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鬥者】何鏡堂:81歲建築大師和他的人生「三」字經
金羊網 作者: 2019-09-28
45歲「起步」、61歲當院士、81歲仍在奮鬥!這,是81歲建築大師何鏡堂建築人生的真實寫照。
45歲「起步」、61歲當院士、81歲仍在奮鬥!
這,是81歲建築大師何鏡堂建築人生的真實寫照。
近日,「最美奮鬥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278名個人以及22個集體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其中,廣東有8人獲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何鏡堂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9月底一個涼爽的秋日,記者如約來到位於華南理工大學內的何鏡堂院士工作室。暖暖秋陽裡,滿頭銀髮的何鏡堂,端坐在通透明亮的玻璃屋中,正和學生認真地討論著工作。修身的淡藍色襯衣、黑色西褲,81歲的何院士,依舊精神奕奕。
「只要不出差,我都會在工作室,就坐在這個位置。」兩個小時後,送走了兩撥重要客人的何鏡堂,就著一杯熱茶,和我們聊起了他的建築奮鬥歷程和人生「三」字經。
■採寫:金羊網記者王娟 通訊員鮑恩
■攝影:金羊網記者夏世焱
想當工程師的「小畫家」
成長為華工第一位建築碩士
上世紀30年代,何鏡堂出生於東莞。受哥哥何成基影響,他從小就喜歡上了畫畫,時常背著乾糧和畫板,和哥哥郊外寫生。
中學時期的何鏡堂,非常喜歡數理化,夢想成為一位工程師,又捨不得放棄繪畫。老師說:「那你去當建築師吧,建築師是半個藝術家,半個科學家。」從此,何鏡堂便和建築結緣了。
1956年,何鏡堂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工學院)建築學系。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的他,在1961年成為華工建築學研究生,師從嶺南建築一代宗師夏世昌,攻讀民用建築專業。
何鏡堂學習非常勤奮。1964年,他到北京為自己的論文準備資料時,借到一本對自己論文很有借鑑價值的英文書,因借期只有3天,他便在北京一個小招待所裡,不分晝夜抄了3天時間,將一本16萬字的書變成了一份圖文並茂的手抄本。
27歲時,何鏡堂碩士畢業了,成為華工建築學第一批和唯一一個念完拿到畢業證書的人。何鏡堂被分配到武漢一家單位不久,又前往農村去務農。直到1973年,何鏡堂到北京與妻子團聚,在北京輕工業部設計院工作的他,主要設計廠房。
厚積薄發的建築學夫婦
45歲南下「回家」一舉成名
「我一直是滿腔熱情,希望在這個專業大幹一場,但我缺少機會。」何鏡堂說,那些年,「繼續待在北京,還是想辦法做自己最愛的建築創作?」成為他思考最多的問題。
何鏡堂坦言,從27歲畢業到45歲,民用建築夢其實一直縈繞在心頭。在北京的日子,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圖書館學習。工作之餘,他和同是華工建築系畢業生的妻子李綺霞常常參加一些建築繪畫、農村住宅設計競賽等。「拿到些二、三等獎,對我們都是莫大的鼓勵。」何鏡堂說。
直到1983年,受成立不久的華工建築設計院之邀,45歲的何鏡堂帶著全家從北京回到母校。
「我要走一條將設計、研究創作跟教學相結合的『三結合』的道路。」何鏡堂說,雖然那時候的他「一無所有」(沒有作品、沒有論文),但他悟出了很多做人和做建築的道理。「建築不是簡單的1+1=2,除了功能,還有文化和藝術的一面,建築沒有100分,但說到底還是要用作品說話。」
回到華工的第三天,何鏡堂一家的行李還沒寄到學校,設計院老院長就來找他,「他說深圳科學館正進行招標競賽,問我能不能參加。」何鏡堂說,「我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就是,機會來了。我回來就是想大幹一場!」
20天,在熬了最後一個通宵後,夫婦倆將模型做出來了,立刻帶著資料坐了半天車去到深圳競標。「他們速度很快,上午評標,黃昏時就通知我中標了!」何鏡堂笑道:「哎喲,這樣我的人生打響了第一炮。」
為自己定下「三到位」
要將「丟掉的時光」搶回來
於是,白手起家的何鏡堂開始放手奮鬥了。「我45歲了,能不能用15年把丟掉的時間搶回來呢?」深知自己起步晚的何鏡堂,回到學校就給自己定下了「三到位」——每一個作品必須是精品;必須能成為優秀的設計,能得獎;每個作品都要有學術論文。「從那時候起,我今後每一個項目都按這個標準去要求自己。」
就這樣,何鏡堂用了很短的時間,將自己「丟失的時間」搶了回來。「1986年當研究生導師,1992年升教授,1994年被評為全國設計大師,1999年成為院士,速度很快了。」何鏡堂回憶道,當時,他是華工自己培養的第一個院士。
61歲再出發
