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史:殖民地的政治結構——教會

2021-01-10 鬱哥讀歷史

天主教本來是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一個基本組成部分。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信奉天主教(舊教)的國家。而且在王權取得勝利的西班牙,「教會已成為專制政體的最牢固的工具」。西班牙王實際上是天主教會的最高首腦,直接控制教會。也就是說,國家機器和教會組織實質上是合二而一的。西班牙封建專制主義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天主教會在殖民地政治生活中起著特殊的作用。葡萄牙的情況同西班牙大致相似。因此,西、葡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制度可以說是王權和教權相結合的天主教殖民制度。

這是拉丁美洲殖民地不同於由新教統治的一些殖民地的一個重要特徵。天主教會在美洲殖民地一開始就具有雙重的職能,既是宗教的,又是政治的。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綱》中指出:「在徵服與掠奪美洲殖民地的時候,各種教派的教會具有兩重特殊任務:第它提供了一張精神上的和宗教上的布幕,用以掩蓋全部殖民生活過程中的野蠻行為;第二,它用統治階級所提倡的麻痺人的宗教來徵服人民的心,軟化他們的抵抗。」為了執行這雙重職能,西、葡都在殖民地建立了一套龐大的教會系統,作為殖民專制統治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西班牙美洲,與總督和檢審庭的行政組織平行地設置了一套複雜的教階制度。在16世紀時,共有5個大主教區和27個主教區。到殖民地末期,增至10個大主教區和38個主教區。

大主教和主教都由國王直接任命,聽命於國王。教會的顯貴人物正式被授予官職。大主教在殖民地是僅次於總督的重要人物。有時代行總督職權。各類教派在殖民地到處建立眾多的教堂、修道院和寺院,擁有數以萬計的神甫、僧侶和修道士。在巴西,設立了一個大主教區和四個主教區(後主教區增至10個)。其權勢與西班牙美洲的教會相同。這一支由神職人員組成的十字軍,甚至比世俗的專制官僚機器對殖民地人民的統治更有成效。在政治上,它是統治殖民地人民的一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用宗教法庭特別是異端裁判所殘酷鎮壓人民;在經濟上,它是殖民地最大的地主和剝削者,一般擁有殖民地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在文化教育方面,它是殖民地的唯一的精神統治者,公開宣揚「黑人是為著做奴隸而生」的奴隸主哲學。

天主教會進行殖民統治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是所謂傳教會制度。為了對付難以用武力徵服的印第安人,天主教會就以傳教的方式,在一些地區(主要是邊遠地區)建立獨立的教會管轄區和教會村落,進行神權統治。這種傳教會盛行於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北部、墨西哥和巴西南部等地。其中以耶穌會從1605年開始在巴拉圭亞松森創建的傳教會中心最為著名,到18世紀中,在當地建立了近30個歸化區( reducciones),統治著約15萬瓜拉尼印第安人,歷時近兩個世紀。這些傳教區擁有自己的軍隊和教會法庭,佔有廣達數千平方英裡的耕地和牧場,利用印第安人原始公社制的形式,建立起一套神權專制,把政治、經濟、宗教合為一體,組織印第安人的廉價勞動力,建立起巨大的種植場和各種工場,搜刮和生產了大量的財富。

到1767年耶穌會被逐出殖民地時為止,耶穌會教士在西班牙美洲統治和剝削了總計約七十多萬印第安人在巴西,耶穌會的勢力及其所起的作用比在西班牙美洲還更大,是深人內陸進行殖民徵服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殖民徵服的主要目的是掠奪殖民地的財富。埃爾南多·科爾特斯踏上古巴的土地時說過一句很典型的話:「我是來搞黃金的,不是來當農民耕種土地的。」這一語道破了西班牙殖民者的罪惡目的。在最初,掠奪財富是以搶劫、勒索、盜竊等方式進行的,是極其原始的,純粹掠奪性的。

這種殖民劫掠方式不論在任何地方都不能維持長久。「但是要能夠劫掠,就要有可以劫掠的東西,因而就要有生產。而劫掠方式本身又決定於生產方式。」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在殖民初期,不論在西班牙美洲和巴西都沒有發現金銀礦藏,而那裡的土地卻是極其遼闊的,原著居民是現成的。因此,如何佔有殖民地的土地和剝削印第安人的勞動力,就成為早期殖民者統治殖民地所面臨的重要的問題。

西、葡在美洲建立的剝削當地原著居民的殖民制度,是經過相當長的時期逐步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受西、葡兩國本身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當哥倫布等殖民冒險家佔有西印度群島以後,就把島上的土地和土著民居民作為自己的戰利品加以隨意支配。1499年,根據西班牙殖民者的請求,西班牙王授權哥倫布把聖多明各島上的土地分配給每個殖民者。

