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琉璃藝術發展歷史,以及在清朝盛極而衰的原因

2021-01-16 心安歷史說

琉璃,在我國古代是象徵著明淨無暇的聖物。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之中,如此記載琉璃: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傳統琉璃在近年備受中外收藏家追捧,新一代琉璃藝術家層出不不窮,再次印證了傳琉璃藝術並非是隨著時間浪潮而湮沒。

我國傳統琉璃的來源已經難以考證,民間傳說之中,琉璃是範蠡在督造王者之劍之時無意之中發現的,他將其當做定情信物送給西施,西施的眼淚流在了這件驚世佳作之上,於是人們便將此物叫做「流蠡」,後來演變成琉璃。

戰國時期《尚書》之中,將琉璃稱為「繆琳」,西漢之後逐漸演變成「琉璃」。琉璃二字,本身便具有文字美和發音美,可見當時人們對此物的的珍愛,文人墨客也樂於將其寫入作品之中,歌頌其之美,琉璃不僅僅是一項傳統手工藝,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濃縮。

傳統琉璃的發展歷程

從現今出土的最早琉璃製品可以推算,我國的琉璃起源於西周,甚至更早。當時的琉璃製造技術比較粗糙,無論是形狀還是質地,都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這時候的琉璃製品大多是小件,以代替天然珠寶裝飾首飾,大多以簡單的珠子和管子的形狀出現。

(戰國·嵌花紋勒子)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於天然玉石的需求量逐漸增多,作為玉石的替代品,琉璃便有了更大的市場,也促進了人們對它的創新。這個時期的琉璃形制上雖然還是在仿製玉器,但質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從漢代開始,琉璃進入了第一個高速發展期,工匠們開始掌握了以鉛為助溶劑的琉璃製作工藝,琉璃已經不單單是玉石的替代品,琉璃器皿開始出現。到了魏晉南北朝,從西域傳入了鈣鈉琉璃的製作工藝,北魏京師平城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琉璃廠。到了隋唐時期,因為各族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兼具波斯和中原特色的琉璃器皿。

北魏琉璃碗

宋朝的琉璃器具大多小巧精緻,造型比前朝更為豐富,除了琉璃碗、琉璃瓶,還有諸如琉璃花片等創新形式。元朝開始已經出現了官方琉璃作坊,明朝皇室專門聘請國外優秀工匠來為皇室製造琉璃工藝品。

元·琉璃三彩凸雕龍紋三足爐

清代是琉璃發展的巔峰時期,但隨著清朝的沒落,傳統琉璃工藝漸漸沒落,但康乾盛世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琉璃珍品,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清朝傳統琉璃製作的鼎盛和衰落

從元代開始,琉璃製作已經被統治階級所重視,宮廷設置專門的部門負責宮廷所需琉璃器具的燒制。特別是到了清朝時期,琉璃的設計和生產進入了鼎盛時期。

故宮琉璃裝飾

清朝初期,因為英國和法國的商船來往於中國幾大重要港口,將西方的琉璃製作技藝一同傳入我國。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皇帝,對外國傳教士的到來十分歡迎,並且讓他們在宮中擔任要職。也是他們,將西方美術和手工業製造技術帶入宮廷,讓宮廷中的頂級工匠們有了更廣闊的思路和更豐富的靈感來源。中國傳統的琉璃製作工藝,也是在這段時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除了前朝的琉璃品類,清朝出現了例如掐絲琉璃、金星琉璃、套色琉璃等等新式琉璃工藝品,僅僅是琉璃的顏色就多達30多種。

套色琉璃鼻煙壺

《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在康熙三十五年,宮中專門設置琉璃工坊,由歐洲傳教士指導工匠們進行琉璃製作。康熙帝是崇尚西洋工藝的先驅,這個時期的諸多宮廷工藝品,包括琉璃製品都能看到非常濃鬱的西方色彩。但由於中西方製作技術剛剛開始融合,工匠們尚在摸索之中,歐洲的製作配方雖好,但國產的原材料並不完全適用,故而這個時期的工匠們在製作時還是偏保守的。

西方傳教士帶來了琉璃產業的大發展,但隨著這批優秀西方藝術家們的去世,清皇宮始終沒有迎來另一名卓越的國外大師。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讓琉璃廠為一盞康熙朝的琉璃燈籠配製一枚零件,而這個零件是當年傳教士親自吹制出來的,宮中工匠們無人會做,乾隆無比失望,只得不了了之。

清·皇家琉璃衣扣

不過乾隆時期,在皇帝的關注之下,琉璃產業還是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風格也從保守變得精緻華麗。此時不僅僅在北京,廣州、博山也成立了清宮造辦處琉璃作。乾隆時期最經典的琉璃作品就是套料浮雕琉璃,這種工藝將西方的吹制琉璃藝術和中國傳統玉石雕刻工藝相結合,算是當時的鼎盛作品。

