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小美呀兒,喜歡點擊關注我
《金枝欲孽》才是真正的宮鬥巔峰,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新年到今天想給大家安利一步宮鬥鼻祖劇金枝欲孽
金枝欲孽是四個大女主的戲,四個女主最後的結局都很可憐,而且四個女主之間的感情糾葛臺詞對白心裡活動都很精彩。
劇情對於爾淳和玉瑩的刻畫有很大區別。
對於爾淳,花了大量她獨處的鏡頭去描述這個人物的背景,比如夜觀走馬燈,為沅棋報仇,白描了爾淳從一個孤苦無依的少女依附義父又尚存一絲真心故而為從小一起長大的沅棋報仇的完整人生經歷。
在為沅棋報仇的那一刻,她的人物特徵已經完整浮現。
而反觀玉瑩,幾乎完全沒有鏡頭刻畫她的背景,所以粗心一點的觀眾只能看到她仗著美貌無所顧忌,意識不到她之所以拼命出人頭地是因為自小母女相依為命,她必須保護母親。
這也是孫白楊心悅她的原因。
玉瑩的刻畫流於表面,人物形象非常表面,並非玉瑩就是不好
玉瑩的倔,明豔,一往無前,野心,不服輸這幾點有點像《飄》裡的斯嘉麗。
玉瑩其實是非常聰明的,比爾淳安茜要聰明,爾淳的聰明是環境所致,爾淳是徐公公訓練出來的。
玉瑩是聰明不精明,孫白楊安茜都是人精但是玉瑩能讓他們真心相待孫白楊甚至願意為玉瑩而死。
應該不全是美貌。不過玉瑩更懂得在競爭對手面前藏拙,有人給了這樣一個細節:玉瑩在逃跑途中是自己蹲下去的。
她為什麼突然蹲下了?為了躲起來?那麼又為什麼不讓爾淳一起躲起來?不是好姐妹嗎?這並不費功夫,自己蹲下拉一把人就可以。
所以有人猜測玉瑩此舉是為了讓爾淳去當靶子吸引追她們的人。
而爾淳後來確實一開始撒了謊,但是過後又後悔了所以才選擇故意露出玉佩,表明玉瑩身份讓人去救玉瑩。
斯嘉麗則是幾乎沒有女性朋友(也對,斯嘉麗是最受寵的長女)。
而且斯嘉麗身上有股子強大的活下去的意志,媽媽對她是個偶像,但即使自己沒按母親的教導,她自責之後依然堅決不改。
而玉瑩更在意的是額娘,哪怕自己死了也要換個侯佳家的榮耀。
我是這麼看的,爾淳是有重情義的一面,但也是一個很「獨」的人,她做事有自己的一套原則,(除少數人外)不太會顧別人,即便是顧,那也是自己堅持原則的一種需要。
她不會真正真心幫助淑寧和沅淇(當然也包括任何一個塑料姐妹),大家各憑本事自求多福,願賭服輸。但是同樣她也不能接受沅淇因為內鬥的原因被自己人害,所以要對「壞規矩」的淑寧出手,然後自己也自願承擔後果。
至於她和玉瑩之間,競爭者關係而已,無所謂對方真心假意,除了部分人性本能外,怎麼對自己有利怎麼來罷了。
「不愛宮牆柳,只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如妃
宋朝名妓嚴蕊被誣陷之後所作 改編後非常符合如妃處境
末尾,待到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嚴蕊也是個奇女子,不管為情還是為義,嚴刑拷打都沒認,後來被放,可每次看她故事都為她惋惜
後宮女眷為戰士縫製寒衣,如妃當時地位不高縫進衣服裡面,這件衣服輾轉淪落到服裝店當二手貨賣,孔武因為賭光了錢,只能買死人衣服穿,兄弟倆爭執的時候撕破了衣服,手帕掉出來了,他一直收著。後面進宮了,跟老孫太醫聊天,老孫太醫說大約是宮裡女子借了紅葉題詩的典故,把自己的心思藏進了縫製給戍邊士兵的衣服裡。
但這方手帕到底是什麼時候誰繡的已不可知。然後手帕的歸屬,孔武看見安茜繡的帕子,上面刺繡手法很像,然後拿給小祿子(安茜好友)看,小祿子講應該是安茜繡的。
後來孔武有好幾次跟安茜提起那帕子,結果都因為各種事情打斷了。最後一次終於有機會問安茜了,但那時候安茜已經決定跟孔武分手去報仇,兩個人正吵架,安茜說那帕子不是她的,孔武不信,以為她是為了擺脫自己才這樣說。
如妃撿到帕子的時候正是低谷期,和孔武也不過剛認識,所以孔武說那帕子是他的的時候,如妃只是笑了笑,把帕子還給了他。
但看如妃那神情,帕子就是她的,只是她當時無所謂不在意而已。
開篇孔武在宮外撿到的手帕 結尾是如妃站在宮牆上吟出的詩 緣來是你 緣去餘生
所以有些東西從一開始就錯了,金枝欲孽就是有這種讓人唏噓的感覺。
如妃會給士兵縫衣服肯定是她還是低階小嬪妃的時候了。等她又看到這方手帕,她是吃驚的,而她
會喜歡孔武,除了患難見真情,是否還因為這條手帕的重現讓她有種宿命的感覺?