後來,這種強佔印第安人土地分配給殖民者的辦法,隨著殖民徵服的擴大推廣到了西班牙美洲各地當科爾特斯徵服墨西哥之後,得到了包括22個市鎮的大片土地的賞賜」,這片土地面積不少於25000平方英裡,住有1150印第安人。皮薩羅在秘魯得到了差不多相同的土地「賞賜」。較次的頭目得到上千英畝的土地。一般隨從得到500到1000英畝的騎兵份地( caballerias)甚至普通士兵都分得50-60公頃的份地(peonias)。從上到下,莫不有賞。這種封建賞賜形式的土地佔有制度,是拉丁美洲大地產制的最初的起源。

相關焦點

  • 作為海洋霸主,英帝國為何最後會選擇放棄北美殖民地而非死纏爛打?
    摘要:第一英帝國時期英國對殖民地統治的特點表現為政治上控制鬆弛、經濟上控制嚴格;其主要的統治形式是地方治理、公司管理等。在印度,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在美洲,英國的政治控制很微弱,殖民地議會擁有很大的權力,而作為英王代表的殖民地總督,行使權力經常很困難。
  • 英國移民為何在殖民地設置責任制政府?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許多國家開始了海外殖民地的爭鬥,其中英國在美洲大陸,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都建立了不少殖民根據地。到了19世紀中葉,伴隨著海外貿易的需求增加,許多英國本土移民者到陸續抵達全球各地的殖民地,在地方上就開啟了自治或是代理地方管理權的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殖民地責任政府的出現。
  • 美國故事︱異見者:北美殖民地的故事
    他甫至此便呼籲將新英格蘭的公理會與英格蘭國教完全分開,並且警告說,如果麻薩諸塞的人民不這樣做,上帝會懲罰他們,彼時,清教徒還不想脫離英格蘭教會。清教徒只想改革教會,但怎樣能從教會外部進行改革?威廉斯聲稱查理一世沒有土地所有權,那麼對麻薩諸塞灣特許狀的授權就是無效的,這片土地屬於印第安人,此舉進一步激怒了清教徒。這一點是對移民獲取土地的要求和契約有效性的挑戰。接著,威廉斯還呼籲宗教寬容,政教分離。
  • 16世紀時期的美洲教育問題,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怎麼做的?
    百家號作者:海峰說史16是17世紀的美洲,是一個殖民地國家。當時的美洲人都來自於歐洲各個國家。他們在那裡發展經濟,文化必然成家立業,有兒子孫子女兒。那麼他們的孩子肯定要有教育制度來教育他們的孩子。他們早期的教育制度是怎麼樣的呢?是怎麼安排管理孩子的?
  • 美國極簡史——從殖民地到世界超級大國的240多年
    本篇文章是我早就計劃寫的新系列——《世界各國極簡史》的開篇之作,也是我的第五個系列文章,寫本系列文章的初心是希望通過我的文章讓大家對世界上各國國家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希望大家喜歡和支持;文末設有投票——為本系列下篇文章選題,懇請多多參與,謝謝!
  • 【訪談】提姆·凱勒談福音派與政治、社會正義及教會該如何對待非...
    提姆·凱勒(Timothy Keller)接受《基督郵報》採訪,談及就媒體對福音派與政治的看法、基督徒是否應該支持社會正義以及《約拿書》是如何教導當今教會該怎樣對待非基督徒等問題。我認為,幾乎所有的美國教會都會表達對失喪者的關注,福音派教會也是如此,他們也表達了對其他信仰或沒有信仰之人的關心。但是呢,這種態度有時候是一種家長式態度,應該還有其他的方式。有很多教會和基督徒,當他們向非基督徒傳福音的時候,都是以一種苛刻的、居高臨下的方式來傳福音。我已經見識過這種方式了。
  • 丁丁的政治
    因為它記錄的主要是歐洲大陸人對世界的態度和政治立場,這也是它最深入的現實感。第一部《丁丁在剛果》刊出的時候是1930年,比利時國王阿爾貝和王后到殖民地的訪問剛過去兩年,通過大量讚美殖民地生活的文章和不計其數的明信片的發行,那個情景還遠沒有褪色。《法老的雪茄》的背景是自1922年圖坦卡蒙法老的墓穴被發現後,10年中不斷流傳著在考古隊員身上應驗的詛咒。《丁丁在西爾達維亞》刊出時,納粹德國剛剛合併了奧地利,侵入了布拉格。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三:教會的世俗化1
    基督教之三十三:教會的世俗化1 中世紀時期,羅馬教會非常有勢力。教會自成體系,在宗教、政治、司法和道德、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到了近代前期,教會已經處於危機之中。
  • 拓殖北美:英屬十三個北美殖民地名稱的由來與背後的故事
    英屬十三個殖民地是指英國於1607年至1733年在當今美國的東部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包括:德拉瓦、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喬治亞、康乃狄克、麻薩諸塞灣、馬裡蘭、南卡羅來納、新罕布夏、維吉尼亞、紐約、北卡羅來納和羅德島。那麼,這十三個殖民地分別是怎樣建立的呢?背後有什麼故事?我們今天來簡單說一下。1.維吉尼亞:建立於1607年。
  • 過度開發殖民地給土著人造成了多大影響?太深刻了!
    說到這個詞可能大多數人腦海中的印象會是電影裡在美洲或者非洲等地,拿著長矛、長槍的部落黑人和印第安人,或是生活在某些不為人知的地方,穿著奇裝異服,性格怪異的人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土著」一詞我們也賦予了他們更多的社會含義,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稱呼那些從小生活在一個地方的人,也偶爾稱呼人家為:XX城市土著,當然,這肯定是一種帶有玩笑性質的調侃話語。
