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平湖白鶴飛 吉林省溼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今年2月2日是第19個世界溼地日。近年來,吉林省通過有效的保護與恢復,溼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依賴溼地生存的613種溼地植物和297種溼地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符合鳥類覓食條件的棲息地面積明顯增加,有效保護了亞洲東部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保護瀕危鳥類中的重要地位。莫莫格保護區鳥類種類比建區時增加100種,增長近50%,白鶴停歇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由2000年以前的500多隻增加到現在的3800多隻,約佔世界種群數量的95%以上,停歇時間和種群數量都堪稱世界之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鶴遷徙停歇地。向海補水後引來了大批的候鳥,僅小天鵝數量就達600多隻,使生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多年不見蹤跡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又重現白河、大蒲柴河、和漫江等地,數量多達500多隻。梅河口磨盤湖的白鷺、蒼鷺數量達萬隻,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全省溼地資源豐富多樣。全省溼地總面積172.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9.2%,是全國溼地類型較多省份之一。全省共有國家重要溼地8處,向海溼地和莫莫格溼地被評定為國際重要溼地。全省已建立了24個自然保護區和26個溼地公園,48%的天然溼地得到有效保護。

多年來,由於我省西部乾旱少雨、開墾耕地對溼地進行蠶食、對溼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等原因,導致溼地水資源短缺、功能退化、面積減少。我省加強溼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通過引水保溼、退耕還溼、生態移民等方式,對溼地進行有效恢復和保護,使全省溼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得到緩解。

全省開展了引水保溼工程。對向海、莫莫格、波羅湖、大安等重要溼地實施了生態補水,使退化溼地得到恢復。目前,西部地區重要溼地生態補水長效機制已基本建立,已累計為向海﹑莫莫格等重要溼地補水6億多立方米。向海2萬多公頃溼地得到有效恢復。莫莫格溼地通過引水,使6萬公頃的苔草、小葉樟和蘆葦得到恢復。2013-2014年,通過引水工程和溼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加上年降雨量大、河流上遊來水多,溼地自然補水比較充分,整個西部地區溼地水覆蓋面積增加了15.8萬公頃。

開展了生態移民工程。在松花江三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春北湖國家溼地公園、遼源鳳鳴湖國家溼地公園、長春淨月省級溼地公園、梅河口磨盤湖國家溼地公園進行生態移民示範工程,總投資20多億元,遷出居民近2萬人。自2003年以來,省發改委、水利、民政、林業等部門積極配合,先後在吉林市的松花湖和長春市的淨月經濟開發區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總投資近14億元,遷出居民5100人,既有效地降低了水質汙染,也減少了溼地保護的壓力。2008年初,梅河口市針對磨盤湖溼地公園保護與恢復,決定將居住在水域周邊的居民逐步遷移到大壩下遊。市政府籌措資金1670萬元,建設溼地保護居民遷移小區13361平方米,制定了相應的補償政策,共計遷移居民162戶770人。

加大退耕還溼工程力度。溼地保護區內耕地存在及非法圍墾蠶食溼地,是溼地面臨的重大威脅。2014年,在省林業廳的組織指導下,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溼試點項目,開展退耕還溼工程1600公頃;莫莫格溼地開展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工程,對被開墾的4000公頃溼地進行還林還草還溼;雁鳴湖溼地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工程1870公頃;大安嫩江灣國家溼地公園實施了退耕還溼808公頃,投入資金共計1130萬元;通化縣政府在流域內實施退耕還溼和退耕還林,加強對流域內各鄉鎮的退耕還溼的監督檢查,督促其按時完成退耕還溼工作,目前已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退耕還溼133公頃。

積極探索溼地修復建設新路子,採取工程措施保護和恢復重要溼地。為遏制溼地萎縮退化的趨勢,全省在重要溼地保護區和溼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累計投入資金4億元,使溼地保護管理的設施和功能不斷完善提高。自2006年以來,莫莫格保護區和吉林油田共同組織實施了採油區溼地植被恢復綜合治理工程,恢復溼地植被面積6700公頃,妥善地解決了保護與利用的矛盾。(記者於寧 通訊員 魏靜)

