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日是第19個世界溼地日。近年來,吉林省通過有效的保護與恢復,溼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依賴溼地生存的613種溼地植物和297種溼地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符合鳥類覓食條件的棲息地面積明顯增加,有效保護了亞洲東部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保護瀕危鳥類中的重要地位。莫莫格保護區鳥類種類比建區時增加100種,增長近50%,白鶴停歇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由2000年以前的500多隻增加到現在的3800多隻,約佔世界種群數量的95%以上,停歇時間和種群數量都堪稱世界之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鶴遷徙停歇地。向海補水後引來了大批的候鳥,僅小天鵝數量就達600多隻,使生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多年不見蹤跡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又重現白河、大蒲柴河、和漫江等地,數量多達500多隻。梅河口磨盤湖的白鷺、蒼鷺數量達萬隻,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全省溼地資源豐富多樣。全省溼地總面積172.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9.2%,是全國溼地類型較多省份之一。全省共有國家重要溼地8處,向海溼地和莫莫格溼地被評定為國際重要溼地。全省已建立了24個自然保護區和26個溼地公園,48%的天然溼地得到有效保護。
多年來,由於我省西部乾旱少雨、開墾耕地對溼地進行蠶食、對溼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等原因,導致溼地水資源短缺、功能退化、面積減少。我省加強溼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通過引水保溼、退耕還溼、生態移民等方式,對溼地進行有效恢復和保護,使全省溼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得到緩解。
全省開展了引水保溼工程。對向海、莫莫格、波羅湖、大安等重要溼地實施了生態補水,使退化溼地得到恢復。目前,西部地區重要溼地生態補水長效機制已基本建立,已累計為向海﹑莫莫格等重要溼地補水6億多立方米。向海2萬多公頃溼地得到有效恢復。莫莫格溼地通過引水,使6萬公頃的苔草、小葉樟和蘆葦得到恢復。2013-2014年,通過引水工程和溼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加上年降雨量大、河流上遊來水多,溼地自然補水比較充分,整個西部地區溼地水覆蓋面積增加了15.8萬公頃。
開展了生態移民工程。在松花江三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春北湖國家溼地公園、遼源鳳鳴湖國家溼地公園、長春淨月省級溼地公園、梅河口磨盤湖國家溼地公園進行生態移民示範工程,總投資20多億元,遷出居民近2萬人。自2003年以來,省發改委、水利、民政、林業等部門積極配合,先後在吉林市的松花湖和長春市的淨月經濟開發區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總投資近14億元,遷出居民5100人,既有效地降低了水質汙染,也減少了溼地保護的壓力。2008年初,梅河口市針對磨盤湖溼地公園保護與恢復,決定將居住在水域周邊的居民逐步遷移到大壩下遊。市政府籌措資金1670萬元,建設溼地保護居民遷移小區13361平方米,制定了相應的補償政策,共計遷移居民162戶770人。
加大退耕還溼工程力度。溼地保護區內耕地存在及非法圍墾蠶食溼地,是溼地面臨的重大威脅。2014年,在省林業廳的組織指導下,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溼試點項目,開展退耕還溼工程1600公頃;莫莫格溼地開展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工程,對被開墾的4000公頃溼地進行還林還草還溼;雁鳴湖溼地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工程1870公頃;大安嫩江灣國家溼地公園實施了退耕還溼808公頃,投入資金共計1130萬元;通化縣政府在流域內實施退耕還溼和退耕還林,加強對流域內各鄉鎮的退耕還溼的監督檢查,督促其按時完成退耕還溼工作,目前已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退耕還溼133公頃。
積極探索溼地修復建設新路子,採取工程措施保護和恢復重要溼地。為遏制溼地萎縮退化的趨勢,全省在重要溼地保護區和溼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累計投入資金4億元,使溼地保護管理的設施和功能不斷完善提高。自2006年以來,莫莫格保護區和吉林油田共同組織實施了採油區溼地植被恢復綜合治理工程,恢復溼地植被面積6700公頃,妥善地解決了保護與利用的矛盾。(記者於寧 通訊員 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