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裡面有大量的歷史文物,包括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
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也是世界上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當時來看這是我國最大的漢墓,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在1979年,在距江蘇省揚州市45公裡處的高郵市天山鎮神居山上,當地農民在開採山石時,發現兩座大型古墓葬。
後經考古專家考證,此古墓葬規模非常大,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黃腸題湊」的選材相當考究,全部以金絲楠木為構件,共有856塊,折合木材約545立方米。每塊題湊大小各不相同,全憑榫卯相連。工藝相當精湛。而且出土了近千件玉器、銀器、銅器等文物。
這麼龐大的漢代大墓的主人是誰呢?經過考古專家的仔細考證證實了墓主人的身份,這兩座墓分別是西漢廣陵王劉胥及其王后的陵寢。劉胥是漢武帝劉徹的第四子,曾受封廣陵,為第一代廣陵王。身材高大,體魄壯健,喜好遊樂,力能扛鼎,他曾經空手與熊、野豬等猛獸搏鬥,勇猛無比。但漢武帝並不喜歡他,認為劉胥行為放蕩,沒有法度,不能成大器,所以一直防範他。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劉胥覬覦帝位,並秘密讓女巫詛咒皇帝。後來詛咒的事在漢宣帝時候敗露,劉胥自殺,封國廢除。
劉胥死後被葬在此地,此墓被稱為「廣陵王墓」或「天山漢墓」,它以整個山為依託,巍峨雄偉,大有帝王陵寢之勢。墓中出土的還有金縷玉衣殘片,漆器,木雕製作都非常精美,為研究漢代葬制提供新的考古資料。該墓198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來此參觀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