各種線索串起來,就真的覺得編劇簡直是神。
我想如果如妃告訴孔武手帕是當年剛入宮時,感慨自己的命運所賜的。
估計孔武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如妃。而不是安茜。可惜最後孔武都不知道。
安茜 ,她一直最希望出宮跟奶奶在一起,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臉色,自在地活著。
她的理想其實非常簡單,最後中了一箭,還是沒能全身而退。
知世故而不世故。身處黑暗,卻為周圍人帶來光明,最後卻又不得不黑化向皇后復仇
其實皇后她也有真的一面,記得她對皇帝說過這樣一句話「皇上,你知不知道,其他人都是把你當皇上,只有我,是把你當做我的夫君啊」,
但是皇帝並未領情,其實當時覺得她也蠻可憐的,只是全劇對她的真心一面的描寫,也就僅此一處了,其他全是惡
我記得皇后說過一句話:只可惜我是皇后,皇后可以死,可以廢,但不可以退。這或許就是皇后狠毒的根源。一旦被鬥垮就是萬丈深淵。
孫白楊是個溫文爾雅的中央空調,誰都喜歡,後宮那麼多嬪妃喜歡他,他就喜歡玉瑩,玉瑩利用他,脫衣服恐嚇他陷害他,給他個甜棗,馬上送毒藥糕點給他吃。他喜歡這種都風格。
他爹後來說,他嫉恨他母親臨死,他只顧在宮裡面為貴人看病,其實他不知道,他爹執行皇后的命令,毒害當時的低階嬪妃如月滑胎。
一開始孫是討厭玉瑩的,後來發現玉瑩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母親,開始慢慢喜歡她.
因為孫白楊是孝子,母親去世也是他和父親一直以來的矛盾點。
孫氏父子之間,安茜對奶奶,玉瑩對母親,爾淳姐妹等等,這部劇的親情刻畫其實也是很感人的
這部劇真的能表現出人性的複雜和後宮的殘酷。
尤其大結局時安茜真心保護爾淳,爾淳仿佛恢復了童年的性格幾乎把安茜當姐姐依賴,實在讓人感慨。
其實大部分情節裡兩人都是對立的,按說只有仇恨,但最後的變化合情合理。
如果不是因為後宮,哪來那麼多女人之間的傷害和恨意呢?
而且人性的極惡(宮廷的勾心鬥角)和極善都表現得很深刻,有時候還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劇本真的是異常有水平
不是因為後宮,是因為爭權奪利。現代社會也這樣。各有各的目的,還是在爭
這片最厲害的就是人性的推敲,純白如陸皓雪都能做出幫「害得自己守活寡」的情敵贖身並且請她來開導丈夫的行為,這種大氣女人我真沒在後宮劇見過....
金枝欲孽裡面的皇帝不是作為主角出現,而是作為一個男權領導人符號出現,他的出場雖不多,但對劇情的開展卻至關重要,他對如妃年老色衰的嫌棄導致如妃拉攏新進的秀女,玉瑩偷情被皇后告發,導致了他下令讓皇后處死玉瑩,這種形象更有利於女性形象的塑造
這一點類似於《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老爺全程沒露正臉。
因為老爺或者皇上都已經只是一個象徵,無論他們是玉樹臨風、風流倜儻還是尸居餘氣、老態龍鍾,都不影響劇情,因為他的位置代表了最高權力,人只是權力異化的寄託物,表現過多在個人身上反而對表現《金枝欲孽》的人性主題無益。
福雅,不得不把情感壓抑在內心,在深宮中苦熬,沒能突破那道內心的枷鎖;玉瑩,敢於追求真愛,卻無法拋棄自身的責任,不能兼得,和孫白楊只能為愛殉情(眉莊和她一樣,勇敢而熾烈);孔武安茜何爾淳,算是徹底拋卻了身份,拋卻了這個宮城,尋得自由,如月也想,卻沒能做到,她陷得太深(後期的甄嬛也有點類似,厭惡卻深陷其中)。
金枝欲孽是眾生相,香港很多電視劇都是群像,不評價善惡,不設置正反,沒有好人好報,惡人惡報這一套,不宣揚封建秩序。
而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這樣的人,有這樣的目的和行動,那麼就有這樣的結果。
看完還讓我念念不忘
我是小小小美呀兒喜歡點擊關注我,多多收藏點讚喔#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