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三線541分指人心中有個二裡半
2020年至今距山西541坦克基地的建廠整整50周年了,1970年2月五機部、裝甲兵司令部正式下文確定第二坦克基地項目,代號「541工程」,這樣山西晉南中條山下的溝溝坎坎從此喧鬧起來。
二裡半從那個時候開始誕生了,也在數萬計的541分指人心中埋下了這個屬於541二分指(第二分指揮部,三線回眸541工程:5419坦克車鑄造廠,二裡半扎大營|運城絳縣)創造的地名。
今天我們用照片雲遊方式,尋找曾經的三線坦克基地541工廠的二裡半記憶,尋找我們曾經的職工的家。
二裡半的標誌:世界級鑄造
「世界級鑄造」這是應該是現在的二裡半,曾經的541二分指的標誌性建築了,這裡有著兩層意思:
第一、鑄造水平和技術是世界級的!這個是毋容置疑的,1970年他誕生帶著的使命就是鑄造坦克炮塔,集中了國內最好的軍事技術人員。
第二、他的市場是世界級的,已經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中美合資,美國的汽車、坦克上一樣使用我們的產品。
想來當年的大三線的指揮們看到這個牌子應該是五味雜陳吧?
曾經的541二裡半記憶:俱樂部
這個俱樂部的照片是進入二十一世紀拍下的,他最早的名字是應該叫紅流工人俱樂部,當年的顏色沒有如此鮮豔,大概塗上塗料就會顯得更新一些吧。
當年這裡留著我們童年的多少歡樂,各種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都在這裡上演。現在已經不再有了,一位5429廠子弟告訴我,這裡拆了!
我們就把這份二分指的三線記憶留在心底吧。
二裡半磚拱房:541二分指締造者的家園
這些磚拱房是541建設者最早的家園,青磚房上下兩層,也就是一分指山上宿舍區一樣的標準房吧?
當年這裡只有兵工廠的宿舍,在黃土塬上的邊緣,沒有圍牆,年幼的我們溜溜達達自然而然的會跑到裡冊溝裡的鐵路邊去玩耍。
房子前邊是曾經的洪流廠子弟幼兒園,爸爸媽媽上班時,幾步路就能把孩子丟給幼兒園的阿姨,現在從那裡走出來的孩子早已年過半百。
二裡半護坡:我們家園的守護者
依山而建的軍工廠小磚樓,這大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三線建設的常見模式吧?沒有平地建房就順著山勢,層層建,沒有路就在黃土塬上加上護坡,修一條路。
石頭砌就的護坡成了我們家園最忠實的守護者,這一守就是五十年。記得當年的一位三線建設者告訴我,幸虧當年護坡結實,否則這些房子再也見不到了。
絳縣二裡半:心中回家的路
這裡我們二裡半家屬區的路,每次看到這條路,心底就會泛起一絲漣漪,會想起那首憂鬱的薩克斯:回家。
現在路邊的白楊已經如此的高,當年這裡每逢上下班,都是人流如織。下班回家,放學回家每天都匆匆走過,從沒覺得它有多麼值得記憶。
自從那一年,我們離開了山西晉南,離開了絳縣,我才知道這條路,在我心中如此之重。重到夢裡來回的徘徊徜徉。
二裡半青磚房:職工的家
我們三線541二分指,在二裡半還有這樣的青磚樓。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這個樓,說是家屬樓。一位二分指的老大哥鄭重其事的告訴我:這不是家屬樓,是職工的家。
多溫馨的名字哈,職工的家!當年,我們以為三線就是我們一輩子的家,我們也是唱著:我們是接班人的歌在黃土坡上長大。
後來,長大了才知道,這裡只能是我們曾經的向陽院,再也回不去的三線家園。
三線備忘錄:心底的向陽院
寫三線備忘錄許久了,常在心底自問,三線我們牽掛什麼?哪些地方值得牽掛?
三線雖然已經成為歷史,可是我們的父輩們的青春,曾經在三線揮灑;我們的童年曾經在三線的向陽院裡遊蕩中長大。
現在搬進了城,住進了高樓,三線向陽院裡的那種瀰漫著「我家」的文化再也找不回來了!
---
謹以此文獻給曾經的541二分指的三線子弟和曾經為三線獻青春的父輩們!
#三線子弟#
541記憶:中條山的狼,你見過沒?二裡半的狼故事|山西·晉南·絳縣
「541記憶」獨特的地名「二裡半」,背後的三線歷史
「印記·541」三線廠大院,總以為可以住一輩子的地方·山西·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