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工廠子弟30多年前生活 拿兩根竹竿表演 在遊泳池撲騰

2020-12-04 陳榮攝影

山西永濟鐵路工廠屬於三線企業,子弟們大都在中條山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家長許多來自北京、湖南株洲等大城市,為了全國鐵路的大發展, 孩子們跟著家長剛開始住在農家簡陋的房子裡,吃著以前很少吃的粗糧,在艱苦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建廠幾年後,工廠建起了幼兒園,許多職工的家屬當上了保育員,客觀上也解決了這些家屬們的就業問題,使職工們少了一些後顧之憂。圖為七十年代後期幼兒園孩子表演節目,他們手中的竹竿當地盛產。

八十年代工廠幼兒園特別流行椅子操。孩子們在椅子上做各種動作,不但可以觀賞而且起到了鍛鍊的作用。筆者1963年在山西運城南街小學上幼兒班時也有一把這樣的綠色小椅子。我們沒有課桌,寫字時趴在小椅子上。上課時使勁挺直了腰板以贏得老師的表揚,學校開會或舉辦活動時我們抱著椅子前往。我總想著這種椅子北方有南方就不一定有吧?結果江蘇的妻子家也有兩把這樣的椅子,現在我家還保存了一把。圖為八十年代初我廠幼兒的表演。

工廠舉辦各種活動,子弟小學的師生大都要配合。師生們舉著條幅、彩旗,敲著鑼鼓,載歌載舞地在家屬區的主要街道上遊行。工廠開大會通常少先隊員要獻花、祝詞,不知從哪一年開始這樣的活動一般不再進行了。學生以學為主,過多地參加這些活動勢必影響到教學。那時的學生負擔沒有現在重,孩子們遇到這樣的活動大多是樂不可支,能舉個彩旗更是覺得好玩,根本不想累不累。圖為1982年我廠子弟小學師生遊行宣傳「五講四美」活動。

1984年我廠子弟小學舉辦的慶祝六一活動中,少先隊員們在舉行升國旗儀式。學生們升完旗之後抬著星星火炬和富有時代特色的標語牌到家屬區遊行。此時學生們都穿著整齊的校服和白色力士鞋讓筆者甚為羨慕。記得1966年我在運城南街小學上二年級時,舉辦六一活動老師要求我們穿白上衣、藍褲子。我穿什麼顏色褲子沒記得,就記著我這個男孩穿了一件女式大翻領舊白上衣。儘管我有一百個不願穿,但別無選擇只能穿著到城裡遊行。

1984年筆者剛學拍照沒幾年,總想把照片拍得更含蓄一些,專門找了前景的樹叢拍我廠六一遊行的孩子們。敲鼓打叉的學生雖然很辛苦,但他們通常都不覺得累,因為同學們看他們往往是羨慕的眼神。我六十年代上學時,我們學校僅有一個用布做成的大鼓,而且敲破了還得湊合使用,這樣讓別的學校學生用歌謠「南街小學不找好(土語:意為不好),爛爛洋鼓爛爛號」笑我們,我們往往很自卑和無語,就這我當時還特別想敲鼓但沒有機會。

1984年我廠子弟小學師生們遊行之後,舉辦一些智力比賽活動,這是他們三人一組在進行拼接我國地圖的比賽。這些道具很簡單,都是師生們提前自己動手做好的。當時的老師一般不給家長找麻煩,不像現在有的老師給低年級學生布置一些難度很大的手工作業,結果大都是家長忙乎才能完成。當時的師生大都穿著人造革或塑料涼鞋,許多男生都不穿襪子,腳髒了對著水龍頭連腳帶鞋都洗了;現在好像許多女子也不穿襪子,時尚很是讓人琢磨不透。

小人書從建國後到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很紅火,那是孩子們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窗口。那個時代的孩子通常至少有幾本,孩子們可以交換著看;家境好的孩子可能有小人書箱。街上通常有小人書攤,孩子們用省下的一二分錢就可坐在小板凳上欣賞。筆者上小學時,學校有位青年老師有一箱小人書供他們班同學借閱,記得一次他們班同學借了本電影小人書《董存瑞》,很是讓我羨慕,小人書的封面至今讓我歷歷在目。圖為1984年我廠子弟在看小人書。

