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文,西北軸承廠:
1982年至1992年,在西北軸承廠的歷史上被稱為"二次創業"。
1981年前後,西北軸承廠因生產受水源限制,常年處於半停產狀態,職工流失嚴重等問題導致經濟效益持續下降,生產陷入低谷,生存陷入困境,成為寧夏虧損大戶,最終確定西北軸承廠搬離賀蘭山大水溝。十年搬遷之路,西軸搬遷不只是簡單的廠址遷移,而是將自身提升到國內一流的生產水平,一舉成為我國最大的軸承生產企業之一。
發展中的威脅,水源是最大問題:
1980年11月,由自治區政府召開的"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經濟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專題會議,針對虧損嚴重的石碳井礦務局四礦和西北軸承廠兩家企業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很快對石碳井礦務局四礦的處理統一了意見,確定該企業"停建"。
而西北軸承廠面臨的三大主要問題:一是大水溝水源出了問題,地下水源大幅下降,對西軸的生產生活用水帶來嚴重的威脅;二是產品銷售量巨減,均攤固定費用隨之上升,企業虧損嚴重,銀行貸款壓縮,企業資金周轉失調;三是職工情緒波動,要求調離該廠的劇增,一時人心惶惶,部分人甚至聚眾鬧事,嚴重影響廠區生產和生活治安環境。
西北軸承廠與石碳井礦務局四礦情況不同,石碳井礦務局四礦是一個在建企業,職工不多,而西北軸承廠有4000多名職工,一旦關停,如何安置職工是個大問題,處理不好會產生嚴重的社會事件,不關停繼續虧損下去將拖累自治區經濟發展,因此一時難以決定。
因為考慮到西北軸承廠以前又是國家一機部和自治區的工業學大慶先進企業,名氣不小,影響很大,遇到一些問題,就此關閉西北軸承廠會影響到國家一機部對寧夏的支持,西軸是一機部在的點,如果關閉會就會影響到國家的軸承生產布局。所以在一機部派有關部門對大水溝水資源再次進行了勘查之後,得出大水溝的地下水資源確實存在問題,繼續在大水溝沒有發展空間的,甚至連生存都會受到威脅。
西軸如果要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搬出賀蘭山大水溝,爭取到銀川。但是,當時行政管理嚴格,工廠沒有自主權的年代,在既無資金,也無政策支持下將一個擁有4000多名職工,已投資上億元的工廠搬遷何其困難。
1980年底為了發揮企業互補的優勢,國務院發布了推動企業間經濟聯合的暫行規定。自治區機械局為了提升銀川軸承廠生產能力,決定將生產水平高、技術能力強的西北軸承廠位於平羅西大灘的小型球軸承車間與銀川軸承廠進行聯合,以恢復銀川軸承廠年產軸承50萬套能力,而這一舉動也開啟了西北軸承廠向銀川搬遷的步伐。
十年搬遷,十年發展:
1981年6月14日自治區政府同意自治區機械局銀川軸承廠與西北軸承廠合併為西北軸承總廠,總廠厂部設在銀川市,下設兩個分廠,原西北軸承廠為大水溝分廠,原銀川軸承廠為銀川分廠。
由於原銀川軸承廠廠址位於寧夏銀川市區內的東門外,廠區面積較小,廠外無擴展的空間,而且廠房簡陋,不利於出口軸承的生產。所以1982年4月,自治區經委同意銀川軸承廠與寧夏噴灌機械廠對調廠址,這使得西軸在今後的擴張奠定了的基礎。
1983年4月,大水溝的小型軸承車間遷入銀川新市區並投產。至此,銀川新廠區的建立為西軸調整搬遷提供了一個立足空間。
1983年9月,撤銷西北軸承總廠和西北軸承一廠、西北軸承二廠,成立西北軸承廠。
1983至1985年,西軸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將用水量大的鍛工車間、備料車間、熱處理部分車間、大型滾球車間及相關輔助部門遷入新廠區,實現了滾軸承、小型球軸承生產基地建設的目標。
1987年7月,國務院、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確定西北軸承廠為全國機械工業部665個骨幹企業之一,次年7月西軸又被國家經委批准為國營大型企業。同年,西北軸承廠試製大修197726型鐵路貨車軸承,並於12月試生產成功。
1988年7月,西軸被鐵道部批准為197726軸承定點大修廠家,承修鐵路貨車軸承大修業務。由於產品質量達標並且供貨及時,得到了許多鐵路運輸部門的青睞。在1989年的鐵路軸承訂貨會上,大修鐵路軸承訂貨量達7.25萬套,產值4千多萬元。
1988年,西軸完成軸承生產任務105.6萬套,工業總產值7033.3 萬元,產品銷售收8456.6萬元,實現利稅1051.3萬元,出口軸承50萬套,創匯118萬美元。
為了推動西軸各項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研發,1988年9月西軸成立科學技術協會,確定研發技術計劃24項,以球墨鑄鐵保持架、鋼製組合保持架等7個技術攻關項目為重點。當年,西軸開發新產品83個,其中研製生產的新產品"0"類密封球軸承、上海寶鋼軋機配套1879/550雙列圓錐滾子軸承填補了全國軸承生產的空白。
1989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235.3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17億元,利潤707.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3%、31.68%。同年,完成為寶鋼、首鋼、鞍鋼等十幾個國家鋼廠試製軋機配套軸承的任務,並且4萬套211軸承也順利出口蘇聯。經國務院機電產品出口辦公室和外經貿部批准,西北軸承廠成為出口基地和擴大外貿自主權的企業。
