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今日談:挖井先問吃水人

2021-01-09 人民網

  在新一輪「放管服」改革中,山東有關部門提出「挖井不忘吃水人」的理念,要求緊密圍繞群眾和企業發展需要,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質量。

  「放管服」改革讓群眾嘗到了甜頭,可是在一些地方和領域,群眾和企業獲得感還不明顯,一些難點、痛點和堵點並未清除。這就要求把群眾「吃水」的呼聲作為政府「挖井」的第一信號。水甜不甜,好喝不好喝,根據群眾的感受和評判,才能把井挖得更好。

  「問政於民方知得失,問需於民方知冷暖,問計於民方知虛實。」時刻「不忘吃水人」,多開展調查研究,真正沉下去,聽聽服務對象的需求和心聲,才能有效改進政府工作,補上短板和不足。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05日 01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今日談:批評不能溫吞吞
    人民日報今日談:批評不能溫吞吞
  • 人民日報今日談:「名人八卦」當休矣
    原標題:「名人八卦」當休矣(今日談)   近日,一位公眾人物產子消息,成了一些媒體和網站競相報導的「要聞」,諸如「生子獲贈數億」、「高薪聘請月嫂」的內容連篇累牘。許多讀者和網友紛紛批評這種低俗炒作「太無聊」。   除了拿名人產子作噱頭,對「名人八卦」的炒作之風並不少見。
  • 人民日報今日談:擦清歷史的鏡子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4日 04 版) (責編:王政淇、王倩)
  • 古代先民挖井,吃水前為何先給井裡放一隻烏龜,智慧讓人佩服
    大家都清楚水井的產生那可是有數千年了,從最開始的在小河邊採水,再到圍出一片地區儲水,隨後精明的人類會挖井採水,這過程中也是經歷許許多多人的不斷探索,到了現在挖井技術非常成熟,水井也是遍地可見。可是,不清楚大伙兒有木有看熱鬧過挖井當場,當大家挖好啦一口井的以後,都是會放井中一隻烏龜,有些人便說都來到現在了,不搞迷信活動那一套了,還不要說,這還真並不是封建迷信,它是一種承傳和禮儀知識,從古就擁有,在其中包括了古人幾千年的精明,許多 掌握的都說,簡直十分欽佩古人的精明。
  • 讓我們一同來效法以撒挖井,一直挖到屬靈的寬闊地步,蒙神的賜福
    挖井是為得活水,挖井的時候,必須剷除汙物,井挖得越深,水就越清淨。同樣,當我們尋求真理--就是那活水的泉源時,常常也有仇敵來作破壞的工作,因仇敵不甘心,就用種種的辦法攔阻我們,破壞我們得著活水的滋潤。所以,我們要像以撒一樣用信心來戰勝仇敵的工作,「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5:4下)。
  • 人民日報談養狗:無原則的愛,多走一步就是對別人的害
    人民日報談養狗:無原則的愛,多走一步就是對別人的害 孟海鷹/人民日報 2016-11-28 18:02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民日報談中山大學新規:大學豈能搞「閒人免進」
    人民日報談中山大學新規:大學豈能搞「閒人免進」 2017-04-19 09:34:03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老漢院中挖井,挖出一個黑陶罐,專家:罐中大有玄機
    老漢院中挖井,挖出一個黑陶罐,專家:罐中大有玄機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個小故事,關於山西一個十分幸運的老農民,他本以為自己的一生就這樣窮困潦倒的過下去,沒想到挖井的時候,一個黑陶罐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老漢一家人的命運。
  • 中國古人挖井時,為何要放只烏龜?並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在過去想要喝水只能靠打井,過去雖然沒有現代的高科技,但是卻有一套獨有的打井技術:選址:在挖井之前先選擇一片長有艾蒿的地方,而且必須是長勢茂密的艾蒿叢。據老人說艾蒿叢下面打出來的井水不僅水源旺盛還好喝。因為不知道井下的的水層有多深,只能通過觀察艾蒿的長勢來做大概定論。
  • 人民日報:唱響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最強音