主持設計200多項重大工程
「61歲當了院士之後,我將一切歸零,重新開始。」何鏡堂笑道,就算是院士,也還是要當「運動員」——去建築實踐的一線。
何鏡堂帶著團隊開始研究大學的建設,從2001年浙江大學,到2004年的廣州大學城,再到澳門大學……何鏡堂帶著團隊開始參與全國多所大學建設的競標並中標。如今,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的他,30年來完成了國內200多個大學的校園規劃和設計作品。
2004年開始,何鏡堂帶領團隊開始主攻文化建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獲得了建築設計界國家最高獎項。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更是讓何鏡堂和團隊聲名大噪。「我一直都在研究,要走一個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之路。」何鏡堂說。
20年過去了,提出「兩觀(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建築理論的他,主持設計了200多項重大標誌性工程,引領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
捐出200萬元獎金
成立教育基金獎勵優秀青年
除了作品,何鏡堂最得意的成果,就是身邊的這一批批得力的團隊(人才)。多年來堅持的「三結合」道路(設計、研究創作跟教學相結合),讓這支享譽國內外的創新型建築設計團隊,保持著創作的激情與活力。
從1987年就開始帶研究生的何鏡堂告訴記者,經過多年來不斷的培養,他的團隊目前有4個設計大師、1個院士、9個博士生導師、50多個碩士研究生導師。其中,有20多人獲得全國青年建築師獎……
作為團隊的掌舵人,何鏡堂強調要有好的創作理論、正確的思維方法、敢於競爭和創新的精神以及團隊的和諧。此外,他還特別強調「不怕輸,輸多了會贏的!」
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才,2011年,在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後,何院士將所獲獎金200萬元全部捐出,並成立何鏡堂教育基金,牽頭各方累計捐贈1100多萬元,獎勵優秀青年學生以及教師,激勵年輕人的學術探索和創新研究。
採訪的最後,何鏡堂告訴記者,已是81歲高齡的他,如今仍奔走於各建築設計機構與工地之間,活躍在一線當「三員」(一線創作設計的「運動員」、帶團隊的「教練員」和學術界的「裁判員」)。他表示,最苦最累最接地氣的「運動員」,始終是自己的最愛。
【對話】
與國家同頻收穫最美建築人生
金羊網:您如何在30多年的時間裡,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何鏡堂:是祖國給我提供了好的平臺,雖然我起步晚,但始終沒有放棄夢想,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時刻思考該怎樣用我的技能專業為國家做貢獻。所以,我找到一個正確的辦法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關鍵的是,我很榮幸能夠緊跟國家發展的步伐與需求,與國家同步、與祖國同頻、做我們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之路,這樣才做出了這一系列的作品。
金羊網:您最喜歡的作品是什麼?
何鏡堂:我最喜歡的有三件作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和我的工作室。前兩個作品一個代表的是民族記憶、民族災難的年代,一個代表著民族復興的年代。此外,這也串聯起我的人生的兩個重要節點。而我的工作室,既是我們最喜愛的地方,更體現了建築的繼承與創新。
金羊網:馬上就是國慶了,您想對祖國說點什麼嗎?
何鏡堂: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特別自豪。這些年,我緊跟時代,我的作品見證了國家前進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學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國和時代對奮鬥者的饋贈。我的一生離不開國家的培養,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生日快樂,祝福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
編輯: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