相關焦點

  • 白鶴:莫莫格溼地的「守護神」
    新華網長春8月29日電(記者郭翔、李雙溪)「有些外地來的攝影愛好者喜歡天不亮來拍白鶴日出,素質低的為了拍出驚飛的場面,會驅趕甚至放鞭炮驚嚇白鶴,所以我們就要趕到制止。」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鵝頭保護站站長孟慶祥說。
  • 溼地保護|吉林:45%的自然溼地得到有效保護
    吉林溼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全省溼地總面積99.76萬公頃,其中自然溼地87萬公頃。吉林溼地共有四大類16型,其中沼澤溼地6型、湖泊溼地3型、河流溼地3型、人工溼地4型。溼地不僅構成了生態吉林、美麗吉林的重要方面,還使吉林成為水鳥遷徙的重要國際驛站。
  • 天藍水清百鳥飛|北大港溼地繪製美麗生態畫卷
    近年來,新區持續推進北大港溼地保護,通過退出生產經營活動、建立補水機制等措施,進一步修復溼地生態。隨著北大港溼地生態環境逐年改善,過境候鳥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部分過境候鳥在此繁衍,成為「留鳥」。  生態修復不斷升級  走進北大港溼地,深紅的鹼蓬草和金黃的蘆葦叢首先映入記者眼帘。「原來這片都是荒地,現在溼地內的不少植被都是近幾年新栽植的。」
  • 鹽池灣溼地生態持續改善 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明顯恢復
    5月初,人跡罕至的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大道爾吉溼地水草豐茂,由南向北遷徙的黑頸鶴、大天鵝、斑頭雁等候鳥相繼選擇在此築巢
  • 甘肅鹽池灣溼地生態持續改善 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明顯恢復
    中新網蘭州5月8日電 (張彬 額爾登曲龍)5月初,人跡罕至的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大道爾吉溼地水草豐茂,由南向北遷徙的黑頸鶴、大天鵝、斑頭雁等候鳥相繼選擇在此築巢、產卵、孵化後代。2017年,祁連山(600720,股吧)國家公園掛牌成立,將甘肅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鹽池灣136.41萬公頃的區域納入自然保護區,經過幾年不懈努力,鹽池灣黨河溼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過程完整性得到維護,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提升。
  • 【環保督察進行時】生態宜居 | 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已達452種
    雁群飛掠,群鳥爭鳴。本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日益成為適宜鳥類棲息家園。從本月開始,本市迎來候鳥遷徙季。在本市團泊溼地、大黃堡溼地,鳥類種類和數量也呈現出較大幅度增加,團泊溼地鳥類種類由2015年的113種增加至2020年的200種,每年棲息在這裡的鳥類總數達到5萬餘只;大黃堡溼地目前共有鳥類219種,去年以來東方白鸛、白鶴、白枕鶴
  • 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天津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性改善
    尤其是優化生態環境方面,實施最嚴格的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十三五」期間,天津市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推進生態治理恢復,強化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改善優化野生動物的生存棲息自然環境,使天津市的野生動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 遼河生態環境變化有多大 讓美麗的白鶴告訴你答案
    溼地科普館裡邂逅國寶級鳥類坐著大巴車一路向北,大約2個小時的車程,便可來到此行的第一站——瀋陽臥龍湖溼地科普館。作為亞洲東部鳥類遷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站,每年有上百萬隻鳥類在康平臥龍湖溼地停歇、棲息和繁殖。基於此,康平縣臥龍湖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在生態環境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共同支持下,修建了這處集收藏、展示、宣教、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科普展示場館。
  • 生態環境魅力大!數千白鶴提前飛抵江西越冬
    【生態環境魅力大!數千白鶴提前飛抵江西越冬】11月18日,南昌市高新區鯉魚洲(五星農場)白鶴保護小區千畝藕塘內,2000餘只白鶴歡聚於此追逐嬉戲。 白鶴是江西的「省鳥」,被譽為鳥類「活化石」,全球不到4000隻,每年全球98%的白鶴會飛往鄱陽湖越冬,並停留5個多月。為給白鶴創造更好的越冬覓食環境,2020年初,鯉魚洲(五星農場)白鶴保護小區將原來的300畝藕田擴大到了1045畝。
  • 烏蘭諾爾溼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鳥類「住客」越來越多
