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1月10日,2021年第九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在上海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為「大變局和雙循環」。年會上,以《全球劇變下的雙循環發展格局》為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張明進行了主旨發言。
怎麼來看待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張明認為,可以分為兩塊:
第一塊是建立以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格局,有三大支柱:一是消費擴大消費升級,二是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三是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一體化。第二塊是怎麼實現內外互促,可以從貿易、金融、開放、等四個方面進行思考。
「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這是未來十年最重要的事情,怎麼實現呢?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從需求角度來講最關鍵的是要持續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因為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張明說。
至於如何提高呢,張明認為可以在五個方面進行改革。
「首先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方面提高居民收入的佔比,其次在居民內部再分配階段要通過一系列新的舉措來糾正收入分配失衡。」張明指出,不能把北上廣深當做中國,中國還有中西部,解決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非常重要,難度很大,任重道遠,但是不得不做。
第三個,就是房住不炒的政策一定要長期持續化;第四要取消戶籍制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五要農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
「所以說這五點,基於經濟學上的邏輯推出這幾點可以做的。在供給層面發展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歸根到底要把有消費需求,但是得不到優質資源供給的行業發展起來,教育、醫療、養老等。」張明說。
而對於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張明認為促進國內技術創新光靠政府主導是不夠的,有三件事必須要做。
「一要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第二點就是要防止國進民退的重演,第三是教育理念必須要調整。」張明表示,過去我國擅長培養工程師,它是集體性、一致性的思維,未來要創新,需要提高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性、批判性,過去中國的教育體系過去長期忽視了。
同時,張明認為,國內大循環第三個支柱——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一體化,非常重要。
「這可能是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最重要的趨勢,一旦我們想推動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來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就必然會發生要素聚集和要素集中,因此未來有一些區域必將獲得更快的發展。」張明說。
張明表示,未來非常看好五個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化程度最高,創新和金融是兩翼,中國板矽谷;長三角,國有、民營經濟發展非常均衡,而且是區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京津冀,雄安發展起來以後可能帶動河北相關地區的發展,成為科創中心和資源分配中心;鄭州、合肥、武漢,中國的大通道,高鐵時代最大的獲益者,未來會成為勾連其他四個區域的中間地區;西三角,相對而言科研研究能力比較強,而且人均人力資本成本比較低。
「未來這五個區域,五個城市三角形,15個城市會是未來中國發展最有前景的地方。這意味著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會進一步加劇。所有五個區域在胡煥庸線的東南,西部只有西三角,秦嶺淮河以北只有京津冀,如果未來允許要素自由流動,要承受一定階段內地區發展差異的拉大。」張明說。
而要構建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張明認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貿易維度要打造國內版和國際版的驗證模式,國際版的驗證模式應該在RCEP的範圍內展開,在金融領域我們要開展新一輪人民幣國際化,核心要增強貨幣的計價功能和培養貨幣的真實需求;開放領域要把目前的自貿港、自貿區做實,同時加快金融開放的時候防範風險;機制領域,既要維護原有機制,同時推動新興市場主導的新的機制。」張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