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粵港澳三地觀鳥大賽暨自然觀察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海珠溼地拉開帷幕
12月21日,由廣東省環境教育促進會、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聯合主辦,廣州相約自然環境教育研究院、廣州貓頭鷹教育發展諮詢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首屆粵港澳三地觀鳥大賽暨自然觀察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正式啟動。活動主題為「美麗灣區·俊鳥飛翔」,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和省林業局作為指導單位,並得到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僑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博冠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與自然同行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贊助支持。本次活動吸引了國內著名鳥類學、生態保育、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愛鳥人士、自然觀察人士、志願者等約300人參與活動,共同促進粵港澳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合作與發展。周觀明先生對參加活動的相關單位和各界人士表示歡迎和感謝,希望大家學會觀鳥、愛鳥,在活動中學習自然環境知識,體會自然教育的樂趣。
蔡瑩局長表示,海珠溼地擁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鳥類數量如今已達177種,成為大城市中最適宜開展觀鳥活動的場地,也成為粵港澳地區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今後希望吸引更多社會人士關注自然,關愛生態,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中來。楊中藝教授對有關政府部門、海珠國家溼地公園及各贊助企業給予的支持表示了感謝,他強調,廣東省環境教育促進會致力於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護以及相關教育活動,已經成為美麗廣東建設的重要力量,舉辦這次觀鳥活動有利於提高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意識,希望各位參賽者能在本次活動中收穫滿滿,也希望大賽能成為觀鳥界的品牌。
潘鏡池部長稱讚本次大賽是一項絕佳的賽事和環境保護教育活動,能喚起公眾對野生鳥類及自然生態的關注,培養下一代的環境保護意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蒞臨開幕式的廣東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副調研員梁曉東也表示,本次活動辦得很好,很有特色,希望今後繼續發揮民間的力量,共同致力於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楊中藝會長和蔡瑩局長還為贊助和支持本次活動的企業及個人頒發了捐贈證書。最後,楊中藝會長宣布比賽開始。 據介紹,本次觀鳥比賽突破了傳統的觀鳥比賽形式,一是時間跨度長,專業選手需要在24小時內不間斷開展鳥類觀察;二是範圍更廣,在廣州市範圍內除了必到觀鳥點和選到觀鳥點,同時還設置了自由觀鳥地點,充分挖掘廣州豐富的鳥類資源。 來自廣州、珠海、茂名、韶關等地區的八支專業隊將於24小時內在廣州市行政區域範圍開展鳥類觀察並記錄野生鳥類的種類數量。而公眾組的近200名觀鳥愛好者則分為38支隊伍,在5小時之內徒步海珠溼地一期、二期和海珠湖進行觀鳥比拼。承辦單位負責人郭世軍強調,這次活動有很多創新之處,例如分公開組和專業組比賽,在廣東屬首次;專業組24小時觀鳥也是首創。 下午,公眾論壇在海珠國家溼地公園的自然教育中心舉行。首先由廣州市第113中學的3位初一同學分享自己的觀鳥心得,隨後楊中藝會長為大家作「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講座,介紹了地球與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加速度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內容,呼籲大家尊重自然,自覺保護生物多樣性。論壇後隨即舉行了大賽公眾組的頒獎儀式,據頒獎儀式主持人陸穗軍老師介紹,這次活動取得的成績喜人,各參賽小組競爭激烈,有的小組確認觀察到的鳥種數量相同,只是提交時間相差1分鐘。橋頭中心飛翼隊奪得了公眾組最高獎,觀察到的鳥種數量為42種,裁判組確認蟻鴷為至尊鳥種,由勞枝伯勞隊在海珠溼地二期工地附近發現。
粵港澳三地觀鳥大賽以廣州為首屆活動的啟動站,未來每年或每兩年將在粵港澳三地輪流舉辦,旨在通過比賽加強粵港澳三地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和自然教育機構之間的聯繫,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為探討粵港澳三地及周邊地區建立以觀鳥愛好者、民間團體、科研機構等組織合作構建的野生鳥類聯動監測機制提供有力幫助,為大灣區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同時喚起公眾對粵港澳三地野生鳥類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提高區域環境教育、自然教育以及自然觀察行業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