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鬥者】何鏡堂:81歲建築大師和他的人生「三」字經

2021-01-11 金羊網

【最美奮鬥者】何鏡堂:81歲建築大師和他的人生「三」字經

金羊網  作者:  2019-09-28

45歲「起步」、61歲當院士、81歲仍在奮鬥!這,是81歲建築大師何鏡堂建築人生的真實寫照。

45歲「起步」、61歲當院士、81歲仍在奮鬥!

這,是81歲建築大師何鏡堂建築人生的真實寫照。

近日,「最美奮鬥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278名個人以及22個集體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其中,廣東有8人獲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何鏡堂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9月底一個涼爽的秋日,記者如約來到位於華南理工大學內的何鏡堂院士工作室。暖暖秋陽裡,滿頭銀髮的何鏡堂,端坐在通透明亮的玻璃屋中,正和學生認真地討論著工作。修身的淡藍色襯衣、黑色西褲,81歲的何院士,依舊精神奕奕。

「只要不出差,我都會在工作室,就坐在這個位置。」兩個小時後,送走了兩撥重要客人的何鏡堂,就著一杯熱茶,和我們聊起了他的建築奮鬥歷程和人生「三」字經。

■採寫:金羊網記者王娟 通訊員鮑恩

■攝影:金羊網記者夏世焱

想當工程師的「小畫家」

成長為華工第一位建築碩士

上世紀30年代,何鏡堂出生於東莞。受哥哥何成基影響,他從小就喜歡上了畫畫,時常背著乾糧和畫板,和哥哥郊外寫生。

中學時期的何鏡堂,非常喜歡數理化,夢想成為一位工程師,又捨不得放棄繪畫。老師說:「那你去當建築師吧,建築師是半個藝術家,半個科學家。」從此,何鏡堂便和建築結緣了。

1956年,何鏡堂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工學院)建築學系。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的他,在1961年成為華工建築學研究生,師從嶺南建築一代宗師夏世昌,攻讀民用建築專業。

何鏡堂學習非常勤奮。1964年,他到北京為自己的論文準備資料時,借到一本對自己論文很有借鑑價值的英文書,因借期只有3天,他便在北京一個小招待所裡,不分晝夜抄了3天時間,將一本16萬字的書變成了一份圖文並茂的手抄本。

27歲時,何鏡堂碩士畢業了,成為華工建築學第一批和唯一一個念完拿到畢業證書的人。何鏡堂被分配到武漢一家單位不久,又前往農村去務農。直到1973年,何鏡堂到北京與妻子團聚,在北京輕工業部設計院工作的他,主要設計廠房。

厚積薄發的建築學夫婦

45歲南下「回家」一舉成名

「我一直是滿腔熱情,希望在這個專業大幹一場,但我缺少機會。」何鏡堂說,那些年,「繼續待在北京,還是想辦法做自己最愛的建築創作?」成為他思考最多的問題。

何鏡堂坦言,從27歲畢業到45歲,民用建築夢其實一直縈繞在心頭。在北京的日子,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圖書館學習。工作之餘,他和同是華工建築系畢業生的妻子李綺霞常常參加一些建築繪畫、農村住宅設計競賽等。「拿到些二、三等獎,對我們都是莫大的鼓勵。」何鏡堂說。

直到1983年,受成立不久的華工建築設計院之邀,45歲的何鏡堂帶著全家從北京回到母校。

「我要走一條將設計、研究創作跟教學相結合的『三結合』的道路。」何鏡堂說,雖然那時候的他「一無所有」(沒有作品、沒有論文),但他悟出了很多做人和做建築的道理。「建築不是簡單的1+1=2,除了功能,還有文化和藝術的一面,建築沒有100分,但說到底還是要用作品說話。」

回到華工的第三天,何鏡堂一家的行李還沒寄到學校,設計院老院長就來找他,「他說深圳科學館正進行招標競賽,問我能不能參加。」何鏡堂說,「我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就是,機會來了。我回來就是想大幹一場!」

20天,在熬了最後一個通宵後,夫婦倆將模型做出來了,立刻帶著資料坐了半天車去到深圳競標。「他們速度很快,上午評標,黃昏時就通知我中標了!」何鏡堂笑道:「哎喲,這樣我的人生打響了第一炮。」

