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高考已不足兩個月,高三學子們中意的大學是哪所?你知道這所大學的校訓和出處嗎?
校訓原本一個由日本引進的舶來詞,在辭海中沒有對校訓的解釋。最早對「校訓」概念進行解釋的是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30年出版的《中華百科辭典》,它對「校訓」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
校訓,最能反映一所大學傳統和特色,因為校訓是學校制定的對全校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是對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目標的高度概括。校訓對激勵全校師生弘揚傳統,增強榮譽感、責任感,繼續奮發向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今天就跟朋友們分享一下那些耳熟能詳的校訓和出處,也歡迎朋友們留言,說說你們大學的校訓,一起給高三學子加油!
1、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1914年,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2、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05年,馬相伯創立復旦公學,表示不忘「震旦」之舊,更含復興中華的意義。「復旦」二字出自《尚書大傳》中的《虞夏傳·卿雲歌》「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毛澤東主席為復旦大學題寫校名。復旦接到毛主席題名後,放大複製成校門匾額、縮小複製後用於校用信封、信箋、校徽、畢業證書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
3、中山大學: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4、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北周的庾信《徵調曲》中有「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之句;宋時的宗禮《大鑑禪師殿記》中有「飲水思源,自覺自悟,師豈遠哉」之句。交通大學的「飲水思源」傳統,經查,最早出現的當屬1926年學校30周年校慶時,在所舉行的各項慶典儀式中,有建立最早的師範班校友捐建的「自流井」落成儀式,沈叔逵代表校友致辭,說明開鑿該井的意義是「飲水思源」。2006年12月,學校第五屆教代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學校建國後的第一個《章程》,其中第6條明確規定:「本校的校訓是: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5、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毛澤東曾在《改造該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大家去研究。」
6、南京大學: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將「誠樸雄偉」與「勵學敦行」兩句合為一起作為今日南京大學的校訓,既反映了學校的優良傳統與特色,又能體現學校辦學的理想追求和實現途徑。
7、西安交通大學: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學決定啟用1937年《交通大學一覽》公布的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精勤求學 精勤: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敦篤勵志 敦篤:指敦厚篤實。《左傳·成公十三年》:"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堅毅。《書·泰誓下》:"爾眾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闢。"孔穎達疏:"果為果敢,毅為強決……皆言其心不猶豫也。"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忠--盡心為人,盡力為人謀;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論語·裡仁》記載曾子評價孔子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8、南開大學: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允公允能」出自《詩經·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語首助詞。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備。張伯苓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與時俱進,每天每月都有新的變化,形容進步迅速。
9、浙江大學:求實創新
1938年11月01日,竺可楨校長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並提出要以 「求是」兩字為校訓。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決定以「求是、創新」為新時期浙江大學校訓。
10、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校訓為著名史學家啟功所擬。「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格修養的標準和精神追求,又是啟功70多年從教生涯中的一個感悟。啟功闡釋它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範」。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和技能,學為人師,就是要使「學」能成為後學的師表。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行為世範,就是要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中的模範。
11、四川大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句,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題於書室的一副自勉聯,而追憶川大歷史,也同樣是納百川之流、容中西學識的過程。成都科技大學和華西醫科大學的先後併入,實現了三強合併,文理工醫相互填補、共同促進,此時的川大才明確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校訓。不僅因為此八字恰嵌合「川大」二字,更因其正是對川大歷史、文化傳統、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的絕佳詮釋。
12、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1993年,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新校訓定為自強、弘毅、求是、拓新。「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向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該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該校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用「自強」、「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義,又體現了該校的歷史縱深與校風延續。「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13、西南大學: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1928年時任川東師範學校校長的甘績鏞先生所題。川東師範學校源於西南大學最早的辦學淵源川東師範學堂。「含弘光大」,語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繼往開來」,語出宋朝朱熹《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含弘光大,繼往開來」,即是「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啟後,開拓創新」之意。
14、山東大學:學無止境,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參考清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此處的「學」,不僅僅是指知識和技能的追求,更包含了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體現了孟子所指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校訓「學無止境,氣有浩然」,是以永不滿足的執著精神激勵廣大師生在學術和人生的歷程中勇於登攀,不斷追求文化知識、技術能力、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
15、中國農業大學: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千年來一直感動並激勵著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殫精竭智。「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中國農業大學以農立校,國富民殷、強農為本,是中國農業大學的追求。數代農大人情系鄉土,憂患蒼生,為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溫飽和富庶之夢不遺餘力。以「解」代「哀」,以此為己任的大氣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戚之氣,恰切地表現了中國農業大學有別於其他高校的獨特性。
16、北京理工大學:德以明理,學以精工
2010年8月26日,為了迎接70周年校慶,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在廣泛徵求全校師生員工和校友的意見基礎上,確定了學校的新校訓。這就是「德以明理,學以精工」。德以明理,是指道德高尚,達到以探索客觀真理作為己任之境界;學以精工,是指治學嚴謹,實現以掌握精深學術造福人類之理想。
17、東南大學:止於至善
此訓典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至此,可以簡要地總結「止於至善」的時代要求,這就是:完善自我,關愛他者,追求至善,保持卓越。
18、北京交通大學:知行
北京交通大學思源樓的北面,枝繁葉茂的百年國槐蔭蔽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知行」二字,為北交大的校訓。「知行」校訓最早見於1923年北交大畢業生的紀念冊。當時學校的校徽、校旗上均有「知行」二字。只是「知行」二字出自何人之手、什麼時間書寫等,尚無實證。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學」恢復使用1923年老校名「北京交通大學」,重新啟用當時的「知行」老校訓。「知行」學說,博大精深,乃人類認識世界之哲學基礎。數千年來,中華哲賢,各展睿智,真理逐顯。
19、暨南大學:忠信篤敬
《論語·衛靈公》記載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旨在用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行與人生修養的薰陶。
20、中南大學: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知行合一、經世致用」,遠承先秦諸子「備物致用」的為學之道和宋明理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志向,近效湖湘學派務實踐行的優良傳統。「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認識與實踐的統一,「經世致用」的根本旨趣,就是強調大學要以天下為己任,求索治世之道,培養濟世英才,積極入世,引領文明,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經世致用」是大學的辦學目標和價值取向,「知行合一」是大學實現價值的途徑和方式。
21、西北工業大學:公、誠、勇、毅
「公」:公為天下,報效祖國;「誠」:誠實守信,襟懷坦蕩;「勇」:勇猛精進,敢為人先;「毅」:毅然果決,堅韌不拔。
22、中央民族大學: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讚美對方文化;「知行合一」一詞則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認識論命題,現今多用於表達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強調「知」與「行」的辯證統一。「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校訓較完整地體現了該校的辦學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了該校的大學文化特質和治學理念。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給所有高手學子加油,願你們考出理想的成績,考上心儀的學校,將文章中的校訓,變成你們學校的校訓
歡迎朋友們留言,說說自己學校的校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