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建築學家。1938年4月2日生於廣東東莞。1965年華南工學院建築學研究生畢業,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首席總建築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育建築專家委員會主任、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何鏡堂院士長期從事建築設計、教學和研究工作,創立「兩觀三性」建築論,堅持中國特色創作道路和產、學、研三結合發展模式,主持設計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作品,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優秀設計一、二等獎200多項,在「建築學報」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已培養博士70多名。
他尤擅長文化、博覽建築和校園規劃設計,主持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天津博物館、映秀震中紀念地、錢學森紀念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和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等一批精品工程。1994年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自2000年以來先後獲得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十佳具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國際設計藝術終身成就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和「廣東省科技突出貢獻獎」。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稱號獲得者。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錦濤總書記視察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並接見建設者
1956年 ~ 1961年 華南工學院 建築學專業 學士學位
1961年 ~ 1965年 華南工學院 建築學專業 碩士學位
1983年 ~ 1992年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1991年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榮獲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 金質獎
1992年 ~ 1997年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院長
1998年 《巨匠集-第一卷(何鏡堂部分)》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年 《中國百名一級註冊建築師作品選(4)》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8年 大都會廣場及中國市長大廈 榮獲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 銅質獎
2000年 《當代中國建築師——何鏡堂》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2年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術叢書》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4年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 榮獲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 優秀獎
2004年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東教學組團 榮獲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 銀質獎
2006年 《當代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6年 廣州大學城廣東藥學院教學樓及管理樓 榮獲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 銅質獎
2006年 廣州大學城廣東藥學院教學區 榮獲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 優秀獎
2008年 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 榮獲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 佳作獎
2008年 廣州市越秀區解放中路舊城改造項目一期工程 榮獲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 銀質獎
2009年 《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0年 《何鏡堂建築創作》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0年 2008年奧運摔跤比賽館(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 榮獲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 銀質獎
2010年 榮獲 中國國際設計藝術博覽會國際設計藝術終身成就獎