傳統琉璃產業之所以在乾隆中後期就開始衰退,沒有像景泰藍或者粉彩一樣達到新的高度,是因為當時無論是皇帝還是工匠們在琉璃製造上過分依賴西方工藝。宮廷工匠們製作保守,始終難以擺脫鉛鋇為原料的生產工藝。琉璃製品甚至沒有打出自己的特色,就連最輝煌的套料浮雕,也是在青花瓷的陰影之下,其造型和紋飾,完全沒有擺脫青花瓷的製作套路。

清朝統治階級對琉璃廠把控嚴格,保密配方,直接導致很多配方失傳。琉璃不僅製作成本高,而且程序複雜、耗時長,所以民間的琉璃產業從來沒有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因為琉璃生產技藝沒有推廣到民間,皇帝們也沒有將宮廷工匠們送到西方去學習技術,琉璃工藝本該大放光彩的年代卻生命短暫,最終消沉,實為可惜。

結語

琉璃雖美,琉璃雖貴,但在古代一直處於從屬地位。中國是陶瓷大國,琉璃藝術始終在夾縫之中求生存。若不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的刻意保護,很可能就消亡在民間。

明·明代三彩琉璃 螭吻

從琉璃本身來看,它製作成本抬高,技藝繁瑣,又因為它容易打碎、不耐高溫,很難製作成百姓日常使用的器具,琉璃沒有了市場,工匠們也失去了創新的動力。琉璃的復興是近幾十年才開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獲得了一致讚美,彰顯出獨特的魅力。

今天,琉璃藝術品不再是帝王的專有奢侈品。將古代文化底蘊和現代藝術相結合,讓琉璃有了新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

王進——《女媧的遺珍——琉璃》,重慶出版社

韓春鳴——《北京琉璃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林樹旺——《戰國琉璃巡禮》,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伯達——《清代玻璃概述》