為自己定下「三到位」

要將「丟掉的時光」搶回來

於是,白手起家的何鏡堂開始放手奮鬥了。「我45歲了,能不能用15年把丟掉的時間搶回來呢?」深知自己起步晚的何鏡堂,回到學校就給自己定下了「三到位」——每一個作品必須是精品;必須能成為優秀的設計,能得獎;每個作品都要有學術論文。「從那時候起,我今後每一個項目都按這個標準去要求自己。」

就這樣,何鏡堂用了很短的時間,將自己「丟失的時間」搶了回來。「1986年當研究生導師,1992年升教授,1994年被評為全國設計大師,1999年成為院士,速度很快了。」何鏡堂回憶道,當時,他是華工自己培養的第一個院士。

61歲再出發

主持設計200多項重大工程

「61歲當了院士之後,我將一切歸零,重新開始。」何鏡堂笑道,就算是院士,也還是要當「運動員」——去建築實踐的一線。

何鏡堂帶著團隊開始研究大學的建設,從2001年浙江大學,到2004年的廣州大學城,再到澳門大學……何鏡堂帶著團隊開始參與全國多所大學建設的競標並中標。如今,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的他,30年來完成了國內200多個大學的校園規劃和設計作品。

2004年開始,何鏡堂帶領團隊開始主攻文化建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獲得了建築設計界國家最高獎項。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更是讓何鏡堂和團隊聲名大噪。「我一直都在研究,要走一個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之路。」何鏡堂說。

20年過去了,提出「兩觀(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建築理論的他,主持設計了200多項重大標誌性工程,引領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

捐出200萬元獎金

成立教育基金獎勵優秀青年

除了作品,何鏡堂最得意的成果,就是身邊的這一批批得力的團隊(人才)。多年來堅持的「三結合」道路(設計、研究創作跟教學相結合),讓這支享譽國內外的創新型建築設計團隊,保持著創作的激情與活力。

從1987年就開始帶研究生的何鏡堂告訴記者,經過多年來不斷的培養,他的團隊目前有4個設計大師、1個院士、9個博士生導師、50多個碩士研究生導師。其中,有20多人獲得全國青年建築師獎……

作為團隊的掌舵人,何鏡堂強調要有好的創作理論、正確的思維方法、敢於競爭和創新的精神以及團隊的和諧。此外,他還特別強調「不怕輸,輸多了會贏的!」

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才,2011年,在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後,何院士將所獲獎金200萬元全部捐出,並成立何鏡堂教育基金,牽頭各方累計捐贈1100多萬元,獎勵優秀青年學生以及教師,激勵年輕人的學術探索和創新研究。

採訪的最後,何鏡堂告訴記者,已是81歲高齡的他,如今仍奔走於各建築設計機構與工地之間,活躍在一線當「三員」(一線創作設計的「運動員」、帶團隊的「教練員」和學術界的「裁判員」)。他表示,最苦最累最接地氣的「運動員」,始終是自己的最愛。

【對話】

與國家同頻收穫最美建築人生

金羊網:您如何在30多年的時間裡,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何鏡堂:是祖國給我提供了好的平臺,雖然我起步晚,但始終沒有放棄夢想,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時刻思考該怎樣用我的技能專業為國家做貢獻。所以,我找到一個正確的辦法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關鍵的是,我很榮幸能夠緊跟國家發展的步伐與需求,與國家同步、與祖國同頻、做我們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之路,這樣才做出了這一系列的作品。

金羊網:您最喜歡的作品是什麼?

何鏡堂:我最喜歡的有三件作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和我的工作室。前兩個作品一個代表的是民族記憶、民族災難的年代,一個代表著民族復興的年代。此外,這也串聯起我的人生的兩個重要節點。而我的工作室,既是我們最喜愛的地方,更體現了建築的繼承與創新。

金羊網:馬上就是國慶了,您想對祖國說點什麼嗎?