工廠舉辦體育活動,通常要為孩子們舉辦一些項目,有時要專門舉行獨生子女母子運動會。當時執行計劃生育國策,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家庭的負擔輕,這些孩子的生活過得往往好一些。當時的職工許多穿著鐵路制服,有的還穿著很有時代特色的軍大衣;孩子們往往也穿得很體面,畢竟一個家庭幾乎兩代六個人寵著一個孩子。現在,昔日的運動場已變成塑膠跑道,但孩子們可能比較難到這裡比賽了。圖為1984年我廠的母子運動會。

八十年代我廠流行了多年的武術熱,工廠好像有武術協會,這些喜愛舞槍弄棒的武術達人們經常參加比賽和為大家表演,並舉辦了一些少兒培訓班使這項運動方興未艾。每天早晨這些習武的孩子們在廠前門廣場前操練,成為了工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背景上建於1974年的大禮堂依舊巍然屹立,但右邊的電影海報牆早已拆除。當時狹窄的太風公路早已拓寬快到禮堂邊,廣場也幾次整修早已變了大樣。圖為1984年我廠少兒武術班在晨練。

八十年代中期,工廠建起了有標準跳臺的遊泳池,並專門為孩子們建起了安全的小遊泳池。這下,每年暑假工廠體協都舉辦少兒遊泳培訓班,好像學費僅十幾元錢就可以了。孩子們在這裡大都曬得像黑人一樣,一個個都學會了遊泳。現在,這個遊泳池仍向職工家屬開放,收費和大城市比近乎免費。圖為1986年我廠子弟在學習遊泳。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這些圖中的孩子大都過了不惑之年,大家懷念在工廠度過的童年嗎?

