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安陽殷墟。
殷墟是商代後期的王都,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沮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裡。 商代後期的王都歷史頗長。據《史記·殷本紀·正義》載:「白盤庚遷殷至襯滅亡,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共經歷了8代12王、273年之久,年代約當於公元前14世紀末至前11世紀。
殷都的地點在文獻中有所記載。《括地誌》說:「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沮水南岸三裡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者也。」
安陽西北的誼水之濱,自唐宋迄清,一直被誤認為是河膳甲城,直到20世紀初甲骨卜辭的發現,殷墟才被證實,糾正了誤傳。
清末,在安陽小屯村一帶,常有「龍骨」出土。1899年,王懿榮首先在被稱為「龍骨」的中藥上發現契刻文字,後經羅振玉的調查,弄清了「龍骨」的出土地點是安陽小屯村,同時在甲骨上發現了商王朝先王的卜辭。經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王亥、王恆、上甲等商代諸先公的考證,證實《史記》所記商王朝世系是可信的。根據卜辭受祭的帝王有康丁、武祖乙、文祖丁之稱,從而確定帝乙之世尚建都於此,證實《古本竹書紀年》所記自盤庚遷殷至封之亡「更不徙都」是事實。這樣,以甲骨卜辭的發現為契機,殷墟遂告發現。
殷墟的發掘工作,始於1928年。當時主持發掘的有李濟、梁思永等人。從1928年至1937年共進行了15次發掘,所得收穫是:在小屯村北揭露出三四十座商代夯土建築臺基,包括宮殿和宗廟建築遺址;還在西北岡西區發掘7座大墓,1個方坑,其中有著名的1001號和1004號大墓,在東還發掘大墓3座,基本上弄清了侯家莊西北岡是王陵區;在小屯村東北還發掘出一個甲骨坑,出土刻字甲骨127萬多片,其中絕大多數為卜甲。上述發掘,還獲得大批商代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資料,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在郭寶鈞等人的主持下又恢復了殷墟的發掘,主要發掘了武官村大墓。此後發掘工作一直未中斷。三十多年來發掘的主要收穫是:從1950年到1970年這20年間,發掘了武官村大墓;在小屯村西發現一條長750餘米的灰溝;苗圃北地發現規模較大的鑄銅作坊遺址;在後崗發現了祭祀坑,內埋有許多被砍了人頭的人骨架和銅禮器武器等,其中出土的戌嗣鼎上有銘文達30字;在大司空村南地發現制骨作坊遺址;並在居住遺址周圍還發現有密集的平民墓葬.從1971年到1982年間,在後崗發掘出30餘座商墓,其中大墓3座,另有祭祀坑1座;在小屯南地發掘出刻字甲骨4800多片,從出土層位證明商代甲骨中的「自組卜辭」屬武丁時代;又在小屯西村西北發現10多座夯土基址,有的與祭祀有關,還發現有婦好墓17,18號墓;在武官村北地、前小營西地發現祭祀坑250座,發掘了191座,在大墓南還發掘到不少的馬坑,內埋1-2匹馬;在殷墟西區1217號大墓東墓道北,發掘了一座甲字形大墓。這是王陵區內新發現的一座早期墓。此外,在殷墟西區還發掘有939座墓葬,其中有大墓5座,另有車馬坑6座。
歷年的發掘,已揭露出宮殿宗廟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居民點、防禦設施的大灰溝以及王陵區、祭祀場所、族墓區等重要遺蹟,基本上弄清了殷墟都城的布局。
宮殿區的位置是以今天的小屯村為中心,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的宮殿、宗廟基址共有56座,分甲、乙、丙3組,形狀有長方形、近正方形、圓形等.其中甲組基址有15座,分布在遺址的北邊,東、北兩面瀕臨誼河,有東西成排分布的特點。乙組基址21座,位於甲組基址的南部,房基門多向南,面積較大,其中最大的一座南北長85米、東西寬14.5米。丙組基址在乙組的西南,共17座,面積較小,最小的只有2.3米×1.85米,排列對稱。在乙組和丙組基址附近,發現有與祭祀有關的一些現象。
這3組基址建築,不僅形狀不同,組合不同,年代也有早晚之別,其中甲組的年代最早,丙組最晚。
在建築基址上,普遍發現有柱礎,有石柱和銅礎兩種。有一座較大的宮殿基址,發現有3行25個柱礎,其中有11個銅柱礎。有的基址上面留下的白灰面牆皮上,發現繪有紅色花紋和黑色圓點的圖案,互相對稱,可能是屬於牆壁上的壁畫。這一發現,說明商代宮殿上已出現了壁畫。
殷墟遺址內也發現有排水設施。在小屯村的白家墳,發現有3段陶水管道,有2段陶管作「T」形排列。陶管道附近還發現有夯土和柱穴,由此說明它是建築基礎上的排水設施。
在宮殿基址以西約40米處,是一條人工挖成的大灰溝,經鑽探,長約750米,寬7-21米,深5-10米,由西南蜿蜒伸向南北,估計這是一條作為防禦設施的壕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