    疫情發生以來,人民日報全社上下快速反應,前方後方協同,網上網下聯動,發布權威信息,挖掘一線故事,開展融合報導,充分發揮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截至2月29日,人民日報共推出疫情防控相關版面313塊,報導1704篇,人民日報社全媒體矩陣製作報導及視頻12萬餘篇(條),總閱讀量(播放量)超300億次。
  • 蔡英文接受媒體專訪 先把「蔡想想」關起來(圖)
    據報導,蔡英文接受專訪時,一旁的蔡辦代理秘書長劉建忻,偶爾遞小抄,提醒一些事情,談政策談得眉飛色舞的蔡英文,似乎沒有空閒理會,直到劉建忻忍不住再次提醒,蔡英文才終於看了幾眼。不過,隨即開玩笑說,「他(劉)一直在吵我。」到了訪談結束,蔡英文還回問媒體「說很多了吧?」她還特別提到,為了準備這次受訪,一大早就先把貓關起來,請這些毛小孩先「不要吵她」。
  • 人民日報談徵稅: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
    房地產稅能給百姓帶來什麼(民生觀)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10日 13 版)  在調節財富分配、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等方面,房地產稅大有可為  房地產稅進入全國人大立法規劃的消息,近來頗受社會關注。
  • 馬保國鬧劇該立刻收場了,為博眼球不擇手段,被人民日報批評!
    勸年輕人「耗子尾汁」的馬保國自己先「涼了」。11月28日,人民日報發文指出馬保國的一些言行實際是譁眾取寵、招搖撞騙。消息一出,各大社交平臺都緊急動作,與馬保國劃清界限。目前在視頻網站B站搜索「馬保國」,前16條內容已經變為《人民日報》批評馬保國和衍生審醜文化的視頻;微博方面則表示,將對藉機惡意營銷炒作的內容嚴格控制,已解散馬保國相關的粉絲群……的確,關於這場「武德」、「耗子尾汁(好自為之)」的畸形狂歡,真該收手叫停了。
  • 人民日報談徵稅:要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
    29038224,.人民日報談徵稅
  • 「困難時期」人民日報社樓頂上的小毛驢
    時間,1961年6月麥收時節;地點,北京王府井大街117號人民日報社辦公大樓5層樓頂;照片內容:人民日報工作人員牽著毛驢打場壓麥子。 這裡是中國北部城市中最繁華的商業街所在,在照片中甚至可以看到在王府井大街上行駛的無軌電車車頂,而這張照片述說的卻是一段苦澀的往事。「金臺唱晚」微信公眾號今日向您講述這張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 為什麼中國古人在挖井時,會在井裡放烏龜,卻不是放魚?
    最開始的時候,原始部落都是依河而建,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依水而居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就發掘了一個新的技能,那就是挖井。勘測地形找到有地下水源的地方,挖口井,這樣人們就再也不用到很遠的地方去打水了。這其實也是人變懶得一種表現。但這種表現卻在推動這人類的發展。
  • 古人挖井時,為何會往井裡扔只烏龜?不扔沒人敢去打水
    中國人的挖井技術起源於7000年前,考古學家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遺址上發現了一口距今7000年的古井,這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的井。在古代,挖井人是一項十分常見的職業。不過,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禁忌,就是井挖好出水後,挖井人會往井裡扔上一隻活烏龜。按現代思維理解,扔烏龜進去不是汙染了水體嗎?
  • 新聞聯播一天連發3篇人民日報評論
    新聞聯播一天連發3篇人民日報評論   9月25日晚的央視新聞聯播聚焦三篇《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其中,《雄關漫道真如鐵》為《人民日報》26日將刊發的「宣言」署名文章;《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為25日已出版的《人民日報》見報文章。
  • 餓死也不種地渴死也不挖井,總算找到原因了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問,非洲是否土地肥沃?它們能自己種樹養活自己呀。但人們所不知道的是,非洲人正是由於不願種植勞作,停滯了,一直過著原始的生活。並非所有的種子都是這樣,但是和它們沒有什麼不同,因為它們也只是把種子撒在土裡,然後就什麼也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