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崔娛刀
春晚的舞臺,從來少不了相聲。
而在這個舞臺上也誕生了許多知名的相聲組合,比如趙本山和宋丹丹,陳佩斯和朱時茂,或者這幾年剛開始火的沈騰和馬麗。
當然,還有我們熟悉的馮鞏和牛群。
兩人當年合作的《小偷公司》一度是被譽為超越時代的小說作品
而相比其他相聲組合,兩人更是以「折騰」而著稱。
而其中最能「折騰」的當屬牛群了。
明明專職是演相聲的,卻老想著往其他行業發展發展,拍電影,辦雜誌,搞藝術,經商,從政...
而他人生的大起大落,也跟他巨能折騰的勁兒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有人說,要不是因為折騰,他如今也不會比馮鞏差那麼多,把自己搞的那麼慘。
可小崔覺得,正是因為「折騰」才成就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前半生。今天小崔就跟大家講講關於牛群的故事,以及他現在的境遇究竟如何?
1. 因為一段快板,他改寫了人生
牛群出生在天津,一個相聲文化特別濃厚的城市。聽相聲講相聲,是這裡人很平常的生活娛樂。
或許是骨子裡就有著表演相聲的天賦,特別是打快板的天賦,高中剛畢業的牛群,幹啥啥不行,打快板挺行,年紀輕輕就打的一手好快板。
而且還硬是靠著這一手快板讓自己「少奮鬥了十多年」
那個年代,從軍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21歲那年,牛群入伍,在那一年的連隊文藝表演晚會上,牛群瞅著機會來了。
自告奮勇到舞臺上給自己的戰友們表演了一段自己拿手的快板。
而正是因為這段快板,也讓牛群有幸被領導看上,將他調往了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專門從事相聲創作表演。
意思很明顯,以後要把他往文藝人才方向培養了。
而此時,同樣在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的劉學智老師,就成了牛群的師傅。
劉學智老師比牛群整整大了20歲,人很傳統
對於自己這個頗有才氣的徒弟,劉老師是相當喜歡的。而且他覺得牛群未來必成大器。
劉學智老師不僅將自己的女兒劉肅嫁給了牛群為了讓自己徒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還特意將他推薦到了相聲界的泰鬥常寶華老師那去了。
自從進了常寶華老師門下,牛群的相聲表演功力進步神速,而那幾年,牛群還開啟了自己的「跨界之旅」,出演了人生首部電視劇《那五》。
雖然這部電視劇在當時反響平平,但在這部電視劇中,牛群卻和馮鞏結下了友誼,讓兩人有了8年相聲合作之緣。
而《小偷公司》就是他們合作帶給觀眾的第一部作品。而這部作品裡的經典臺詞: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也成了那年的經典流行語
《小偷公司》的成功順勢也帶紅了牛群和馮鞏兩人。
那時候,看年齡,他們在相聲界都屬於年輕派,看相聲表演風格,他倆在相聲界也是「年輕派」
別人上舞臺上講相聲都是穿的一身大褂,行頭周正,可牛群和馮鞏上臺表演相聲可不愛穿那一套行頭,經常一身西裝,或者穿著針織毛衣就這麼上臺講相聲了。
特別有生活的氣息...
而且表演風格也不拘泥於傳統的相聲形式,在他們的相聲表演中,無論是捧哏和逗哏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不像很多傳統相聲中,捧哏只能當「配角」。
也正是在那幾年,牛群和馮鞏合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相聲作品,在90年代,他倆在相聲界的名號真是無人不知。
2.因為「愛折騰」,兩人分道揚鑣
成名之後的牛群,有老婆有孩子,事業有成,一時可謂是春風得意,而人最容易在這種時候「飄」起來。
那時候的牛群可能覺得,自己既然表演相聲能這麼厲害,幹其他行,肯定也差不了。
於是,牛群開始了自己的「折騰」之旅。
傳聞中,兩人合作期間,牛群曾經和馮鞏分開過兩次,第一次是牛群想南下經商,而第二次是牛群想辦雜誌。
每次,馮鞏都表示,你去就是,失敗了再回來咱們繼續演相聲。
而這兩次折騰最終確實都以失敗告終,接連失敗的打擊讓牛群開始明白,可能自己真的只能適合表演相聲。
或許正因為這樣的經歷,才會讓牛群決定學習深造一下,提升一下自己的相聲表演層次,40多歲的人還跑到北大進修了兩年。
在進修學習的這幾年,牛群也沒閒著,又開始玩起了攝影,甚至還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牛眼看家牛群名家攝影展》。
當然,那幾年牛群和馮鞏也一直都在表演相聲,不過那段時間影視行業發展迅猛,更多娛樂形式湧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國內相聲表演進入了低迷的時期。
那時候,明眼看出情況不對勁的牛群,心思其實已經不在相聲上了。
20世紀的最後一年,他和馮鞏最後一次走上了春晚,表演了相聲《瞧這倆爹》。
在那一年之後,一場意外的廣告邀約徹底改變了牛群和馮鞏兩人的人生走向。
2000年,號稱「中國養牛第一縣」的安徽省蒙城縣一家牛肉乾企業找到牛群,希望牛群能給他們的牛肉乾打打廣告。
幫他們提升一下知名度。
從來沒打過廣告當過品牌代言人的牛群一聽這事,愛折騰的他立馬就來了興致。
在牛群充分發揮著自己的藝術創作細胞的推廣下,這家牛肉乾企業當年銷量也非常不錯。
而這件事也蒙城縣領導的注意,當地有關領導覺得,既然找牛群代言能給一家牛肉乾企業提高這麼多的銷量
要是讓他來當我們的「名譽縣長」,豈不是能讓我們縣的牛的知名度也更上一層樓?
