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土灶、柴火,燜熟的洋芋+棒豆+大米飯,這是一些地方的民間傳統美食,城市很少有人會做這種飯吃,可能很多人見都沒見過。這不,貴陽市開陽縣禾豐鄉十裡畫廊一帶的一些農家樂,今夏推出了這道特色農家飯,嘴饞的吃貨可以去嘗嘗。
近日,都市新聞記者在這家農家樂看到,新推出的這道特色「三摻飯」,雖然食材很常見,但是做法很講究。就是將洋芋坨坨和棒豆節節和著大米一起燜熟,一鍋土灶柴火「三摻飯」即出鍋。說起容易,吃起也香。但是,燜飯這一環節可大有學問,一不留神可能就前功盡棄,不僅美食吃不成,還有可能成了一鍋糊鍋粑。據介紹,燜「三摻飯」有訣竅,先將適量配比的洋芋坨坨摻和棒豆節節再摻和著大米,放在鐵鍋裡拌和好後加適量水,蓋上鍋蓋生火燜煮,有的還加上少量豬油。
開始燜煮時灶內的柴火可以大些,待鍋內水分蒸發至一半時,把柴抽出部分減小火苗。最後全部抽出柴禾,只留殘餘炭火在灶膛內。
此時最關鍵的技術要領到了,也就是如何掌握好火候。必須人不離灶不停地挪動鐵鍋,讓鍋底不停地換動位置置於炭火上方文火燜,不時還要揭開鍋蓋翻動鍋內的食材。直至炭火逐漸熄滅,鍋內的洋芋坨坨、棒豆泛出微黃色,表皮稍焦,一鍋黃亮亮、香噴噴的特色「三摻飯」即大功告成。還有一種加工方法是,先將洋芋坨坨和棒豆節節一起炒至半熟,然後再倒進米飯拌和後文火燜煮,直至洋芋坨坨和棒豆節節成熟,香味滲入米飯後出鍋。不過這種加工方法沒有上述第一種方法做出的「三摻飯」原味濃。工作人員介紹,鄉舍的農家特色「三摻飯」,是為都市旅人量身定製的最質樸、最經濟、最享受的鄉村生活,可以使土灶柴火飯這種兒時的記憶重新回到人們餐桌,讓小時候的味道從懷念立即變成眼前的現實美味。據了解,當地有鄉舍民宿31棟,推出土灶柴火飯「三摻飯」的有4家。當地鄉舍為城市人推出的鄉愁之旅,活動內容有鄉舍+親子活動+土灶柴火「三摻飯」+早餐+菜地尋寶趣味活動等,吸引了不少城市家庭前來休閒娛樂度周末。
都市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章虹
審校 廖波
籤發 沈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