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濟鐵路工廠屬於三線企業,子弟們大都在中條山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家長許多來自北京、湖南株洲等大城市,為了全國鐵路的大發展, 孩子們跟著家長剛開始住在農家簡陋的房子裡,吃著以前很少吃的粗糧,在艱苦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建廠幾年後,工廠建起了幼兒園,許多職工的家屬當上了保育員,客觀上也解決了這些家屬們的就業問題,使職工們少了一些後顧之憂。圖為七十年代後期幼兒園孩子表演節目,他們手中的竹竿當地盛產。
八十年代工廠幼兒園特別流行椅子操。孩子們在椅子上做各種動作,不但可以觀賞而且起到了鍛鍊的作用。筆者1963年在山西運城南街小學上幼兒班時也有一把這樣的綠色小椅子。我們沒有課桌,寫字時趴在小椅子上。上課時使勁挺直了腰板以贏得老師的表揚,學校開會或舉辦活動時我們抱著椅子前往。我總想著這種椅子北方有南方就不一定有吧?結果江蘇的妻子家也有兩把這樣的椅子,現在我家還保存了一把。圖為八十年代初我廠幼兒的表演。
工廠舉辦各種活動,子弟小學的師生大都要配合。師生們舉著條幅、彩旗,敲著鑼鼓,載歌載舞地在家屬區的主要街道上遊行。工廠開大會通常少先隊員要獻花、祝詞,不知從哪一年開始這樣的活動一般不再進行了。學生以學為主,過多地參加這些活動勢必影響到教學。那時的學生負擔沒有現在重,孩子們遇到這樣的活動大多是樂不可支,能舉個彩旗更是覺得好玩,根本不想累不累。圖為1982年我廠子弟小學師生遊行宣傳「五講四美」活動。
1984年我廠子弟小學舉辦的慶祝六一活動中,少先隊員們在舉行升國旗儀式。學生們升完旗之後抬著星星火炬和富有時代特色的標語牌到家屬區遊行。此時學生們都穿著整齊的校服和白色力士鞋讓筆者甚為羨慕。記得1966年我在運城南街小學上二年級時,舉辦六一活動老師要求我們穿白上衣、藍褲子。我穿什麼顏色褲子沒記得,就記著我這個男孩穿了一件女式大翻領舊白上衣。儘管我有一百個不願穿,但別無選擇只能穿著到城裡遊行。
1984年筆者剛學拍照沒幾年,總想把照片拍得更含蓄一些,專門找了前景的樹叢拍我廠六一遊行的孩子們。敲鼓打叉的學生雖然很辛苦,但他們通常都不覺得累,因為同學們看他們往往是羨慕的眼神。我六十年代上學時,我們學校僅有一個用布做成的大鼓,而且敲破了還得湊合使用,這樣讓別的學校學生用歌謠「南街小學不找好(土語:意為不好),爛爛洋鼓爛爛號」笑我們,我們往往很自卑和無語,就這我當時還特別想敲鼓但沒有機會。
1984年我廠子弟小學師生們遊行之後,舉辦一些智力比賽活動,這是他們三人一組在進行拼接我國地圖的比賽。這些道具很簡單,都是師生們提前自己動手做好的。當時的老師一般不給家長找麻煩,不像現在有的老師給低年級學生布置一些難度很大的手工作業,結果大都是家長忙乎才能完成。當時的師生大都穿著人造革或塑料涼鞋,許多男生都不穿襪子,腳髒了對著水龍頭連腳帶鞋都洗了;現在好像許多女子也不穿襪子,時尚很是讓人琢磨不透。
小人書從建國後到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很紅火,那是孩子們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窗口。那個時代的孩子通常至少有幾本,孩子們可以交換著看;家境好的孩子可能有小人書箱。街上通常有小人書攤,孩子們用省下的一二分錢就可坐在小板凳上欣賞。筆者上小學時,學校有位青年老師有一箱小人書供他們班同學借閱,記得一次他們班同學借了本電影小人書《董存瑞》,很是讓我羨慕,小人書的封面至今讓我歷歷在目。圖為1984年我廠子弟在看小人書。
工廠舉辦體育活動,通常要為孩子們舉辦一些項目,有時要專門舉行獨生子女母子運動會。當時執行計劃生育國策,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家庭的負擔輕,這些孩子的生活過得往往好一些。當時的職工許多穿著鐵路制服,有的還穿著很有時代特色的軍大衣;孩子們往往也穿得很體面,畢竟一個家庭幾乎兩代六個人寵著一個孩子。現在,昔日的運動場已變成塑膠跑道,但孩子們可能比較難到這裡比賽了。圖為1984年我廠的母子運動會。
八十年代我廠流行了多年的武術熱,工廠好像有武術協會,這些喜愛舞槍弄棒的武術達人們經常參加比賽和為大家表演,並舉辦了一些少兒培訓班使這項運動方興未艾。每天早晨這些習武的孩子們在廠前門廣場前操練,成為了工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背景上建於1974年的大禮堂依舊巍然屹立,但右邊的電影海報牆早已拆除。當時狹窄的太風公路早已拓寬快到禮堂邊,廣場也幾次整修早已變了大樣。圖為1984年我廠少兒武術班在晨練。
八十年代中期,工廠建起了有標準跳臺的遊泳池,並專門為孩子們建起了安全的小遊泳池。這下,每年暑假工廠體協都舉辦少兒遊泳培訓班,好像學費僅十幾元錢就可以了。孩子們在這裡大都曬得像黑人一樣,一個個都學會了遊泳。現在,這個遊泳池仍向職工家屬開放,收費和大城市比近乎免費。圖為1986年我廠子弟在學習遊泳。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這些圖中的孩子大都過了不惑之年,大家懷念在工廠度過的童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