中古時期的森林,曾住著贛人、野象、水鹿……
    馬王堆漢墓以及明清時期的老司城曾出土大象、犀牛、水鹿等哺乳動物的屍骨,這生存在中古時期湖南森林裡的贛人為何物? 撰文 / 本報記者錢燁 潮溼與溽熱是北方漢人對於湖南低地森林的首要印象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眾多木製品,其中有木蓮、樟樹、杉木、柏木、楸木、楓楊、化香樹等。自具芳香的樟木是製作漆具理想的雕刻材料,無論是在中古早期的漢代還是晚期的明清時期,樟木在湖南的森林裡都是極容易找到的。
  • 漢墓壁畫中的蟾蜍:形神兼備 祥瑞之物
    在洛陽所發現的漢墓壁畫中,蟾蜍的形象幾乎隨處可見。漢代人為何把這種形象不那麼招人喜歡的蟾蜍繪於墓中呢?漢墓壁畫中的蟾蜍與我們現實生活中見到的蟾蜍形象是否一樣呢?讓我們一探究竟。在洛陽所發現的漢墓壁畫中,蟾蜍的形象幾乎隨處可見。漢代人為何把這種形象不那麼招人喜歡的蟾蜍繪於墓中呢?漢墓壁畫中的蟾蜍與我們現實生活中見到的蟾蜍形象是否一樣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形象逼真生動有趣  近日,記者在河南古代壁畫館中看到許多有蟾蜍形象的壁畫。
  •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江蘇省揚州邗江縣甘泉鎮姚莊102號西漢墓女棺內平面圖,37就是出土琥珀印章的位置江蘇省揚州邗江縣甘泉鎮姚莊102號西漢墓女棺內出土的一方龜紐琥珀印章「常樂富貴」【名稱】:琥珀龜紐印章【印文】:線刻陽文「常樂富貴」【年代】:西漢晚期(新莽)【尺寸】:通高0.8、臺面高0.3、邊長1.1釐米【出土地】:江蘇省揚州邗江縣甘泉鎮姚莊
  • 漢代的廁所是什麼樣的?從遺址的溷廁入手,說說有味道的廁所文化
    打仗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幹工程則是「項目未動考古先行」。這麼大的一個工程,要動用多少機械,肯定得按規定先進行考古調查甚至是發掘。要是「先上車後買票」,這麼多破土能力極強的挖掘機,等剛發現點什麼就會被挖掘機弄掉不少去。於是乎,接到通知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隨即對莊裡水庫庫區展開了考古調查。考古隊員們在要搬遷的海子村的東北部發現了遺址。
  • 讓世界震撼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排名第一位至今不敢繼續發掘!
    中國考古十大發現有哪些?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有殷墟、敦煌、北京人、定陵、滿城金縷玉衣、長信宮燈與博山爐、馬王堆漢墓、河姆渡……其中,殷墟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現在為大家盤點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一起來看看這些中國最大的考古發現都有哪些吧。10、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引發了對殷墟的發掘。
  • 河間古郡:境內漢墓及歷代名人墓葬遺址
    18一B5 柏桐漢墓 [詩經村鄉柏桐村北1.5公裡·漢代] 封土呈方臺形,高約3、長約20、寬約20米。1966年部分破壞,出土青銅劍1把,盤龍紐青石硯1方,墓未清理,仍存封土。 19一B6傅天宮漢墓 [沙窪鄉傅天宮村東1公裡·漢代·縣文物保護單位] 存封土高約3、長約25、寬約25米。地表散布有繩紋磚、繩紋陶片等。
  • 挖地洞發現「鬼火」,隨後又挖出一具「溼屍」,2000年了還能活動
    「鬼火啦」,當時圍觀的工人中有人說道,於是挖地洞發現了「鬼火」的言論便傳播了出去。消息也傳到了湖南省博物館專家那裡,專家馬上就意識到,那裡有一座古代墓葬,為了配合基建工作,專家決定對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工作。次年一月份,考古工作正式展開了,這座古墓,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馬王堆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