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豐/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耳鼻喉科
2017-03-08 07:32 來源:澎湃新聞
很多寶寶家長來就診就說發現寶寶耳朵裡有耳屎,要求來取,取完之後詢問到底要不要掏。幾乎每個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耳屎多,堵塞外耳道的情況。那麼什麼是耳屎?到底如何處理比較恰當?下面請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耳鼻喉科翟豐博士給大家詳細道來。
什麼是耳屎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是由耳道皮膚腺體自行分泌出來的物質,混合了灰塵、皮屑形成的。耵聹腺集中分布於外耳道外側1/3段。耳屎分兩類,一類乾性耵聹,一類溼性耵聹,後者俗稱「油耳」。「油耳」和遺傳有關,不是一種病。我們黃種人幹耳較溼耳多,白種人和黑人則反之。
耵聹的作用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耵聹的存在自然有其價值,主要有三點:
1. 潤滑保溼作用。如果沒有耳屎,耳道過於乾燥,會引起耳癢、皮膚燒灼感。
2. 防止水、異物、飛蟲等直接刺激或破壞外耳道壁以及鼓膜。耳屎的黏性可以粘住不慎進入耳道的異物,擋住水滴。
3. 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尤其是油性耵聹,這也是有的寶寶雖然耳屎不斷但是並沒有耳部感染流膿的原因。
耵聹栓塞的後果耵聹腺會源源不斷地產生耵聹,耳道同時也有自排自潔功能,大部分人耵聹是可以自行排出的,咀嚼動作也會促進耳屎的外排。如果耵聹產生的速度大於排出的速度堵住了耳道,時間長了,堵實了,就稱之「耵聹栓塞」。
耳屎堵滿了耳道後可能的症狀包括:耳悶脹、耳痛、聽力下降。耵聹完全栓塞之後聽力的損失大約為5%~10%。無論上面提到的乾性或者溼性耵聹,除非有症狀,否則無需處理。真正需要到醫院處理的情況可能就是耵聹栓塞了。
耳屎要不要挖原則上,如果不產生症狀,就無需處理。因為耳道有自潔功能,可將部分耵聹自行排出;反覆掏耳朵還會破壞耳道皮膚自然屏障,導致外耳道炎甚至會引起耳道溼疹;小寶寶們取耵聹時往往不太配合,家長或醫生強行用鑷子或耳勺取還可能誤傷耳道黏膜和鼓膜,造成感染和鼓膜穿孔,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反覆強調,小寶寶的耵聹,如果沒有症狀,就當它不存在!
耵聹栓塞如何處理如果需要行耳鏡檢查鼓膜但耵聹堵塞部分耳道時,可視患兒的配合程度予以門診夾取。如果患兒不配合或耵聹栓塞無法夾出者,則需要先使用碳酸氫鈉滴耳液滴耳軟化耵聹3天(每2小時1次,每次10分鐘)。隨後門診複診,可使用溫生理鹽水予以耳道衝洗或者耳內窺鏡直視下用吸引器吸出耵聹。
對於小孩,我們還是建議在耳內窺鏡下吸出耵聹,這樣更安全,可降低鼓膜穿孔等風險。
有兩個小貼士需要注意:
1. 取完耵聹之後建議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再滴3天以控制外耳道炎症,降低復發機率;
2. 取出耵聹後一周耳道不能進水。
總而言之,沒有症狀的耵聹是不用處理的,如果真的有了以上提到的不適症狀,還是到醫院掛一個耳鼻喉科的號,請醫生幫你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寶寶耳屎,耵聹栓塞,耳鏡檢查鼓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