何鏡堂: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特別自豪。這些年,我緊跟時代,我的作品見證了國家前進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學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國和時代對奮鬥者的饋贈。我的一生離不開國家的培養,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生日快樂,祝福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

編輯: alan

相關焦點

  • 他們入選「最美奮鬥者」
    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泛開展先進模範學習宣傳活動,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共同組織開展「最美奮鬥者」學習宣傳活動,引導人們永遠銘記各行各業奮鬥者為黨和人民作出的重要貢獻,永遠銘記新中國篳路藍縷
  • 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何鏡堂院士及主要代表作品
    他尤擅長文化、博覽建築和校園規劃設計,主持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天津博物館、映秀震中紀念地、錢學森紀念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和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等一批精品工程。1994年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 「最美奮鬥者」建議人選及事跡簡介(17)
    我國傑出的實驗核物理專家,在核爆近區測量某高難度技術方案的審定和實施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共組織6次核試驗,全部親臨現場參與組織指揮,為確保每次試驗圓滿成功作出歷史性成就。他提出應發揮綜合技術優勢,深化戰略武器研製、高技術跟蹤、常規兵器研究、民品開發生產四項任務,進一步明確實施軍民融合的具體途徑和發展方向。
  •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娜木拉:用音樂演繹人生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娜木拉:用音樂演繹人生 2021-01-08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奮鬥者」候選人雷月琴:三十餘載守護碧水從不停歇
    「最美奮鬥者」學習宣傳活動已進入群眾投票階段,貴陽市推薦的雷月琴是全國「最美奮鬥者」候選對象。今年已經82歲的雷月琴作為貴陽市河道義務監督員,連續34年堅持巡查貴陽市的母親河,記錄並反映河流汙染情況,阻止汙染河流、水庫、湖水的行為。被許多市民稱作「環保老人」、「護水達人」,先後榮獲「中國生態文明先進個人」「最美志願者」「全國十大江河衛士」等稱號。
  •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名單(完整版)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最美奮鬥者」名單  (按姓氏筆畫為序)  一、「最美奮鬥者」個人(278名)  於 藍(女)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首任廠長  於 漪(女) 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  於海俊 生前系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
  • 《人間詞話》:國學大師王國維教你三步實現人生理想
    此處他將王國維比喻成自沉汨羅江的屈原,算是給先生正名了。當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的時候,王國維所表現的是理想和世界觀的崩塌,這對一個以精神和文明為支柱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十分慘痛的。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文人是來守護中華文化之根源的,而現在根卻斷了,這使他無處可以立足。
  • 法國建築大師保羅·安德魯:願為衢州奉獻完美作品
    法國建築大師保羅·安德魯:願為衢州奉獻完美作品 2012年03月15日 16:18:44   浙江在線03月15日訊3月14日,法國建築設計大師保羅·安德魯先生來衢訪問,考察了西區城市規劃建設情況和孔氏南宗家廟、周宣靈王廟、天妃宮、水亭門、博物館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致敬脫貧攻堅最美奮鬥者
    向脫貧攻堅路上最美奮鬥者致敬!劉新俠陝西空港城市管理服務有限公司保潔班長;西鹹新區2019年度最美建設者劉新俠今年51歲,是太平鎮竹範村已脫貧戶。她經歷了兩次不幸的婚姻,兩任丈夫均已離世,獨自撫養3個孩子。
  • 4000常用漢字《中華字經》,4字一句,8字一韻,小學6年的識字量
    記得點讚關注哦,一份信任,滿分動力《中華字經》含有4000常用漢字,全文4000漢字韻文,四字一句,八字一韻,帶拼音無一字重複使用,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文化等50大門類經典識字。#國學經典推薦#鄭州大學郭保華教授用三年多的時間將4000漢字著成一篇韻文《中華字經》全文共一千句,用字4000無一字相重,涵蓋了百科,又韻語成章,高難度的寫作換來了識字教材的全方位突破,小學6年的識字量,可很快完成。據統計這4000字覆蓋了常用語的99.81%,幾乎是人生常用的全部漢字。
  • 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辭世,發一組他設計的澳門科學館表示悼念