相關焦點

  • 情系仁裡:追尋上海小三線印記
    在這些小三線企業中唯一落戶浙江的企業——上海市協作機械廠,軍工代號9383廠,於1965年建址臨安島石仁裡,1988年撤併搬遷至上海。五十多年前,為了響應國家「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這裡曾經聚集1700多名來自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他們舍家為國,進山紮根,修路搭橋建工廠,在長達二十多年的艱苦環境中,為國防軍工建設付出了青春年華。
  • 績溪,我的第二故鄉——小三線生活拾零
    我當過廣播員、子弟小學老師、幼兒園老師。因學生不多,配設的是複式班,老師大都不是師範生,但有進修提高。對於當時來說,不耽誤孩子學知識已經不錯了。在那個樣板戲的年代,我給二年級小朋友排練《紅燈記》《沙家浜》片段。穿上小戲服,小主角栩栩如生的表演,可愛極了。還有小劇《半夜雞叫》,小演員,小朋友,小同學,學了文化學了知識。
  • 二裡半:心底的向陽院,曾經的三線的家·山西絳縣
    二裡半從那個時候開始誕生了,也在數萬計的541分指人心中埋下了這個屬於541二分指(第二分指揮部,三線回眸541工程:5419坦克車鑄造廠,二裡半扎大營|運城絳縣)創造的地名。今天我們用照片雲遊方式,尋找曾經的三線坦克基地541工廠的二裡半記憶,尋找我們曾經的職工的家。二裡半的標誌:世界級鑄造
  • 貴州三線工廠第一代上海工人:故鄉留在記憶裡
    貴州三線工廠第一代上海工人:故鄉留在記憶裡 在貴州生活近50年的上海人楊小鎖說。  今年67歲的楊小鎖和丈夫顧榮根都是1966年2月參加三線建設從上海來到貴州的。他們在貴州成立家庭,在貴州遵義梅嶺化工廠工作了大半輩子。回首當年,老兩口說,當時怎麼也沒有想到,那時離開上海後,故鄉就留在了記憶裡,而這個曾經偏僻的山區卻成為他們落地生根之處。
  • 解密晉東南:代號4402,沁水縣端氏古鎮,春光軍工廠三線備忘
    始於1964年以「備戰、備荒、為人民」的三線建設,在這裡同樣也規劃建設了一個屬於四機部的電子軍工廠——4402廠。4402廠對外名稱為:國營春光電工廠,通訊地址為沁水縣1號信箱。從這個信箱號的編制上看,春光電工廠大概是沁水縣的唯一一個三線保密軍工廠了。
  • 「印記·541」三線5409的世外桃源歷史記憶|運城·絳縣·磨裡溝
    他是那些曾經的三線子弟心中的世外桃源,我一直有個心願,記錄下父輩曾經的腳印。讓我們一起回望,那曾經散落在翼城、絳縣、聞喜、夏縣的我們的「分指」。幼年的我們這些三線子弟,不知有多少人想擁有那般的技藝!想來是我們三線的孩子食百草,而百毒不侵吧?至今我還能再此給大家碼字,活這麼大,不易哈!三線子弟:田園將蕪胡不歸人都說:身邊沒有風景!為什麼我總覺得那裡的景色,美的讓我一輩子看不完,忘不掉呢?
  • 「541記憶」中條山上捉蝗蟲,養的雞格外兇·山西絳縣三線往事
    這樣我想起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541的我們這些三線子弟上山蝗蟲,養的雞格外兇的一些往事。想來當年每個三線廠的子弟大約都有類似的經歷,現在不光是城市的孩子沒體驗過上山捉蝗蟲餵雞,即使農村的孩子們也不會再這樣餵雞了吧?
  • 小三線回憶:上海後方機電工業公司調整前後
    其中工廠十一個,運輸車隊一個,機電中學一所,公司機關一個,總投資1.3386億元;職工12431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職工11978人,集體所有制職工453人;擁有各類金切和鍛壓設備2107臺,建築面積56.43萬平方米,其中生產用房22.4萬平方米。
  • 唯有他們,還保留著徽州小三線的最後記憶
    前 言「三線建設」是中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基於戰備需要,對全國工業布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略性調整,其核心是在大後方建設和發展以軍工為核心的重工業基地,以應對潛在戰爭威脅。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大批工廠企業、職工、幹部等從東部一線地區遷到內地,三線建設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為「大三線」,全國一、二線地區的腹地為「小三線」。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晚清八旗子弟貴族生活,到底是什麼樣?
    事實上影視劇中所描繪的,八旗子弟的形象過於片面,而且也帶有很濃重的嘲諷色彩。晚清八旗子弟的貴族生活現在人一提起清朝時期的八旗子弟,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的紈絝生活。人們之所以會有這種極為片面的想法,其實主要是受到了影視劇的影響。
