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歐洲民族語言和文化得以產生,民族特徵也開始形成

2021-01-08 茄子說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茄子講歷史

歡迎來帶百家號茄子講歷史,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講講中世紀,而中世紀是什麼呢?在哪個時間段呢?據小編所知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中世紀開始於5世紀下半葉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與野蜜世界(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的相遇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開端,這開啟了中世紀時代。拜佔庭中世紀歷史開始於4世紀,即東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後中世紀與近代的時間界限問題比較複雜。

國外歷史學家通常認為是15世紀中葉或者15世紀末,以印刷術的普及、君土坦丁堡的陷落、地理大發現為標誌。從社會形態變化方面可分為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第一種觀點認為近代社會開始於18世紀末,以法國大革命為標誌;第二種觀點以第一次資本主義革命即1640~166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標誌;第三種觀點則認為1618~1648年三十年戰爭時期資本主義在西歐已佔據統治地位。現代俄羅斯史學出現了新動態,它首先是釐清「中世紀」和「封建主義」的概念,認為中世紀結束於15世紀末16紀初。

20世紀末的歷史學關注「結構危機」和「人的歷史」。15、16世紀之交西歐出現的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導致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與中世紀的決裂催生了新世界。現代學者認為,16~17世紀的過渡時期也可以被稱為「近代早期」根據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西歐中世紀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5世紀末至11世紀中葉為中世紀早期在封建國家形成初期,封建主義僅以社會體系的形式確立起來。農業在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地中海區域的城市成為經濟中心,是溝通東西方貿易的橋梁。

(2)11世紀中葉至15世紀末是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城市大量出現,商品、貨幣關係得到發展。以前分裂的小王國組合成中央集權國家,君主和特權階層成為新型國家的權力中心。隨著城市文化的發展,宗教出現世俗化傾向,這為文藝復興和早期人文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3)16~17世紀是封建社會晚期或者稱為近代早期,是封建社會瓦解和早期資本主義初創時期。反封建鬥爭此起彼伏,資本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形成絕對君主制國家。17世紀是自然科學迅猛發展的時期。

中世紀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都伴隨著歐洲區域內的民族遷徙:4世紀和6~7世紀匈奴、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的遷徙;斯堪地那維亞部族(諾曼人)、阿拉伯人在第一時期、第二時期的遷徙11~13世紀在亞歐間遷徙的十字軍東徵;15-16世紀,西歐人佔據東方、非洲和美洲。西歐中世紀在世界歷史進程中佔有獨特地位,其間蠻族文明與基督教在西歐相互融合。羅馬帝國晚期對西歐社會的影響表現在法律機構、奴隸制度、高度發達的文化等方面。東西基督教會在教義上的分歧,導致基督教分裂為兩大派別,即羅馬公教和東方正教(即東正教)。西歐居民都信仰羅馬公教即天主教,羅馬教廷數個世紀以來控制著宗教生活。在拜佔庭則是東正教佔據主導地位。