  • 清朝曾經佔領過殖民地嗎?古代有殖民地的國家才算是帝國嗎?
    先來看看什麼叫殖民地。對於中國來講,殖民地是一個舶來概念,是一個西方概念,而且是一個古老的西方概念,並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特有的概念。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殖民地的提法。殖民地其實就是宗主國派出去一些人,前往其他地區去建立政治上的獨立國家,但承認與母邦的聯繫。
  • 俄國史: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分裂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俄國史。17世紀下半期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分裂,是俄羅斯轉向西方過程中出現的社會文化分裂的一種表現形式。導致俄羅斯教會分裂的直接原因是總主教尼康所進行的宗教改革。從羅斯接受基督教以來,宗教儀式發生過一些變化。
  • 本是葡萄牙殖民地的巴西,是怎麼在葡萄牙王子的幫助下實現獨立
    葡萄牙政府搬遷到巴西引發了一系列政治反應,原先巴西殖民地的首府裡約熱內盧代替裡斯本成為葡萄牙的新首都,葡萄牙也成為全歐洲第一個將首都開到殖民地的國家。這在歐洲國家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02:巴西的現代化葡萄牙王室和政府的到來極大地推動了巴西的現代化建設進程。在此之前,巴西的經濟極其落後,除了小農經濟和種植園經濟,其本土沒什麼現代化工業。
  • 它明明是一場政治鬥爭
    《植物與帝國:大西洋世界的殖民地生物勘探》記錄了這一切,嘗試解構植物學與奴隸制、好奇心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隱秘關係。    這個傳說在美洲被發現後持續發酵,《植物與帝國:大西洋世界的殖民地生物勘探》中提到,「連洪堡也搜尋了神秘的亞馬孫女戰士多年,儘管他清楚地知道,歐洲人時不時從新大陸得到的那些消息,不過是將『古書描述(亞馬孫女戰士)的一些特徵』進行添油加醋罷了」。
  • 俄勒岡地區: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為何大部分劃入了美國
    俄勒岡地區原本是英國殖民地,後來併入美國,那麼美國是如何奪取俄勒岡地區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16世紀西班牙開始對美洲殖民,但西班牙殖民重點在北美洲南部與南美洲,因此並未入侵俄勒岡地區。17世紀英國開始殖民美洲,但英國殖民重點在北美洲東部,因此也未入侵俄勒岡地區。西班牙在鞏固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後,率先派探險隊查探俄勒岡地區,進行滲透。但由於當地山地縱橫,沒有多少資源,遠離西班牙的殖民中心,因此西班牙並未實際控制俄勒岡地區。
  • 為什麼今天的許多面積大國都曾經是殖民地?
    縱觀今天排名前列的幾個面積大國中,有許多國家都曾經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阿爾及利亞、剛果(金)、蘇丹、阿根廷、墨西哥,這些國家都曾經是殖民地,但它們的面積卻遠遠大於歐洲的宗主國們。
  • 美國天主教教會幫助中東歐教會重建 撥款480萬美元
    相關組織表示他們要接近為重建中歐、東歐教會工作的人,這些同工正面臨長久以來的迫害和挑戰。梵蒂岡電臺報導,美國主教團的這筆資金來自每年的募捐活動,籌款活動由主教團所屬的專門小組籌劃,目前的小組主席是芝加哥總主教庫皮敕(Blase Cupich)樞機。他表示:「身為信仰家庭,我們要接近那些為中歐、東歐教會重建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他們繼續面對克服數十年的政治和宗教迫害的挑戰。」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二十九 ——西涼篇 李暠的政治...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二十九 —— 西 涼 篇 李暠的政治(一) 2020-01-05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殖民地一般是指沒有政治、軍事、經濟等獨立權益,完全由宗主國控制的地區。隨著文藝復興在歐洲的發展,加上當時對「東方遍地都是黃金」的嚮往,與東方的貿易使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為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英國、法國、荷蘭等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逐漸崛起。
  • 英國在全球還有多少「殖民地」
    殖民地是指政治、軍事、經濟和外交方面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英國曾是世界第一大殖民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是英國殖民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其國土面積約佔地球總陸地面積的25%,成為「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掀起去殖民化浪潮,一些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