2010年 煙臺市文化中心 榮獲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 優秀獎
2013年 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 榮獲 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 三等獎
2016年 地域文化與綠色技術交融的建築創新理論與實踐 榮獲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16年 建築學研究生「三位一體」聯動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育實踐 榮獲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 一等獎
2019年 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金獎) 榮獲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 一等獎
2019年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三期工程(金獎) 榮獲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 一等獎
2019年 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綜合獎) 榮獲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
1965年於華南工學院民用建築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四年),師從嶺南建築大師夏昌世教授,1983年5月至今於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任院長、總建築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4年國家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獲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9年獲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國慶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
2010年獲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此外,還獲得全國模範教師、 科教興國貢獻獎、廣東省勞動模範、南粵傑出勞模、中國國際設計藝術博覽會國際設計藝術終身成就獎、廣東十大創新人物、中華文化人物獎、中國全面小康貢獻人物獎、上海世博先進個人、中國建築應用創新大獎卓越貢獻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和榮譽稱號。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稱號獲得者。建築作品先後獲得三項國家金獎、四項國家銀獎、四項國家銅獎、省部級以上獎項近200項,中國建築學會建國60周年建築創作大獎有13項作品獲獎。
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和教學、科研工作,形成「兩觀三性」建築理論體系框架:以「整體觀」為指導,重點研究建築與周邊城市環境、自然環境的關係;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重點研究綠色建築設計及技術應用;以「地域性」為指導重點研究建築與特定地域環境的關係;以「文化性」為指導重點研究建築的文脈傳承問題;以「時代性」為指導重點研究現代建築材料與建築技術對建築設計的影響。同時,探索出產、學、研三結合的發展模式,在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的互動中指導建築實踐,檢驗和深化該理論體系。
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斯科特•科恩評價:何院士「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建築師中的一個,既完成了多樣性建築實踐又通過理論分析來闡述實踐, 這種方式才能真正地在與西方交流過程中產生共鳴」,他的「作品微妙而複雜,空間移動在限制與大膽之間穿梭,並沒有刻板單一的設計模式」。
義大利著名建築評論家卡薩帝(Cesare Maria Casat)認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是中國建築設計的一個分水嶺、開創了中國建築設計的一個新時代」,「中國館的設計恰恰是當代中國建築設計的一個很好轉折點,是當代中國建築的新語言」,「代表中國建築的未來」。
建設地點:中國上海
業主單位:上海世博事務協調局
用地面積:65200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160000平方米
設計時間/竣工時間:2007/2010
設計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北京清華安地建築設計顧問公司
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創人員:何鏡堂、張利、倪陽、袁建平、何小欣、張振輝等
設計亮點:中國館的創作構思體現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創作理念。國家館居中升起、層層出挑、莊嚴華美,形成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主體造型——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匯聚人流,以基座平臺的舒展形象襯託國家館,展現出屬於城市、面向世界的中國大舞臺形象。
建設地點:中國南京
