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是美好的,我的很多回憶都與足球有關,因為我是一個深度愛好者。
近日聚會歡迎前國腳高升,想起30年前我常去國家隊駐地見到他,作為國腳他待人平和,一點沒有架子。光陰荏苒,他顯得比同年齡的年輕。
球員時代的高升(左)與賈秀全(右)池明華(中)
高升最值得驕傲的是作為中國隊主力衝進奧運會,這個記錄至今沒有延續。作為中後衛,他1米85的身高、百米11秒5的速度以及良好的防守意識,是中國隊不可或缺的絕對主力。1987年在東京國立體育場中國隊與日本隊遭遇進入漢城奧運會的生死戰,中國隊華山一條路硬是客場2比0拿下,進入了奧運會,高升作為中後衛多次瓦解了日本隊的攻勢。席間有人問他:「你個子高彈跳還好,怎麼練的。」了解他的中國體育報資深記者周繼明說:「一半靠天賦,一半靠刻苦。高升用箭式能跳1米85,現在球員用背越式都鮮有能達到這個成績。12分鐘跑是很多球員頭疼的,高升12分鐘能跑3640米,比達標的快一圈兒還多。」
高升後來他去日本踢聯賽,又回浙江綠城做岡田武史的助教,最近來北京八喜俱樂部做青訓總監,立志為國家培養出好苗子。
小食品店法人張惠康,真正打理還是他的親屬
談論中我想起衝進奧運會的另一個功臣張惠康,也是這批球員唯一一個命運悲慘的球員。十年前我為北京電視臺電視片《中國體育改革開放30年》撰寫部分集的文字,來到上海張惠康的家。因為他的經歷的確可以加大運動員保險制度的呼籲力度。
那次採訪近距離目睹了這位功臣家境的拮据、個人的不幸,當我講述的時候,高升面色凝重,他說:「我們後來各奔東西,沒有機會湊在一起,但我們都沒有忘記惠康,我們一直想搞個義賽,把衝進奧運那批人湊齊了,好好幫助惠康一下。」
家中陳列的獎品是張惠康的寄託
說到這裡我也打開了回憶的閘門,我想如果 為中國足球的守門員評選最佳瞬間,張惠康1987年10月26日在東京國立體育場的片刻救險絕對可以入選。那是日本隊手塚聰在距離球門5米附近得到球,中國隊無一人靠近他,他可以做兩種選擇,一是晃過守門員張惠康射空門,二是發力猛射,這都是守門員的難題。只見手塚聰掄足了勁力射,很多中國觀眾想:在劫難逃,完了。只見張惠康非常沉穩地看準球,死死抱在懷裡。人們都讚嘆:撲出已不易,抱住真神奇。如此近距離和力量,真顯出張惠康的身手。當時是0:0,如果進了,局面大不一樣,好在中國隊後來2:0勝了,完成了首次衝進奧運會的歷史使命。
張惠康總是不太善於和人交流,顯得格外寂寞
張惠康,這位好幾年國家隊的主力守門員,在我十年前見他時他頭腦已經不是太清楚,沒有成家,靠著78歲的老母親給他做飯。他的工資一千多元,由於看病吃藥,生活相當拮据。走進他家,連為我們開車的司機魏師傅事後都說:「現在我們這些工人都不會住這麼擁擠陳舊的房間。」屋中的陳設完全是80年代的,唯有柜子裡的獎牌紀念品還能印證主人曾經的榮耀。
張惠康已經不能流暢的回憶過去了,他的話很短,而且常常所問非所答。傳說是一次比賽頭部撞在門柱上,從此意識不清晰。他的姐夫說,可能是多種因素,他年輕時候性格就過於內向。
只有到業餘隊守門能讓他想起往昔的榮耀
我幫助電視臺採訪,他回答的很認真,也顯得很善良。
「張惠康,你的隊友們來看過你嗎?」
「好像孔國賢來過,他很好!」
「其它隊員呢?」
「沒有,他們都很忙。」
「他們有不少當教練了。」
「是啊,我看賈秀全、王寶山都是教練,我替他們高興。」
「你還記得88年漢城奧運會守住克林斯曼一個猛射嗎?」
「記得。不過他也射進我一個球。」
「聽說你現在還守門?還能魚躍嗎?」
「現在總踢。和我一起踢的都是大夫、警察、老師,他們的腳頭比克林斯曼還是有一點點差距,我能守住。」他一點都不是開玩笑,仿佛在敘述一件真實的事情。
他的母親樓女士含著眼淚對我們說:「惠康可怎麼辦啊?兄弟姐妹以前就他最好,現在數他最慘。當運動員的時候,多少人來給他說親,那時候就想好好踢球……現在……哎……」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看來結婚也要趁早。
第二天張惠康踢球,我們到現場拍攝46歲的張惠康踢球。我們拉著他早早來到球場,隊友們與他打招呼,他也總憨厚地應答。但我們也發現,他回答不會超過三個字,也從不主動與人說話,總是沉悶地發愣。
他的一位年過半百的球友說:「20年前惠康是我們的偶像啊!那個時候和他說句話、讓他籤個名都是我們的願望,怎麼今天成這個樣子了?……他一個師弟前幾年告訴我們,惠康一個人在家很寂寞,以後踢球帶上他,不要收他的錢了。我們踢球都是AA制,一場球每人交幾十元,但我們都背著他交錢,不讓他知道如今踢球還要花錢。」
張惠康守了一會兒們,撲了一個球博得大家喝彩,是全場惟一的一個專業動作。
張惠康的母親在訴說兒子的不幸
從昔日萬眾矚目的球星、衝進奧運會的功臣到如今無所事事、疾病纏身的弱勢群體,反差太大。公正地說,這不能怪罪上海市體委,他畢竟有1000千多元的工資,十多年前還分過他小兩居,而且還幫助他開了一個略有盈餘的小彩票代銷點。東北某體育大省因經濟拮据還做不到這一點,那裡運動員退役遺留的問題最多。上海的規則意識畢竟在國內還是較強的。對待張惠康缺少的是保險,如果有了保險制度,他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賠償,受傷貽誤一生的張惠康後半生不至於如此落寞。而在政策尚未出臺的時候,也很難讓上海體委率先執行。
張惠康的隊友都惦記他,高升也傳達了這個信息。很希望這個義賽能在唯一衝進奧運會30年的今年實現。
張惠康,你的好兄弟們沒有忘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