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輸水方案,從今年1月開始,數以億方計的水量從博斯騰湖輸入孔雀河,這將使孔雀河下遊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曾經,孔雀河因河道斷流,乾涸的河道超過600 公裡,以胡楊林為主的荒漠河岸林生態系統因此而嚴重衰敗。通過多年治理,如今,孔雀河地下水水位由之前10米到15米,抬升到4米到10米。曾經因缺水而死亡的植被,正慢慢開始復甦,重新煥發生機…… 這是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荒漠與綠洲生態實驗室)科研人員開展水資源利用,改善新疆荒漠和綠洲生態系統的一個縮影。 2011年4月,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為依託,荒漠與綠洲生態實驗室獲批開建,是新疆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建設之日起,該實驗室確定了圍繞國家西部大開發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需要,以水資源為主線,荒漠與綠洲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重點開展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其保育,綠洲生態過程與可持續性的研究。
工作人員測塔河水裡氫氧的穩定同位素。 據實驗室主任陳亞寧介紹,新疆南部地區屬於溫帶荒漠區,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庫魯克沙漠兩大沙漠遙相呼應,降水稀少,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境內的塔裡木河和孔雀河是阻隔兩大沙漠合攏的天然生態屏障,但這兩條河流因水資源利用不合理,以及流域周邊環境遭破壞,致使下遊區域常年斷流,生態環境惡劣,嚴重遏制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驗室建設初期,就針對南疆這一問題,採取區域監測、田間試驗與系統模擬的方法,把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納入水利程規劃和生態建設中。 山區水庫—平原水庫聯合調節、綠洲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開發、膜下滴灌立體種植模式,以及下遊生態恢復與洪水(融雪水)沙漠造林生物固碳,荒漠與綠洲生態實驗室緊緊圍繞「水」字做文章,從技術和方法上豐富了區域適應減緩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為乾旱區農業應對氣候變化開闢了新的技術領域,為乾旱區內陸河流域適應氣候變化,提高水資源調控能力提供了支撐。 隨著工作的推進,塔裡木河斷流了40年的乾涸河道,如今400公裡河道恢復水流;曾經枯死的胡楊林,如今鬱鬱蔥蔥;曾經地表自然植被僅有十幾種,如今有 40 多種植被;依塔河下遊新建的第二師30團場,讓曾經被沙漠逼走10年的團場職工回到了家;而羅布人村寨也因為塔河下遊的治理和生態恢復,曾經消失的天鵝、鵝喉羚等野生動物,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吸引大批遊客流連忘返,羅布人村寨如今已成為4A級景區……塔裡木河和孔雀河生態系統「鎖」住了沙漠的蔓延,給綠洲帶來了盎然生機。 該實驗室圍繞乾旱區山地—綠洲—荒漠三大生態系統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的一系列研究與探索,其成果已在天山南北得到廣泛利用,為我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技術支撐。成熟的研究成果已向中亞地區和地中海地區推廣。 陳亞寧告訴記者,未來,實驗室將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和資源,強化中亞荒漠區研究的同時,積極聯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擴大研究領域,提升中國荒漠治理在國際上的科技影響力。
來源:文/新疆科技報 記者郎花 阿買臺·阿里坤 圖/記者 郎花
來源:新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