業主單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用地面積:74000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
設計時間/竣工時間:2005/2007
設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主創人員:何鏡堂、倪陽、劉宇波、何小欣、林毅、姜帆等
設計亮點:突出遺址主題,尊重原有建築,塑造整體氛圍,以戰爭、殺戮、和平三個概念組成總體構思,由東向西順序展開,相對應塑造了「斷刀」、「死亡之庭」、「鑄劍為犁」三個空間意境,形成完整空間序列。
地點(Location):上海交通大學徐家匯校區(Xujiahui Campu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設計時間(Design Date):2009-2010
建築面積(Floor area):9300 m2
佔地面積(Site Area):7960 m2
錢學森圖書館資料圖1
通過對錢老一生事跡的研究與概,確定"大地情懷、石破天驚"的設計概念。
建築主體"方石"是錢老"兩彈合一"工作場地的戈壁灘的風蝕巖意象的抽象表達,簡潔有力的建築體量呈現向外伸展的態勢,寓意錢老的愛國情懷與崇高品格。
錢學森圖書館資料圖2
「方石」以陳列的東二甲飛彈實物為原點迸裂開來,寓意錢老領導下的"兩彈一星"偉大事業是"石破天驚"般的重要歷史事件。"方石"沿校園道路延長線開始迸裂,在面向城市的一面展開最大裂縫,"V"字型裂縫的玻璃面透出東二甲飛彈實物;"方石"立面的肌理抽象而巧妙地呈現錢老的肖像,含笑注視著東二甲飛彈。擬像與實物、平面與縱深的並置形成時空對話的場景,突出了建築的主題。
錢學森圖書館資料圖3
錢學森圖書館資料圖4
建築外牆以紅灰色為主調,延續了百年徐匯校區的建築歷史文脈。
地點(Location):天津市(Tianjin)
設計時間(Design Date):2009
建築面積(Floor area):40,000 m2
佔地面積(Site Area):55,000 m2
天津博物館資料圖1
在天津博物館的設計中我們以"時光隧道"為空間主題,再現天津的悠久歷史和重要地位。
天津博物館資料圖2
天津博物館資料圖3
天津博物館資料圖4
"時光隧道"是貫穿博物館,聯繫各個展廳的寬敞、宏大的公共大廳:博物館南向主入口以6層逐漸放大的疊澀象徵天津設衛建城600年悠久歷史;公共大廳縱向逐級上升,層層疊疊,仿若時光隧道,依次連接古代、近代、現代展廳,帶領公眾遊歷天津的文明和歷史發展;大廳在北端橫向展開成110米寬宏大的全景大廳,充分展現天津文化中心和城市景色,預示著天津的美好未來。
地點(Location):廣東省珠海市橫琴島(Hengqinisland,Zhuhai,Guangdong Province)
設計時間(Design Date):2010
建築面積(Floor area):1,090,000 m2
佔地面積(Site Area):1,000,000 m2
澳門大學橫琴島新校區資料圖1
澳門大學橫琴島新校區資料圖2
澳門大學橫琴島新校區資料圖3
澳門大學橫琴島新校區資料圖4
澳門大學橫琴島新校區資料圖5
總體規劃設計立足於山海環境資源和生態自然條件,採用強調簇群式生長的建築布局模式,並融合南歐和華南地區的建築風格,創造具有"嶺南水鄉"地域特色的生態校園。以書院式的發展格局作為組團的核心模式,既是對現代校園可持續發展規劃理念的呼應,也是對澳門大學人文精神傳統的尊重。群體設計融合了嶺南建築與南歐建築的特色,提煉了"廊、騎樓、古典風格、園林環境、灰空間"等幾大空間組織元素,用現代的設計手法予以靈活搭配使用,創造出與規劃理念共生的建築群體環境。
地點(Location):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Nanhai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設計時間(Design Date):2011-2012
建築面積(Floor area):186800 m2
佔地面積(Site Area):176259 m2(其中南海會館:84251平方米;有為館、飛鴻館綜合體:92008平方米)(in which: 84,251 m2 for Nanhai Guild Hall, 92,008 m2 for the complex of Youwei Hall and Feihong Hall)
南海會館資料圖1
南海會館資料圖2
南海地處嶺南地區之腹地,素有"珠江文明燈塔,嶺南文化明珠"之美譽。南海會館項目位於西樵山北麓,聽音湖之濱,她將成為嶺南地域文明溯源的"新祠堂"。
南海會館由南海會堂、飛鴻館和有為館共同構建。三大建築形成品字形格局,突出會堂的主體建築形象,與山水景觀、場地環境相和諧。
南海會館資料圖3
南海會館資料圖4
南海會館資料圖5
南海會堂設計整合融匯南海西樵的重要文化心理圖騰,把西樵文塔、祖廟牌樓、祠堂戲臺等嶺南建築印象,珠江文明燈塔、樂安花燈等南海文化意念,以及觀音蓮花寶座等宗教造型意象融為一體。有為館與飛鴻館分別以獅躍、龍騰造型拱衛於聽音廣場兩側,其內部空間融入南海傳統村落意象,街巷縱橫、庭院錯落,通過公共步行系統帶動豐富的空間場所。
地點(Location):中國青海省玉樹州(Yu Shu Zhou, Qing Hai Province, P. R. China)
設計時間(Design Date):2010-2012
竣工時間(Completion Date):2013
建築面積(Floor area):16077 m2
佔地面積(Site Area):11800 m2
玉樹博物館資料圖1
玉樹博物館資料圖2
玉樹博物館資料圖3
地域——從經幢、壇城等藏族元素中提煉出現代體形與表皮肌理,與地域環境和諧相融。
文脈——體量融入城市肌理,圓臺形體作為城市軸線收尾,入口庭院實現城市廣場空間延伸。
場所——入口灰空間及庭院突顯出博物館的場所感,高聳大堂表達出藏文化強烈的神秘感。
地點(Location):中國四川映秀(Yingxiu, Sichuan Province,China)
設計時間(Design Date):2009-2011
建築面積(Floor area):15300 m2
佔地面積(Site Area):5148 m2
映秀•震中紀念地資料圖1
映秀•震中紀念地資料圖2
映秀•震中紀念地資料圖3
映秀•震中紀念地資料圖4
映秀•震中紀念地資料圖5
