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沿著遼河幹流的軌跡,記者跟隨「遼河生態景觀建設」媒體行活動走進康平縣和法庫縣。在白雲飄逸、綠水環繞、群鳥振翅間,感受那萬物融合、如詩如畫的生態之光。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除了天工造物的生態旖旎,沿途還有濃鬱渾厚的人文景觀以及唇齒留香的百年窖藏,驚喜滿滿。
溼地科普館裡邂逅國寶級鳥類
坐著大巴車一路向北,大約2個小時的車程,便可來到此行的第一站——瀋陽臥龍湖溼地科普館。
作為亞洲東部鳥類遷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站,每年有上百萬隻鳥類在康平臥龍湖溼地停歇、棲息和繁殖。基於此,康平縣臥龍湖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在生態環境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共同支持下,修建了這處集收藏、展示、宣教、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科普展示場館。這裡也成為瀋陽市唯一的一座溼地類科普場館。
三層的建築,分展示臥龍湖溼地元素的同時又借鑑了法國自然博物館的建築和布局特色,以原木色為主色調的設計將原生態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眼下還不到候鳥遷徙的時節,但是在這裡,卻可以隨時隨地了解臥龍湖自然保護區的溼地景觀與豐富的鳥類資源,零距離地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標本,還可以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觀賞上百萬隻鳥類停歇、棲息和繁殖的壯觀。
生態封育恢復遼河生態環境
科普館裡潺潺河水、清脆鳥鳴,勾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又走了半個小時的路程,畫面中的那山那水便出現在了眼前。
「我們現在站的地方是青龍山,對面就是青龍灣。以前這裡都是莊稼地,清一色的玉米。」在一處刻有青龍山的石碑旁,康平縣自然資源保護中心主任孫漢勇感嘆道:「經過十年的治理,遼河康平段的生態環境改善了不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遠處即是蜿蜒流淌的遼河水灣,清風習習、波光粼粼。
據孫漢勇介紹,2011年,康平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治理遼河、恢復遼河生態」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遼河幹流康平段的治理保護工作。包括土地回收回租、岸坎修復、阻隔帶建設、管理路建設、節點建設、違章建築清理、支流河汙染治理等工作,使支流河水達標排入遼河,既為遼河在全國率先摘重度汙染帽子做出了應有貢獻,也為進一步實施生態帶、旅遊帶、城鎮帶「遼河三帶」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這河裡沒有耕地,沒有排汙口,沒有任何生產經營活動。除了我們自己人以外,任何人和牲畜都不準進入。」孫漢勇說,工作人員24小時看護河流,除了禁止人員進入外,還要在汛期注意堤防安全,做好防汛工作,與此同時提防偷土、偷沙、捕魚行為,真正做到封閉式管理,「就是要從源頭上恢復遼河環境。」
目前,遼河幹流康平段已實現全面封育,水質達到5類,林地面積兩萬畝,草場四萬畝,植物種類180餘種,魚類25種,野生鳥類超過100種,哺乳和爬行類動物達到40種,鳥類遷徙時單日最高觀測記錄9220隻。而這一成果的實現,離不開「孫漢勇們」的守護。
遼代古塔、百年老宅增添人文厚度
在即將離開遼河流域康平段時,車輛行至康平縣郝官屯鎮小塔子村,一座遼代古塔、一棟百年老宅,給康平行增添了一抹別樣的人文風採。
據塔建築風格及遼代祺州城址推斷,這處遼代古塔建塔年當與遼代祺州置年相同或稍晚,大約在公元921—926年間,是一個遼代佛塔。
近觀,塔為青磚建築,實心密簷式,8面13級。塔身各面設佛龕,內磚雕坐佛。各角陪襯磚雕小壁塔,密簷結構嚴謹。據郝官屯鎮副鎮長劉桂春介紹,這種陪襯磚雕小壁塔的造型,很是罕見。如今,古塔經千餘年風剝雨蝕,稍向東南傾斜。1858年(清鹹豐八年)村人曾集資維修塔基。1981年9月,遼寧省文化廳撥款對塔基再次維修。1980年10月,該塔先後確定為縣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2月,升格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棟百年老宅現在村委會的院內,是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始建於清末,老宅原為四合院建築,有正房、東西廂房及門房,現僅存正房五間,遼北地區囤頂式建築,為梁架結構,正房窗臺下的十組石刻尤為精美,雕刻為金雞報曉、猛虎下山、丹鳳朝陽、花鳥魚蟲等10組圖案,由此可知此前的繁華景象和住在此地主人的顯赫地位富。而類似於該建築的圖案樣式,在大帥府中也能找到一二。
目前,該處老宅做民俗展示館,與遼代佛塔形成了小塔子村文物古蹟群。
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成為鳥類樂園
與康平縣青龍灣打造生態帶、旅遊帶有異曲同工的,還有瀋陽法庫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公園還有個別致的雅稱——「鶴棲聖地、候鳥樂園」。
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是白鶴等遷徙候鳥停歇的重要驛站,通過溼地的保護與恢復建設,溼地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在逐年增加,通過近兩年來監測,春秋兩季在獾子洞溼地遷徙停歇的各種野生鳥類高峰期數量高達十幾萬隻。其中,國際極度瀕危、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鶴2400多隻,全球瀕危的東方白鸛314隻,國家I級保護動物白頭鶴7隻,國家II級保護動物大天鵝970隻、小天鵝700隻、白枕鶴6隻以及其他雁、鴨類野生候鳥十萬餘只。
目前,獾子洞溼地公園已成為國內外鳥類專家研究遷徙期白鶴習性與溼地生態環境關係、分析人類活動對白鶴影響的重要區域。溼地公園與葉茂臺鎮的遼墓群、古楓林、秀水河子戰役紀念館等旅遊景點遙相呼應,每年吸引大量的外地遊客來此觀鳥,為當地居民的農家院、採摘園和庭院經濟帶來了無限的旅遊資源。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關彤 攝影記者 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