    烏蘭諾爾溼地迎來了各種遷徙鳥類築巢繁殖期。近年來,隨著呼倫湖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烏蘭諾爾溼地生態環境改善明顯,溼地內多樣化的植物種類和魚類為遷徙的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烏蘭諾爾溼地腹地內,蘆葦隨風搖擺,水面微波蕩漾,數百隻不同種類的鳥兒展翅飛翔、翩翩起舞。它們時而優雅地在水草間散步,時而在水中嬉戲,怡然自得。
  • 千裡之外溼地白鶴「來信兒」:候鳥大部隊抵京日期定了!
    眼下又到了候鳥南飛越冬的季節。今年,候鳥大部隊什麼時候進京?遠在1200公裡外的吉林省莫莫格國家級溼地保護區的白鶴來信了:11月15日前後!與此同時,10月14日至17日,部分隊員前往莫莫格溼地,「打探」候鳥進京「行程」。「遷徙地的溫度、環境、容納情況等對候鳥遷徙都有影響。每三年,我們就會沿著進京候鳥遷徙路線到周邊地區看看,了解候鳥遷徙地有沒有不穩定因素,據此做出判斷,以調整我們的巡護工作。」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介紹。
  • 生態持續改善!新疆開都河溼地成為「天鵝灣」
    【生態持續改善新疆開都河溼地成為「天鵝灣」】隨著天氣轉涼,成群結隊的天鵝從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翻山越嶺」飛至焉耆盆地西北部開都河畔棲息越冬。開都河全長500餘公裡,是新疆知名河流之一,從天山一路奔流經焉耆盆地蜿蜒流入博斯騰湖。近年來,隨著新疆兵團第二師二十一團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來到此地開都河畔溼地棲息越冬的天鵝已從最初幾十隻發展至300多隻。如今,這裡也被遊客親切地稱為「天鵝灣」。
  • 艱辛南飛1萬裡 今年首批越冬白鶴飛抵鄱陽湖
    艱辛南飛1萬裡 今年首批越冬白鶴飛抵鄱陽湖     新華網南昌10月25日電(記者甘泉)10月23日10時左右,今冬首批白鶴飛抵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隨著白鶴的來臨,鄱陽湖保護區即將迎來候鳥「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的壯觀美景。
  • 北遷候鳥飛臨「白鶴之鄉」瀋陽法庫 呈萬鳥雲集場景
    北遷候鳥飛臨法庫。於勝地 常繼民攝中新網瀋陽3月27日電 (沈殿成)3月27日是「世界白鶴日」。記者在瀋陽市法庫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看到,大批北遷的候鳥已經飛臨法庫,寂靜了一個冬天的水面再次熱鬧起來,法庫正式進入最佳觀鳥季。
  • 願「仙鶴訪石」不只是驚鴻一瞥|西伯利亞|白鶴|溼地公園|石獅
    秋冬時節,白鶴南飛,緯度最南到江西鄱陽湖越冬,從未在福建被記錄到。11月17日,本報記者在石獅溼地公園拍攝到了白鶴。氣質出眾、自帶仙氣的白鶴被譽為鳥類「活化石」,全球不到4000隻,是瀕危鳥類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詳見11月18日《石獅日報》一版)仙鶴來石,全城矚目。
  • 吉林:努力讓生態「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新華社長春6月14日電 題:吉林:努力讓生態「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新華社記者張建、高楠  東有虎豹山林長嘯,中有梅花鹿平原競逐,西有白鶴翩翩起舞美景……作為生態資源大省的吉林近年來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大手筆推動東中西三大板塊協調聯動發展和黑土地保護
  • 生態環境部:全國生態狀況總體呈改善趨勢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高敬、王榕)生態環境部29日發布的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顯示,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局部變化劇烈,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退化範圍減小、程度降低,生態服務功能有所提升,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明顯,生態狀況總體呈改善趨勢。
  • 鄭州黃河溼地屬於首次發現白鶴
    經過確認,該鳥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在鄭州黃河溼地屬於首次發現。(在鄭州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首次觀測到白鶴 趙宗英 攝)白鶴體型與丹頂鶴相似,略小於丹頂鶴,略大於白鷺,站立時通體白色,胸和前額是鮮紅色,嘴和腳是暗紅色;飛翔時,翅尖黑色,其餘羽毛為白色
  • 建平生態環境改善引得「貴客」來
    它們時而閒庭信步,時而翱翔天際,時而埋頭覓食,構成了一幅幅和諧的生態美景圖。當前,正值候鳥遷徙的季節,在風光旖旎的森林、稻田、灘涂、生態公園,都會出現諸如蒼鷺、侏鸕鷀等許多不同類型的鳥類,這些鳥類選擇在這裡棲息、覓食,見證了我縣良好的生態環境。據悉,蒼鷺、侏鸕鷀這些鳥類對棲息地的大氣、水質等環境因素非常敏感。正是由於它們對環境地要求高,所以這些鳥類也成為衡量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 石家莊藁城區周漢河溼地:生態環境美 水鳥來栖息
    建設周漢河溼地是滹沱河生態治理的一項重點工程。溼地以自然溼地為藍本,溼地內通過延長再生水流徑,栽植香蒲、黃菖蒲、千屈菜、荷花等水生植物,金魚藻等沉水植物,睡蓮、荇菜等浮水植物,通過植物根系、微生物等生物措施,提升再生水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