我們以植根於大地的地景式建築為概念,來表達這大地的紀念主題,呈現一個自然、平和、靜謐的紀念場所。以流水、地殤、崛起、希望為主題的四個庭院作為三大主題展廳之間的重要空間節點,分別以水、石、樹、光為構成要素營造場所精神。在完整空間序列中,庭院在建築中打開了與自然對話的窗口,為人們在參觀過程中有節奏地與山體、天空、自然形成多次不同方式對話,在對話中緬懷逝者、平復心靈、思考未來。
項目名稱:大廠民族宮
建設地點:河北 廊坊
用地面積:428 949㎡
建築面積:34 972㎡
設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建築師:何鏡堂、郭衛宏、盤育丹、鄭常波、李愷欣、陳縱、王人玉、黃冠南等
大廠民族宮 © 何鏡堂工作室
立面紋理細節的處理,同樣採用了與當地文化呼應的元素(拱券廊細部 攝影姚力)
弧形拱券(攝影姚力)
建築內重要的穹頂空間,打造出聖潔的宗教氛圍
穹頂夜景(攝影姚力)
項目位於河北省廊坊的大廠回族自治縣內,當地政府希望通過民族文化宮的建設,打造大廠面向全國的一張特色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的軟實力。民族宮因此被賦予了多重功能,既是城市文娛中心,更是講述當地宗教、歷史的重要文化場所。項目所在地特殊的民族構成、歷史文脈、宗教信仰,複雜的功能需求與文化地標的定位,無疑都給設計者帶來很多挑戰。
建築主體大面積使用了伊斯蘭崇尚的白色,純淨的色調更突顯建築外廊特殊的形態 (南立面 攝影姚力)
何鏡堂院士在項目的設計中,依然貫徹著他"兩觀三性"設計原則, 以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為出發點,在項目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建築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再次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座優秀的設計作品。
項目地點:黑龍江哈爾濱市
建成時間:2015 年
建築面積:9997 平方米
設計者:何鏡堂 倪陽 何熾立 何小欣 劉濤 羅夢豪 駱婉君 盧志偉 蘇皓 晏忠 伍朝暉 王明潔 朱元正 陳夢君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始建於1933 年,他們犯下了細菌戰、人體實驗等戰爭罪行。設計任務包含遺址場地設計和罪證陳列館設計兩大部分。
在場地內以保護原有遺蹟為原則,設計專用導遊線路,同時恢復731 部隊時期原有路網及周邊的圍牆作為場地設計的記憶框架,有選擇性的還原已有的歷史場景。
為了降低罪證陳列館的高度及減少體量感,我們把建築體塊斜插入基地之中。下沉的入口場地過濾了城市街道的影響,讓廣場成為一個可供集會的紀念性場地。建築以消隱、低調而有力的方式介入到場地之中,最終與場所及周邊城市形成一個新的整體氛圍,試圖用一種平靜的態度表達對這段反人類歷史的反思。
2017年9月初,設計團隊應邀赴青島奧帆基地考察項目場地,
何鏡堂院士團隊提出設計要立足青島「山、海、城、灣」一體的環境特徵,
為峰會提供體現「中國氣派、國際水準、濱海特色」的理想會場,
充分結合「峰會功能」和「永續利用」,
為青島留下一座「歷史地標、城市名片、市民客廳」。
以此為指導,設計團隊激情奮戰,
迅速提出了以「騰飛逐夢、揚帆領航」為主題的主場館建築方案,收穫各方高度好評,建設工作順利開啟。
本項目設計與建設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設計團隊全程駐場設計,
與各級領導與參建各方緊密配合、無縫連接,
以歷史使命、專業素養、職業精神為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強大有力的設計保障。
「梁思成建築獎」是由中國建築學會主辦、國際建築師協會大力支持、面向世界引領國際建築方向的獎項,是授予建築師和建築學者的最高榮譽。
梁思成建築獎以激勵建築師和建築學者的創新精神,繁榮建築創作,提高建築設計、理論研究和建築教育水平為宗旨。梁思成建築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中國建築學會於2000年創立並設立梁思成建築獎專項獎勵基金,以表彰、獎勵在建築界做出重大成績和卓越貢獻的傑出建築師、建築理論家和建築教育家。從2014年起,梁思成建築獎由中國建築學會獨立主辦。
梁思成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師、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是中國建築歷史研究與中國現代建築教育體系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是將西方現代建築學與城市規劃體系引入中國,並試圖在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技術背景下創立中國建築學體系的關鍵性人物,同時也是將中國建築與藝術成就系統地介紹到西方世界的中國學者。梁思成參與組建了中國建築學會,並擔任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他致力於推動中國與國際建築界的學術交流,梁思成作為中國政府派遣的代表,參與了聯合國大廈等重要國際合作設計項目。梁思成的著作與研究成果在20世紀中葉以後,成為西方認識中國建築與藝術的重要橋梁。
梁思成建築獎得到了中國建築界的高度認可,極大地提高了建築界的影響力和建築師的知名度。從2016年開始,梁思成建築獎在世界範圍內展開評選活動,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設梁思成建築獎獲獎者兩名。獲獎者將獲得中國建築學會頒發的獲獎證書和獎牌,並獎勵每人10萬元人民幣。
梁思成建築獎的候選人應致力於促進建築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對建築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其建築設計代表作品能得到國際建築界的普遍認可並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其建築學術成就,對建築學研究和建築教育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