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首屆粵港澳三地觀鳥大賽暨自然觀察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正式啟動,吸引了國內著名鳥類學、生態保育、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民間自然觀察人士、志願者約300人參與活動,共同促進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專業選手24小時持續觀鳥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指導,廣東省環境教育促進會與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聯合主辦。據介紹,本次觀鳥比賽突破了傳統的觀鳥比賽形式,一是時間跨度長,專業選手需要在24小時內不間斷開展鳥類觀察;二是範圍更廣,在廣州市範圍內除了必到觀鳥點和選到觀鳥點,同時還設置了自由觀鳥地點,充分挖掘廣州豐富的鳥類資源。來自廣州、珠海、茂名、韶關等地區的八支專業隊將於24小時內在廣州市行政區域範圍開展鳥類觀察並記錄野生鳥類的種類數量。而公眾組的150名觀鳥愛好者則分為38支隊伍,在5小時之內徒步海珠溼地一期、二期和海珠湖進行觀鳥比拼。
推動粵港澳三地觀鳥全覆蓋
每年冬天,千千萬萬的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東北等地飛來到中國南方過冬。鳥類是生態自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地區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指示生物,良好的溼地環境是鳥兒理想的家園。
本次賽事主會場海珠溼地是粵港澳大灣區展示溼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是我國5條候鳥遷徙通道中東部和中部2條遷徙路線的途徑會合地,同時還是東北亞2條遷徙通道的途徑停歇地。海珠溼地通過恢復灘涂、構建人工浮島、種植淡水紅樹林等恢復自然生態的方式,為鳥類營造「星級之家」,同時結合傳統嶺南農耕文化,大量運用水稻、野大豆等農作物作為溼地植物,不僅營造了都市鄉野氣息,也為眾多鳥類提供了食物來源,尤其是溼地內豐富的魚蝦和昆蟲等生物資源,成功吸引了大批野生鳥類在此定居或停歇。近年來海珠溼地的鳥類數量呈平穩上升的趨勢,目前有鳥類177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7種,廣東省級保護鳥類21種。
粵港澳三地觀鳥大賽以廣州為首屆活動的啟動站,未來每年或每兩年由粵港澳各地輪流舉辦,旨在通過比賽加強粵港澳三地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機構之間的聯繫,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為探討三地及周邊地區建立以觀鳥愛好者、民間團體、科研機構等組織形成的野生鳥類聯動監測機制提供有力幫助,喚起公眾對粵港澳三地野生鳥類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比賽現場還設有《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觀察與觀鳥樂趣》《珠江三角洲公眾候鳥監測網絡建設》等主題研討會。
「目前中國約有超過14萬觀鳥愛好者,約佔中國總人口數量的萬分之一,根據以往廣州參加觀鳥比賽的人員數量統計,再結合廣州人口基數推算,廣州的觀鳥人應該遠超全國的平均數」,有著12年經驗的資深觀鳥推廣人郭世軍介紹。目前廣州市的鳥類記錄數約有250種,經過10多年的發展推動,廣州各類觀鳥賽事非常豐富,為建立了觀鳥愛好者交流的平臺,而舉行賽事統計的鳥種記錄除了作為比賽評獎依據外,經過專家的整理還將作為廣州冬季鳥類多樣性情況的優質數據積累。專家認為,如果能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擴大各類觀鳥賽事規模,覆蓋粵港澳地區更多的觀鳥點,將有助於提高自然觀察行業的水平,為大灣區的生態恢復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更準確的數據。
廣州觀鳥點
專業組活動地點:廣州市全市範圍內2個必到點,其他地點由參賽隊員自行選擇。
必到鳥點2個:海珠溼地(包括海珠溼地1、2期及海珠湖)、中山大學南校區;
選到鳥點1個:南沙溼地、白雲山、龍洞(森林公園、鳳凰水庫一帶均可)、從化溪源地區(流溪河水庫至溪頭村一帶均可)、流花湖公園、曉港公園、火爐山、華南植物園。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曾衛康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邱偉榮、曾衛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