    今天一打開電腦,就看到很多關於國際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辭世的消息,國人紛紛表示哀悼,就如同去年金庸大俠辭世時一樣,作為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華人大師,它的離開無疑建築設計界的巨大損失。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他在國內的作品也有很多,比如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上海藝術博物館等皆出自他手。打開電腦,渝帆也曾拍過不少他之前設計的建築作品,其中澳門科學館便是其中之一,之前也沒有發過,現在正好發出來,算是對貝聿銘大師的悼念。
  • 孟郊:性格和人生千絲萬縷的聯繫
    他為人耿介倔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大多是抒發個人的坎坷不遇和揭露世態炎涼。唐貞元十二年,年屆46歲的他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 [1] ,也有考證學說認為其考了六次,具體無從考證,姑且認為其考了三次,第三次進士登第,放榜之日,他狂喜,頓時感覺光宗耀祖。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 |「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讓光線來作設計
    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他折衷中西、融匯古今,將所學、所感都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他的代表作包括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地標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等。
  • 「首都最美巾幗奮鬥者」風採錄|築守首都疫情防控長城(一)
    編者按為大力宣傳新時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在抗擊疫情第一線、脫貧攻堅主戰場、服務群眾最前沿工作中湧現出的優秀女性典型,市婦聯在全市開展「首都最美巾幗奮鬥者」選樹活動
  • 《奮鬥者之歌》盛大首演慰問全國勞模
    100分鐘左右的時間,藝術家們在《奮起》《奮鬥》《奮進》三幕之中用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不同門類的舞臺藝術以及磅礴大氣的舞臺呈現、強烈濃鬱的時代氣息熱情謳歌禮讚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的不同時代的勞動者,同時向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獻上一份沉甸甸的厚禮。此外,恰逢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全總文工團也誠意滿滿的邀請部分參會的勞動模範走進劇院欣賞為他們量身打造的舞臺大戲。
  • 著名舞蹈家陳愛蓮逝世,享年81歲,從孤兒成舞蹈大師,一生傳奇
    0111月21日凌晨,中國著名舞蹈藝術家陳愛蓮因病突然去世,享年81歲,生前一直堅持跳舞,一生奉獻給自己熱愛的舞蹈事業,她的一生可謂傳奇。經歷5年的學習,陳愛蓮以全優的成績畢業,在畢業的那一年她主演《魚美人》一舉成名,當時的她才20歲就成為最年輕的舞蹈家之一。畢業後4年被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各地出演拿下無數大獎,還曾出訪十幾個國家,在國際上都是很有影響力的舞蹈大師。
  • 匠心華光丨致敬華光最美奮鬥者李旭:紙箱殼做床 加班不停歇
    華光國瓷每一位平凡的員工,用情懷信仰,用奮鬥執著,寫下了首首華光國瓷奮鬥者的奉獻之歌和不凡的豐功偉績。正是這一個個不忘初心、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華光奮鬥者,成就了華光國瓷——國家用瓷第一品牌的燦爛輝煌。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上合青島峰會成功舉辦周年之際,讓我們共同回望那些華光國瓷立志奮鬥的身影,回味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那些感人淚下的故事,謹此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 5名大學生虐殺81歲流浪漢取樂,涉事17歲少年:他們就像狗和貓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岐阜縣近日發生了一起由5名大學生殺害81歲流浪漢的事件。根據監控錄像以及路人指證,老人遇害前被5名學生追趕近1公裡,在腦後部受到石塊等劇烈打擊後,最終倒地而亡。老人遇害後,生前照顧過的幾隻流浪貓依然在他露宿的帳篷附近徘徊,著實令人心痛。日本的犯罪率雖然在世界上排名較低,但針對無家可歸者的襲擊事件依然時有發生。僅在2007年,日本就在數月之內先後發生了兩起少年縱火焚燒流浪漢的新聞。2011年,又有5名小學到初中的少年為找"樂子",將一名60歲流浪漢打斷3根肋骨後,用自行車夾住其衣服拖行轉圈,造成該流浪漢重傷。
  • 部落衝突建築大師6本模擬陣型分享
    部落衝突建築大師6本陣型,部落衝突夜世界6本,部落衝突新世界6本陣型部落衝突建築大師6本模擬陣型分享相信大家對於馬上要更新的夜世界6本大本營一些內容都了解了,那麼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6本,在此結合更新新出的建築等,模擬設計一下6本陣型。
  • 蘇軾打趣佛印:「大師乃牛屎」,佛印巧用12字回懟,後成千古絕對
    身處順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處逆境,他能承受最壞的。同伴狼狽躲雨,只有蘇軾依舊緩步前行,昂頭高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大概就是蘇軾的魅力吧;蘇軾的一生,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青年時看遠,中年時看開,老年時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