於是,當地有關領導還真就派人來北京,誠邀牛群來他們那縣城當「名譽縣長」
一邊是日漸萎靡的相聲舞臺,一邊是成為能治理一方土地給老百姓做實事的領導
牛群都沒怎麼思考就選擇了後者。
最後,牛群一個文藝界的演員搖身一變,真當上當地的副縣長。
而那時候的馮鞏依然醉心於相聲舞臺,於是,兩人就因為這事徹底掰了,你走你的官道,我演我的相聲。
剛當上副縣長那幾年的牛群,他真的是一門心思想做點實事,幫助改善百姓的生活。
憑藉著自己的明星光環,他也確實做出了不小的成績,拉來了不少大廠的投資,還興建了牛群特教學校,牛群商貿城等。
不過牛群畢竟只是個相聲演員,沒有什麼從政經驗,更沒有治理土地發展經濟的經驗。
幾年後,牛群所謂的「大力發展實業」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了,在供應商的追債壓力下,他被逼無奈,最終以一首《好村官》結束了自己短暫的官場生涯。
人到中年,突然面臨失業,這讓有老婆和孩子要養活的牛群一下陷入了生活的窘境,無奈之下,為了生計,他只能繼續回到相聲圈表演相聲。
3.因為愛折騰,最終讓他妻離子散
正當牛群官場失意那幾年,正是專注於相聲表演舞臺的馮鞏事業飛速上升期。與郭冬臨、周濤等一眾知名相聲演員合作後的馮鞏,也成了春晚舞臺上的「常客」。
而在相聲之外,馮鞏也嘗試向影視界發展,出演了不少電視劇,還自導自演了一部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部電影也是不少90後朋友們童年的記憶。
而牛群回到相聲圈之後,昔日的老搭檔馮鞏也沒有忘記他,還讓他在自己的另一部電影裡出演一個角色。
然而,牛群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牛群了。
雖然他還是那麼能折騰,又搞相聲又演電影還當電視臺主持人,在2007年的那一年,他還和趙本山宋丹丹他們一起登上了春晚表演了一出相聲。
而就在那一年,或許是因為受夠了牛群無休止的折騰,或許是受不了牛群對「當名人」的執著,劉肅最終選擇和牛群離婚。過上了普通人該過的生活。
而和老婆離婚之後的牛群,演藝事業繼續走著下坡路。
在2013年的《中國星跳躍》綜藝上,年過花甲的牛群跳水的鏡頭出現在了新聞媒體的頭條上。
這時候人們可能才想起來,在鏡頭前狼狽不堪樣的牛群,曾經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相聲演員。
4. 現在,牛群過得怎麼樣呢?
牛群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媒體的視野中,應該是2014年當鄉村公益節目《第一書記》節目主持人的時候。
如今,牛群已經是71歲高齡的老人了,不可能再像年輕時候那麼折騰了,目前想必也是在家頤養天年了。
很多朋友會說,牛群如今過的這麼慘,跟馮鞏差了那麼多,這還不是牛群自己折騰給「作」出來的。
小崔想,其實也不能這麼說。
如果不是牛群愛折騰,他也不會從一個小小入伍新兵搖身一變成了文工團大力要培養的人才。
如果不是因為牛群愛折騰,他也不會和馮鞏在一起打破俗套束縛,創作出那麼多經典的相聲作品。
也正是因為他愛折騰,從入伍小兵到相聲到電影演員再到一方縣長,讓他體驗了平常人幾輩子都都沒機會體驗到的人生經歷。
所以,牛群的人生其實並不慘,甚至可以說頗為精彩,想比他輝煌燦爛的前半生,沒有妻子和孩子陪伴的牛群,晚景確實有那麼點孤獨的味道。
而且,慘不慘這個事,如果我們僅僅是用名利去衡量,小崔覺得也並不妥。
雖然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沒有信念,不敢勇敢去追逐夢想的俗人,把金錢作為事業成功的唯一標準。但是牛群不是這樣一個人。
自始至終,他都在為自己的夢想去奮鬥去折騰,他也確實為老百姓做出了一些事情。
儘管最終他是失敗了,但小崔眼裡,他依然比我們都勇敢...
我是崔娛刀,一個喜歡好故事的人,如果這篇故事能給你帶來些什麼,那就是這篇故事最大的價值,如果可以,不妨點個讚關注我一下,權當支持一下我這個新人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