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是西漢的一個丞相利蒼及其家眷的墓葬,分別葬著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利蒼的兒子。是由三座不同時期的墓葬組成。在1972年被考古人員發掘,這次考古出土了大量有研究價值的文物,涵蓋種類也很多,有漆器、陶器、絲織品、木俑、樂器等三千多件。特別是對漢朝的各個方面了解起了重大作用。
漢代的食物種類
依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各樣食物,讓我們了解了漢代發達的農業狀況。
我們現在常吃的糧食在漢朝已經是應有盡有。1號墓出土了大量糧食種子,包括稻、小麥、大麥、黍、粟、大豆、赤豆等。出土的水果包括甜瓜、棗、梨、梅、楊梅等。還有葵、芥菜、姜、藕等蔬菜類。茅香、高良姜、桂皮、辛夷、藁本、姜、杜衡、佩蘭等香料,中藥材。
動物肉類其中包括華南兔、家犬、豬、梅花鹿、黃牛和綿羊等6種獸類。雁、鴛鴦、鴨、竹雞、家雞、環頸雉、鶴、斑鳩、火斑鳩、鴞、喜鵲和麻雀等12種禽類。有鯉魚、鯽魚、刺鯿、銀鯝、鱤魚和鱖魚等6種魚類。這樣看來,馬王堆光出土的動物就超過24種。
馬王堆漢墓中,共出土遣冊類竹簡共312枚,其中半數以上是隨葬各類食品的記錄,種類繁多,有調味品、主食、飲料、麵點、果品、菜餚等等。
這麼豐富的種類已經不亞於現代人食用的種類了。表明了一千多年前的吃貨們已經很幸福了。豐富的食物是建築在良好的社會秩序上的。只有安定的生活才會有良好的食物供應與優秀的烹飪手段。很難想像兵荒馬亂之際會有許多美食。
漢代的烹飪手段與技術
根據遣冊中出現的菜餚,我們可以知道炙和羹是漢代的兩大烹飪手段。
炙也就是將肉、魚等動物食品原料放在火上燒,基本等同於現代的燒烤。有記錄分為牛炙、牛乘炙、犬肝炙、豕炙、炙雞等等類別。說來擼串我們還是繼承了祖先的技術啊。
羹就是將肉與其它菜餚一起放在鍋裡熬成濃湯。而羹的種類也頗為繁多。有狗巾羹、狗苦羹、雞白羹、鰿白羹、牛逢羹等等。
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項羽威脅劉邦你不投降我就烹了你父親。劉邦很流氓的說,你我兄弟,我父也是你父,你一定要烹,完了給我一碗羹。可見那時候羹已經很普及了。
除了燒烤與各種各樣的肉湯,還有比如膾,一般用生肉細細的切了拌和調料吃。濯,據說是同現代水煮肉的意思。熬,其實是煎的意思、炮,基本等同叫花雞的炮製。蒸,與現在的蒸幾乎沒有差別。臘,跟現在的臘也差不多,基本做法同樣是醃製後風乾。脯,也就是把肉做成肉乾等。這些可以基本反映漢代豐富的菜餚的製作手法。
當然這些食物與烹飪手段是提供給達官貴人的,至於老百姓那是一定享受不到的。
漢代普通百姓吃什麼
漢朝的百姓在豐年還是能吃飽的,應該是一天二頓的。當時的主食主要是粟、麥、稻,菰米。做飯時粟、麥加上蔬菜野菜熬成羹。
評價吃的好壞大致上是蔬菜與糧食的比例多少與羹煮的厚點薄點的關係吧。如果說羹裡面能夠放點肉那當然最高級別了。
然後就一人一碗分食制,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高桌子,高凳子。真的席地而坐呼啦譁啦喝完了事。
而菜的概念在老百姓那裡是比較罕見的,最常見的是鹽菜。晉書裡有過這麼段描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一般來講就是鹽漬的蔬菜。至於調味品那個時候有鹽,醋,醬,豉,都是當時很常見調料。後漢書胡廣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常食脫粟飯、醬菜而已。所以普通人就是粟飯或者麥飯就鹹菜,或者煮點菜羹,加個大醬湯就是很高興的事情了。
在漢朝的時候已經從西域學來了烙餅,有點類似新疆的囊。豐富了漢朝的飲食。烙餅也比羹更耐飢。
相傳淮南王劉安煉丹時,以石膏點豆汁發明了豆腐,豐富了漢代人老百姓的飲食。關於肉食,自先秦以來就有六畜的叫法,分別是馬、牛、羊、豕、犬、雞。其中牛馬一般不常見。其餘都算比較常見的肉食。但當時肉可是奢侈品,據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考證,當時只有貴族和老人才吃肉。而窮人家的老人是很難吃到肉的。
漢朝的時候老百姓吃肉是比較困難的,牛馬是重要生產工具是不能吃的。雞鴨羊一般是養著要買錢的。基本同現在一樣,養的人不吃,吃的人不養。唯一比較容易吃的就是狗肉。
據說江蘇沛縣吃狗肉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當年漢高祖劉邦吃狗肉,樊噲賣狗肉。吃狗肉的習俗千年流傳下來,老百姓早上起來就用燒餅夾著狗肉吃。
在漢朝還有另一種主食就是粽子,只是不是老百姓能常吃的。順便說一句,肉粽的出現比紅棗粽出現要早好多。
中國酒文化的發源
漢代時酒已經是各階層都可以享用的日常品。但是度數很低,相當於我們家中自己做的米酒。根據研究漢代酒可能是翠綠色的,這是因為當時酒麴的微生物種群就是綠色的,當時的人們在培育微生物種群時不能保證酒麴的純淨。漢代還出現了各種香料酒,包括桂酒、椒酒、菊花酒等。這些酒都屬配製酒,有的是直接泡製,有的是在制曲過程中就加入草藥。
漢代有鄉飲的儀式,鄉飲是古代的一種宴飲風俗,是在舉行射禮前的宴飲儀式。儀式嚴格區分長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規定。這種聚會有舉薦賢士以獻王室的意義,所以一般選擇吉日舉行。
每年三月學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時也要舉行盛大的酒會。
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極殿大宴群臣,聚集萬人以上,場面極為壯觀。太極殿前有銅鑄的龍形鑄酒器,可容四十斛酒。當時朝廷對飲酒禮儀非常重視,無敢喧譁失禮者。
孝宣帝五鳳二年秋八月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充分說明了酒在當時的重要性。
西漢時已經有供人宴飲的酒店叫做壚,當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在臨邛開了一家酒店。乃令文君當壚。
按照當時宴飲的禮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規模宴飲還分堂上堂下以區分貴賤,呂公當年宴飲進不滿千錢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禮儀制度的嚴格。劉邦當時還是個小流氓。身為分文虛報獻禮一千昂然上堂。
酒在漢代也用做重要醫療用途,號稱酒是百藥之長。當時有菊花酒、茉莉花酒等藥酒。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養生方》和《雜療方》中記載了利用藥物配合治療的藥酒的方劑。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記載。
酒文化於是從漢朝開始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