最後小編對中世紀在進行總結一下,中世紀時期經常被描繪成一個「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但西歐完善了建立在人文思想和法律體系基礎上的個人觀念。中世紀不僅存在西歐人的記憶中,而且在現實生活也留下了許多印記。中世紀時期,眾多歐洲民族、城市、國家、民族語言和文化得以產生,民族特徵也開始形成。中世紀的社會、政治經驗為現代西歐民主、法制社會奠定了基礎。中世紀的文學、藝術、哲學、政治、歷史孕育了現代歐洲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西歐城市的羅馬式和哥德式建築風格是中世紀時代的見證。時代的記憶使中世紀不僅得到科學研究的重視,而且可以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答案。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地理、文化、信仰,「戰鬥民族」俄羅斯為何會形成「獨特」的民族...
    一 「戰鬥民族」的性格根源追蹤俄羅斯的性格形成過程就不得不先說說它的民族或者說人種起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戰鬥民族」的形成與其早期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1 早期的遊牧文化傳統現在意義上的俄羅斯民族來源於古老時期歐洲地區的斯拉夫人,公元六世紀時期,當時的斯拉夫人口遍及歐洲東部、中部和中亞地區,為歐洲地區最大的民族和語言群體。根據拜佔庭帝國時期的著名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Procopius)記載公元六世紀初在多瑙河和黑海地區的出現了名叫「安泰」和「斯科拉文」的兩支斯拉夫人,普羅科匹厄斯將他們稱之為野蠻人。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
  • 語言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載體,民族豐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文化特徵都蘊藏在其中。大學英語教學也不可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 被忽略的那個中世紀歐洲
    這一廣大區域內的國際貿易路線的變化使得歐洲文明的中心北移,義大利、法蘭西、德意志和英格蘭等地成為了中世紀歐洲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區域。準確地說,這一變動帶來的不是歐洲社會長期持續的衰落和停滯,而是在保留羅馬帝國遺產基礎上的重組、更新和更深刻的發展,是推進歐洲形成有別於近東、中東和其他東方文明的特點,是為歐洲在近代獲取先進地位進行準備和鋪墊。
  • 淺談: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從遠古文明到當代文化實踐,中國文化跨越了五千餘年的漫長徵途,這是一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斷發展、變革、斷裂、進步的過程,是中華民族不斷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或文化模式的過程,也是人類整體「自然的人化」的過程,然而在各個時期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對當時的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而在持續的文化反饋下,康德這位柯尼斯堡人得以站在那些他所不知道的巨人的肩膀上,從上往下看,從而得以繼續思考。早在「近代」以前,歐洲早已踏上理性的徵途,在經驗和批判思考的相互影響下探索世界。中世紀的養分如何塑造出德意志民族主義?在鄰近的地區和遙遠的地方,人們的視野或快或慢地得到拓展。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提到「黑暗料理」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地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歐洲人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和黑麵包。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大陸,似乎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歐洲人民的飲食結構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始終依靠著那些只能果腹,但沒有滋味的東西。而相比較同時期的中國人,我們在吃什麼?
  • 寮國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
    [12]斯圖亞特·福克斯在論述寮國的民族關係和現代老族的形成時說:「今天寮國最早的居民是佬聽人,他們居住在低地的表兄包括孟人和高棉人,他們說相同的南亞語系語言……到公元第一千年代末,一些說泰語的人使湄公河中遊和湄南河流域匯入了新的民族成分,雖然他們在文化方面從孟人和高棉人那裡借鑑了很多東西,但最終在政治上佔據了主導地位的他們使泰(老)語成了當地的語言,並使他們取代了那些拒絕同化的佬聽人部落,迫使他們退到高緯度地區
  • 文化自信:國家興衰的命脈 民族精神獨立的基石
    第四,文化自信應認同:在中國,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為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團聚和統一的過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各民族經過遷徙、雜居、通婚和各種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學習,在血統上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徵。
  •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與文明產生的碰撞淺析
    這種混淆是有 說服力的,並且可以揭露出對於疆界的興趣對於古希臘而言的印度和對於印度而言的 西藏和西伯利亞珍饈與危險並存之地,這些被佚名的《摩訶婆羅多》和希羅多德的 《調查》共同記載了下來。從此之後,但凡那些中世紀的讀者回想到歐洲,這片真實的並 且時而仍在開拓的疆界,就會重新成為神奇之地。 這種回想無疑源自公元5世紀野蠻人的入侵,對正在鞏固的基督教文化造成的創傷。
  • 全面了解華夏五十六個民族,民族圖騰和民族服飾(組圖)第一輯
    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3、回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徵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 ...備考「西方音樂史」簡答題練習: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的音樂創作
    浪漫主義時期【簡述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的音樂創作】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在東歐和北歐形成了音樂上的民族樂派,以俄羅斯、捷克、挪威和芬蘭為代表。民族樂派的產生,與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係,民族樂派作曲家在繼承西歐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成果同時,提倡在音樂中體現民族性,他們在創作中自覺選用民族文學題材,運用民族民間歌舞的旋律、節奏、調式等素材,譜寫民族的歷史或現實生活,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
  •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作者:蔣真(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自公元前2000多年雅利安人進入伊朗高原以來,波斯人作為雅利安人的後裔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把亞洲、歐洲與非洲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古波斯文明圈,在世界歷史上對打開地區閉塞、建立東西方聯繫和推動人類文明交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中國北方幾個古代民族的體徵類型
    他們的頭骨形態比原始歐洲人種類型纖弱許多,比地中海東支類型又明顯的短顱化,有一些輕度的蒙古人種特徵的沉積,因而使其歐洲人種的特徵不特別強烈。這種情況可能表明,大約公元前8~前3 世紀生活在中亞的塞人在起源上並不相同,南帕米爾塞人代表了分布在西亞和印度民族的極端東部分支,與印巴次大陸的古代居民比較接近,他們在北部和東部的界限是阿姆河直到該河在帕米爾的上遊。
  • 哥特文化遺產,如何影響了西方現代國家的形成?
    古代哥特部族由北而南,摧枯拉朽,攻陷羅馬帝國首都,拉開了西羅馬帝國衰落和崩潰的大幕。統治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歷代東、西哥特國王,主宰著中世紀早期的歐洲世界。然而,就在一千多年前,哥特王國灰飛煙滅,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哥特人流落四方。之後的若干世紀中,已經銷聲匿跡的哥特人既被視為暴力野蠻的破壞者,也被視為追求自由的先鋒。暗黑、恐怖、驚悚,這些和「哥特」息息相關的符號是怎樣被建構出來的?
  • 歐洲的中世紀時期稱為黑暗時代,除了傳教士整個歐洲基本都是文盲
    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和拜佔庭帝國,基本上處於教會的統治之下。各國的君主雖然是國家的統治者,但是他的王權需要得到教會的認可才能有效。在中世紀的歐洲,名義上是王權和教權分治,實際上教會幾乎掌控歐洲的一切。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這一段時期被稱為歐洲的黑暗時代。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所以,都鐸王朝在英國歷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它組建並鞏固了民族國家」,[1]125增強了英國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把英國推進到可以發動現代化的起點上」。[1]125 下文將從維護王位合法性需求、宗教改革、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內政改革和海外擴張四個方面分別討論都鐸王朝時期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對英格蘭民族國家確立所產生的影響。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間歌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在當今社會成為了一種資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少數民族中比較常見的有傳說、歷史和神話為主的敘事歌曲,有勞動生產時唱的勞動歌曲,有表現愛情和日常生活的歌曲及各種儀式上演唱的歌曲,由於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本系列內容將著重以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羌族、侗族和壯族幾個民族的歌曲進行講解和學習。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民族志之所以能戰勝貴族之學,對出 於熟悉化的民族志來說,多虧了基督教合作者讓·德·萊裡;對出於距離化的民族志來 說,多虧了印第安人波馬·德·阿亞拉和混血者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對於集體民 族志這樣較為稀少的形式來說,則多虧了方濟各會傳教士貝爾納迪諾·薩阿貢。既然今天的歷史學家和墨西哥人將科爾特斯對阿茲特克帝國的勝利歸功於瑪琳切,那麼,翻譯的角色也要比古代和中世紀時期更加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