至1990年底,西北軸承廠通過技術改造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實現了生產經營管理中心由大水溝廠區向銀川新廠區的轉移,技術進步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和應變力大大增強,規模不斷擴大。此時,西軸已經擁有大水溝廠區、銀川新廠區兩個廠區,佔地面積121.6公頃,企業擁有固定資產1.3億元,職工530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235人,產品總重由3499.86噸增加到8074噸。產品品種由600種發展到900種,其中開發新產品300種,改造老產品270種;年利潤由421.6萬元增加到1692萬元,淨增1270.4萬元。年創稅金由302.1萬元增加到1189萬元。
1990年西軸軸承年產量達到150.5萬套,產值完成1.05億元,為改造前的2.4倍;實現利潤680萬元,為改造前的1.61倍;年創稅金980萬元,為改造前的3.23倍;萬元產值能耗由改造前的5.76噸標準煤降低到3.36噸標準煤,比改造前降低42%。
1990年,西北軸承廠被列入國務院三線辦接脫險搬遷名單。從此,西軸在整體搬遷的工作上再也沒有之前的顧慮,開始了名正言順的組織搬遷工作。
1990年底,滾子分廠僅用了7天的時間完成便完成了140多臺設備的搬遷工作,分廠搬遷後,產量顯著增長,1991年完成1177萬元的生產任務,比上年增長7.8%,完成產值2213萬元,比上年增長5.7%。
1991年7月至9月,保持架分廠、鋼球分廠、第二鍛工車間400多臺設備遷至銀川廠區,完成搬遷任務。10月工具分廠完成搬遷,搬遷設備116臺,搬遷後立即投入生產。
1991年,西北軸承廠生產的石油機械軸承、鐵路貨車軸承、冶金礦山設備用軸承和出口產品等四大類產品已成為西軸的支柱產品。其中,石油機械大型專用軸承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為80%左右,鐵路軸承市場的佔有率為20%左右。為首鋼、寶鋼、馬鋼、重鋼、太鋼等國內十幾家大型鋼鐵企業製造的35種替代進口的大型、特大型軸承在舉行的全國首屆技術進步成果展覽會上,獲得替代進口產品榮譽獎。
1992年4月1日廠煤氣工程開工,9月11日煤氣爐一次點火成功。
1992年11月,特大型分廠完成搬遷,搬遷設備153臺。11月23日 ,大水溝廠區的最後一個分廠鑄造分廠開始搬遷。
至此,西軸終於結束了深山建廠的歷史,在銀川建成了一座集生產、銷售、出口為一體的大型國有企業。
遷移中的輝煌:
西北軸承廠自1982年至1992年,歷經10年,終於完成搬遷工作。
十年搬遷、十年發展,在沒有伸手向國家要一分錢,沒有停產一天的情況下,邊基建、邊搬遷,邊生產、邊改造、邊發展,歷時10年,創造了我國三線企業在搬遷史上的驚人奇蹟。
十年的搬遷裡程中,西軸的經濟效益不但沒有下降,而且還大幅增長,工業總產值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1993年工廠完成工業總產值2.5億元,實現利潤5083萬元。與1983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0倍,利潤增長了143倍,利稅增長了74倍。
十年搬遷改造之路並非只是廠址的遷移、老設備的挪動,而是國有企業利用資源優勢,進行合理配置,實現企業再造的過程。
十年間,西軸根據市場需要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在產品研發上下足了功夫。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工廠每年開發新產品近100種,產品規格由400多種發展到1300多種,其中180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百種產品填補了我國軸承行業的空白,遠銷全國各省地區,並出口50多個國家,成為我國軸承行業出口基地企業之一。
1991年在全國56個骨幹企業質量檢評中,西軸名列第二。鐵路貨車軸承被機電部推薦為可靠性產品。
1992年產品質量在行業定點抽查中全部評定為優等品,排名為全國軸承行業55家重點骨幹企業第六,8種產品被國家技術監督局評為優等品。
1993年,西軸先後榮獲全國質量萬裡行組委會頒發的"全國質量優秀企業"和國家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全國質量效益型企業"兩項大獎,成為寧夏和整個軸承行業唯一獲得兩項大獎的企業。
短短的十年,一個現代化的大型軸承製造企業在銀川崛起。勞動生產率、人均利稅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名列同行業大中型企業之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終於以它的成功證明了"下山入市、企業再造"戰略目標的正確,書寫了企業發展的第二個光輝時期。
中國軸承第一股:
1994年,西軸被國家列為全國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是國家確定的520家重點支持的大型企業之一。
1995年7月,經寧夏政府和國家經貿委批准,西軸改制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996年4月,正式成立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於19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000595),成為我國軸承史上首家A股上市公司,也是寧夏的第2家主板上市的企業。
寫在最後:
相信在那個年代,無數人披肝瀝膽,用汗水換來西軸上市的殊榮,是整個西軸人此生引以為豪的事情。
十年光陰,對一個人來說,或許是漫長的歲月,但是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十年只是彈指間的檣櫓。上市不是終點,反而才是綻放光芒的開始......
關注我,下期看點:
看似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西北軸承廠,卻面臨更大的挑戰。外資入股,西軸成為「陷阱」式併購下的犧牲品,這又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