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了春天桃花的韻味,品過那微微春風的細膩,又見那春日的陽光照耀你和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品味杜鵑花的韻味,看同一個季節裡,和桃花爭豔的杜鵑花又有怎樣的色彩。
這首詩是出自詩仙李白之手。意思是:在我那遙遠的家鄉,曾經聽見過子規鳥非常悽慘的哀鳴,聽著就讓人悲傷。現在自己身在他鄉宣城,又一次看見了盛開的杜鵑花。那子規鳥的叫聲真叫人痛感斷腸,這初春三月,萬物復甦,百鳥齊飛的時間,也是在外的遊人懷念家鄉的時間。
這首詩是詩人看到杜鵑花之後有感而發,在蜀國,當每年三月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也會出來鳴叫,詩人就是在異國他鄉看見了杜鵑花正好盛開,於是情感湧現,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作者寫這首詩時已經年老,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對往事的懷念和悲傷無奈。
這首詩是宋代楊萬裡所寫,看詩意,如露水般的淚,杜鵑鳥都叫的嘴巴流出了鮮紅的血,這樣的一生叫人憐惜,杜鵑花開的時候杜鵑鳥也在啼叫。杜鵑叫的流出的鮮血有多少呢?不是那抗戰的勇士的淚能滴成的。
大家知道杜鵑花杜鵑鳥還有一個傳說,說是當時蜀國的國王,非常愛他的百姓,他禪位之後就在深山修煉,死後就化作一直杜鵑鳥,也叫子規鳥。每當到春天都會在天空中「布穀布穀」的叫著,提醒老百姓該去種地了,一直啼叫的鮮血都流了出來,落在了杜鵑花上染紅了整個山。
這首詩是通過杜鵑花和杜鵑鳥來表達自己對那些抗戰勇士的懷念和祭奠。杜鵑花就記載了當時這段壯烈的抗戰歷史,滿山遍野的紅色杜鵑花都是鮮血染紅的。
這首詩的意思是:春天盛開了紅色的花朵,凋謝了之後秋天又一次變紅色,眼看著自己的國家就要走向滅亡。那應該是蜀國的冤魂一直在啼叫不停,憑藉著這顏色向西風訴說心中的苦悶。
吳融是唐代詩人,他生在晚唐,就是社會較為矛盾混亂的時候,在他去世之後三年,唐朝就走向了滅亡,也可以說作者就是大唐走向滅亡的一個見證者。所以說這首詩就是借著杜鵑花,子規鳥這兩物來描寫自己對戰亂的痛恨和對在戰場上死去人的悲憫之情。
這首詩的意思是:杜鵑花與杜鵑鳥,又豔麗又怨恨到底怎樣取捨。可能是口中的鮮血,滴在了枝頭變成了花朵。在寒冷的夜裡鳴叫一聲,多少花朵在野外僧人家中。不知謝豹何時出來,那太陽遲遲不出,出來了又斜著過去。
這首詩上闕寫得就是景物,杜鵑花和杜鵑鳥,說是杜鵑鳥啼血落下之後將杜鵑花染成了紅色。下闕重在抒情,就是表達詩人自己對杜鵑花的憐愛,同時表現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一個強烈愛自然的詩人形象被鮮明的表現出來。
這首詩的意思是:一朵又一朵美麗的杜鵑花,總是在寒冷的時間盛開,誰家還不將柴火去掉,總是將這些花枝折去用來取暖。
這首詩非常簡單,所表達的感情也非常的真實,一眼看去就可以看出詩人自己對杜鵑花的熱愛和憐惜。詩人在哪裡嘆息人家還不去掉那些柴火,而去傷害那些好看的杜鵑花,就直接可以看出詩人的真情流露。可悲可嘆!
我們來看這首詩,意思是說:錦瑟本來只有25根弦,因為妻子的亡故,這兒說是50根,也就是弦斷了一半。夫妻本一體,如今卻斷了一半,開頭隱喻妻子亡故。接著寫它的每一弦,每一個節拍都是對過往美好生活的懷念。莊周他其實自己知道想要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那皇帝美麗的心靈和行動可以感動那杜鵑花。看那大海裡月亮的影子就像眼淚化成一顆一顆珍珠,只有藍田哪裡才可以產出好玉,那些美好的事物,現在只能懷念了,然而那些人卻不知道珍惜這些難忘的時刻,只當做平常。
這首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之作,這首詩說法很多,有人說這是一首愛情詩,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思念愛人的思念詩,還有人說這是一首描寫音律的,有很多說法。我認為這就是一首思念詩,思念詩人已經死去的妻子。
詩中滿滿的都是對往事的懷念以及對過往時間的不珍惜的悔恨,就是表達詩人對自己妻子的濃濃的思念之情和對自己的恨,以此來告誡世人一定要珍惜昔日的好時光,不然會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