相關焦點

  • 歷史悠久、五彩斑斕的中國傳統剪紙藝術
    中國剪紙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也是我國的一門國粹,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過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剪紙藝術歷史悠久,至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 不可忘卻的中國十大傳統手藝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二,髹漆髹漆工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現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省的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木胎朱漆碗。我國漆工藝幾千年的發展和成就,對全世界的漆器工藝都產生了影響,先是東亞、東南亞、繼而是西歐及北美。
  • 博山陶琉藝術季·2020博山琉璃雙年展9月29日開幕
    博山這座城,吹過的風都是文化,踩過的地儘是歷史。」魯中北部,齊長城邊,這裡是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故鄉,是陶瓷琉璃藝術之鄉、美食美器之都、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在博山區眾多的城市名片中,「中國陶瓷琉璃藝術之鄉」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張,「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而即將於9月29日啟幕的博山陶琉藝術季·2020博山琉璃雙年展,又將讓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愈加「琉」光溢彩。據介紹,在此期間,博山琉璃雙年展開幕式、傳統藝術產業與城市發展高峰論壇、陶琉大師精品展等十大主題活動也將啟動。
  •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特質及創新性發展
    莊子通過工匠活動來揭示藝術創作的特點,體現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人的工藝創作活動密不可分的特點。這是頗有意思的命題。它揭示了傳統藝術精神是從人的自由自在的勞動與創造中產生的,是人生自由的彰顯。這也是徐復觀這樣研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現代學者的重要觀點,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儒家則強調憂患意識以及藝術家的社會擔當,注重群體活動中的藝術精神價值。從孔子開始,強調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中國傳統藝術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
    可以說傳統文化已經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對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傳統藝術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其創作和發展也離不開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習慣 一、中國傳統藝術概述 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並且輝煌。
  • 美術研究│古意靜深 真工實能——探研改變工筆畫盛極而衰的命運
    這一概念的化育流衍過程,實際上隱含著工筆畫歷史命運的巨大變遷。如果順應已被約定俗成的工筆畫與寫意畫分類,就不難發現,在元代之前,中國畫壇一直是工筆畫的天下,無論支撐中國繪畫史的重要畫家和畫作,還是提升中國畫價值品位的藝術自律性程度,都幾無例外地通由工筆畫的方式來實現。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
  • 山西陽城致力打造「故宮琉璃生產基地」
    姚遜表示,陽城立足傳統優勢,深化文化挖潛,強化產業培育,以古建琉璃為特色的陶瓷產業呈現出蓬勃向上、蓄勢待飛的發展態勢。目前,陽城縣正在與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對接,力促打造「故宮琉璃生產基地」。琉璃產業要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應尊重和恪守文物建築的歷史基因和歷史風貌,始終堅持安全性最好、幹預最少、觀感效果協調而又滿足建築不同功能之需要的原則,要確保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 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與中國的旗袍,到底有多少歷史關聯?
    那麼,越南奧黛與中國旗袍之間,到底有多少繼承關係呢?一、奧黛的前身五身襖,與中國的長襖非常接近首先,我們聊一下越南的歷史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繼續擴大帝國的版圖,徵服了百越地區。百越地區的面積很大,其中就包括越南的北部。換而言之,越南的北部在中原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這樣的情況從秦朝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時期。
  • 把美學帶到淄博,讓琉璃藝術品成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
    選定特定的動物與植物類型琉璃產品,通過人工場景搭建,建立琉璃的自然世界。」近日舉行的博山區傳統藝術產業與城市發展高峰論壇上,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總策展人、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李翔寧侃侃而談,向在座的賓客講述著博山琉璃雙年展布展的原委。
  • 回眸三生琥珀色,轉身一世琉璃白 --題記
    多麼唯美而悽涼的愛情,現在就讓我們來說說其中談及的琉璃。琉璃之美中國琉璃是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的精緻、細膩、含蓄體現,是情感與藝術的融會。琉璃,又稱流離,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重要裝飾構件,通常用於宮殿、廟宇、陵寢等重要建築;也是藝術裝飾的一種帶色陶器。琉璃的顏色多種多樣,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 以刀代筆,遊刃薄卵,從傳統絕活蛋雕看中國百年藝術傳承
    對於來源於生活的藝術來說,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傳統民俗,每一個民俗都有一段經久不衰的傳承故事,而且,看似民俗源於曾經見識粗陋的百姓,可今天的中國傳統民俗藝術卻真的一次又一次驚豔了藝術殿堂所謂高雅大家的眼球。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中國傳統民俗絕活——蛋雕,在文史發展中,始終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取得的造詣更是與曾經不可一日而語,蛋雕更是中國現代版民俗藝術升華與古代的最好代表。
  • 古琉璃的收藏價值
    琉璃是中國五大名器之首(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佛家七寶之一,為消病避邪之靈物。其瑰麗的外表下蘊藏著傳奇的色彩。《西遊記》中的沙僧 就是因為打破一隻琉璃盞而被貶下天庭的。中國古代製造琉璃最初製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後製成琉璃。
  • 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王朝,史學家不想寫它的歷史,不是清朝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國家擁有的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和繁榮歷史。從曾經的原始社會再到奴隸社會,最後進入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國社會一直在前進,從來沒有停止。封建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國如今留下來的很多傳統文化及一些遺址,也大都是封建社會所留下來的。
  • 研究經幢的發展歷史以及佛教藝術,具有重要意義,天護陀羅尼經幢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井陘礦區原東禪院遺址內,天護陀羅尼經幢雕造於唐開元十五年(727年),距今已有1283年歷史,比趙縣縣城建於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的陀羅尼經幢,還要早300年,是中國現存早期經幢的典型代表。1996年,國務院公布「天護陀羅尼經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琉璃收藏價值倍增 業內人士稱限量版有潛力
    這尊由臺灣琉璃大師楊惠姍創作的「千手千眼觀音」琉璃佛像,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琉璃佛像,其以「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的皎潔質地和婀娜多姿的體態,與同期展出的「敦煌」、「無相無無相」、「一朵中國琉璃花」、「焰火禪心」、「焰火裡的禪靜」等三十餘件琉璃作品,並稱為2015年最驚世的藝術佳作。
  • 中國傳統民間玩具賞析:泥玩具的發展
    同時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故事,為「玩具」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當然我們現在所謂的「中國民間玩具」或者「中國傳統玩具」,和我們祖先的理解就大不一樣了。  中國民間玩具以歷史悠久、分布地區廣闊和品種豐富著稱於世,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並且在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 藝術|日本真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揮傳承到了極致!
    花道 花道(いけばな),是日本傳統的插花藝術,它是活植物花材造型的藝術。最早源於古中國隋朝的佛堂供花,隨著日本的遣隋使小野妹子而傳到日本。花道在日文漢字中為「華道」。它不單要表達花的美態,也是形神兼備品味造型的插花。日式與西式插花有所不同的是,日式插花:除三個主枝外,花兒往往並不擔負重要的角色。要觀摩經歷數紀元傳統臻善的日本插花藝術,每每需要以不同感性去欣賞花及其造型。
  • 先驅之路:他們的選擇極大影響了中國藝術如何由傳統走向現代
    回望中國藝術界走過的百年之路,「1911」這個年份在歷史和藝術史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這似乎也預示著,中國的藝術發展與社會現代化進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展覽於3月16日至6月9日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行,展覽通過40餘位留法藝術家的160餘件繪畫、雕塑作品,呈現了民國時期留法的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和思考。
  • 山西陽城:非遺喬氏琉璃助農增收
    原創 山西畫報 太行頭條技術人員正在手工製作琉璃藝術品近年來,被譽為陽城琉璃之鄉的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鳳城鎮後則腰村,為保護該村「喬氏琉璃製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