  • 90後關注小三線研究的哪些問題
    婦女能頂半邊天根據各廠檔案資料的不完全統計,在各地小三線工作生活的女性大約佔有全體小三線職工的四分之一。上海大學歷史系2012級碩士生鄔曉敏選擇了小三線的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她們當時是怎樣去小三線的?在地區上有什麼分布特點?生活和工作又如何兼顧?」
  • 見有人在河中「撲騰」 他不顧安危縱身一躍救人
    只見64歲的阿姨正在2米多深的河道中央撲騰,形勢危急之時,41歲的村民陸海濱馬上跳入河中,將不慎落水的阿姨營救上岸。看看新聞Knews記者找到了救人的41歲的建農村居民陸海濱,他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阿姨可能是因為洗衣服,才不小心滑到河中,當時他連外衣都沒有穿,直接就跳到了河水裡。
  • 遊泳池施工中是否需要選用可拆卸鋼結構遊泳池?
    由於遊泳已列入中小學生必修課,遊泳池和遊泳培訓中心的業務異常火爆,但到之前為止,許多個地方沒有普及個遊泳場所,甚至許多的投資者想建遊泳池,但不知如何起步,他們只知道市場上的遊泳池有很多種,如土建遊泳池,鋼結構遊泳池分別有遊泳池和遊泳池四種類型,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選擇遊泳池作為遊泳池呢
  • 三線壓力開關怎麼短接 開關選購方法
    下面所介紹的是三線壓力開關怎麼短接以及開關選購方法,大家在選擇開關前,應該看清楚各種開關的裝修方法,然後選擇合適的選購方案,找到合格的產品,以後裝修也會更有保證。三線壓力開關怎麼短接空調壓力開關,高低壓的四根線是高低壓各兩根,高低壓線是各接各。1、高壓(冷凝壓力)過高進行保護。低壓(蒸發壓力)過低進行保護。
  • 代號5206備忘:天水城東,岷山廠的記憶|三線·尋廠記
    代號5206備忘:天水城東,岷山廠的記憶|三線·尋廠記三線廠是我們父輩走過的一段歷史,時間很短只有15年,但從五十年隨父輩走進三線那一刻起,我們身上就被打上了讓你這輩子都忘不了,抹不去的三線烙印。現在的岷山廠似乎已經成為天水人的網紅焦點,前幾日曾經的二代子弟老黃又拍了幾張照片發了出來,一根根幾十年老廠區的法國梧桐樹被齊齊的腰斬,對著一根根沒有枝椏的樹樁照片端詳良久,讓筆者不由得心生唏噓。這些沒有枝椏的樹樁,似乎在無言的傾訴他們曾經的天水岷山三線老廠故事。
  • 攝影者圓明園"誘拍"貓頭鷹:拿竹竿捅 用鳥叫聲引誘
    新京報訊 6月9日,有網友發微博並附有視頻稱,圓明園內有攝影人士為拍到「好照片」,直接用竹竿捅向貓頭鷹棲息的樹幹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拿竹竿捅 還用鳥叫聲引誘6月9日,有護鳥志願者發微博稱,在圓明園有拍鳥人士為拍到「好照片」,用長竹竿去捅貓頭鷹。據其所發視頻顯示,一棵樹下架有兩臺照相機,一名男子手持一根細長竹竿慢慢伸向高處,多次撥打樹幹附近的枝葉,樹下有人喊道「伸了、伸了」,還有人忙著摁下快門。
  • 林超超︱口述歷史做到了什麼:搶救小三線建設的歷史記憶
    皖南小三線地圖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世人能夠從報紙公開報導中讀出三線建設的蛛絲馬跡之時,它實際上已經走過了最輝煌的時期。1988年,上海小三線人員全部撤回上海,數萬人很快被遣散,重新適應上海的都市生活。時至今日,小三線的故事隨著他們記憶的衰退正在被遺忘,小三線的歷史也將隨著他們的老去不再被知曉。
  • 三線建設大廠比「豬堅強」更堅強,災後重建後的廣元116廠
    村民王大哥談變化今天上午10點紀念警報拉響之時,廣元城北文昌社區村民王大哥正在生活大道東邊的邊坡地挖地種菜。老三線工廠的變化真的如王大哥所講,12年後的今天,整個長勝機器廠的生產生活區被十字路口一分為四,屬於廣元東壩蓮花街道文昌社區管轄。
  • 小三線時代寧國的海派文化
    早在20多年前,寧國就有「小上海」的雅號。外地遊客來到寧國,第一感覺就是這座縣城有著與眾不同的現代氣息。其實,山城寧國的繁華遠不能與大都市相類比,「小上海」稱謂所要表達的內涵,準確地說,是指寧國文化多元、思想開放、工商活躍、生活時尚。
  • 標杆房企山東逆市拿地 加快布局三線城市
    貌似平靜的樓市背後卻暗流湧動,包括恆大、綠地、北大資源等—系列國內龍頭房企,在濟南的各重大項目突然提速,部分標杆企業的觸角已延伸到省內中西部三線城市。  「金九銀十」溫吞開場  成交的不瘟不火在地產成交數據中得以充分體現,濟南官方網站的樓市成交數據顯示,從工日至7日,濟南新房成交量僅為230多套,日平均成交僅30多套,其中5日僅成交9套,創了近期日成交量的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