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所著名大學校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

2020-12-05 西域弓長

一、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創建於1911年,建校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清不息、厚德載物」,《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二、香港大學

亞洲最具名望的大學之一,有亞洲「常春藤」之稱,其奠基於1910年3月16日,次年3月30日正式註冊成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

校訓為:「明德格物。「明德格物」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意指博大的學問,儒家治學,首重個人德行修為,「明德」就是彰顯德行,先完善內在德智的修養,然後推己及人。

三、南京大學

最早可追溯自孫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1902年創建三江師範學堂。192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8年在普林斯頓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亞洲第一,1949年民國初期由中國最高學府「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為南大八字校訓,「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四、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首任校董為孫中山。1942年更名為國立復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是復旦學子的校訓。《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兩句意謂:「博覽群書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裡面了。」

五、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前身為廣東光滑醫學堂(1908年成立),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為中山大學校訓。《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六、武漢大學

初名自強學堂,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創建,誕生於1893年,是中國著名綜合性研究型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為武漢大學校訓,「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該校初名「自強學堂」,名取此意。「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七、浙江大學

初名求是學院,創立於1897年,1928年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後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四校合併,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求是創新」為浙江大學校訓。求是」本是一句古老的中國格言。最早見於《漢書˙河間獻王傳》,言稱漢景帝之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創新」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期的《魏書》:「革弊創新者, 先皇之志也。」1938年11月1日,竺可楨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作了《王陽明與大學生的典範》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以王陽明的求是精神、遇險不畏精神、艱苦卓絕精神和公忠報國精神,激勵浙大師生在艱危中奮發進取,並提出要以「求是」兩字為校訓,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求是」的優良傳統,貫徹治學的精義。

八、山東大學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主體為1901年創辦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後中國創辦第二所國立大學。1932年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

「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是山東大學的校訓,「氣有浩然」出自《孟子》,是從孟子心間迸發出來的靈光,是孟子為中華民族輸入的正能量之一。氣有浩然」聯結著德行、內聖的一面,指示著儒家的理想人格。人生天地間,都是氣化流行的結果,雖有先天稟賦之不同,但通過長期的「明道」與「集義」,便可以培養出浩然正氣。「學無止境其實與《荀子》《勸學》中的「學不可以已」意境完全相同。但嚴格說來,出自清朝劉開的《問說》。

九、西安交通大學

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37年8月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為交通大學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學。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為西交大校訓,傳統經典《後漢書》《左傳》《尚書》《論語》分別有「在事精勤」「盡力莫如敦篤」「尚迪果毅」「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表述。西較大校訓浸潤著中華傳統文明的養分,是學校師生做人、做事的指引。

十、河南大學

1902年,名曰河南大學堂,1912年,名曰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與當時的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和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呈三足鼎立的局面。1930年8月,學校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34年8月,河南大學土木工程系併入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1938年,河南大學畜牧系與西北農專、西北聯大農學院組建國立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1049年河大左翼去了武漢,主要系科成為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主要基礎。右翼去了臺灣。1952年,河大農學院獨立為河南農學院(今河南農業大學),醫學院獨立為河南醫學院。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是河南大學校訓。《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話言簡意賅地道出辦大學的原則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整理22所大學校訓,看看有沒有你的學校,歡迎留言補充
    最早對「校訓」概念進行解釋的是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30年出版的《中華百科辭典》,它對「校訓」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校訓,最能反映一所大學傳統和特色,因為校訓是學校制定的對全校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是對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目標的高度概括。
  • 【薦讀】中國名校校訓,詩意十足,勵志世人
    校訓往往是一所學校歷史的高度凝結,象徵著該校的精神追求。在選定校訓初,許多高校都喜歡從古代先賢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四書五經」與史學經典更是眾多校訓的原始出處。究竟哪些書目在校訓裡更受青睞? 中國人民大學校訓:實事求是1992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55周年前夕,將校訓確定為「實事求是」。
  • 這兩所大學,兄弟般地存在,連校訓都一樣
    中國的大學其實起源很早,在隋唐五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大學,在如此眾多的大學當中,清華和北大一直被視為是兩兄弟一樣的大學,而另外一個像兄弟般存在的大學,還有這兩所,兄弟般地存在,連校訓都一樣!
  • 36所廣州高校校訓大PK,有所學校校訓居然這麼美
    本期神探|李煥坤  近日,一篇《中國大學的校訓,為什麼千篇一律》刷爆朋友圈,文中列舉中國兩千多所高校的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有多達26所高校同時在用,「創新」一詞多達10%的高校使用,「厚德」有9%。
  • 臺灣排名前十的大學竟然是這十所,2018年軟科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臺灣大學,臺灣名義上最好的大學,首任校長傅斯年為了這所大學付出了大量心血,以至於死在任上。現在的臺大國際化視野強,學生留美出國深造率非常高。國立交通大學,與國內幾所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出自同源,現在實力不俗。中國醫藥大學,是一所醫藥專門大學,以發揚中國傳統醫學、促進中西醫學一元化為宗旨。
  • 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在《英漢中國文化辭典》編寫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在國內是一個空白,於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便開始轉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的研究。然而,在一片嶄新的領域中開疆拓土並非一件易事,傳統文化英譯的三個困難至今都令他印象深刻。
  • 肩負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命的美國東方大學
    美國東方大學,簡稱:「東大」,英文:USA Oriental University,縮寫:「UOU」。東方:泛指中國,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世界矚目!意在促進更多的世界友人了解、學習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增進與世界各國文化、經濟、商務及民間的友好交流合作。
  • 助力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一壹傳媒 王一洋捐款港中大
    晚會現場,來自北京的一壹控股集團董事長王一洋女士,為助力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一次性捐款港幣500萬元。「作為中華炎黃子孫,我願盡綿薄之力,光大中華傳統文化「,她表示,」文化同根,血脈同源,正是對骨子裡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將我們心心相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做中國優秀文化的守護者,令它和此刻窗外的香港一樣,熠熠生輝。「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今天要講中國文化傳統究是些什麼,又在哪裡?或許諸位也聽過很多人講中國文化傳統,今天我所講,或許和諸位平常所聽到的有一些不同。首先講中國文化傳統是什麼?我說:就是我們「中國人」。只要是個中國人,在他身上就有中國文化傳統。再說,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我說:中國文化傳統就在我們這許多中國人身上。進一步講,在我們的「心」裡。說文化傳統在我們身上,這是淺的講;說在我們每一人的心裡,這是深的講。
  • 亞洲大學排行榜出爐,中國177所大學上榜,前十名中國佔5個席位
    亞洲大學排行榜出爐,中國177所大學上榜,前十名中國佔5個席位近日,亞洲大學排行榜出爐,此次排名包含了650所大學,中國有177所大學上榜,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好大學數量穩穩排在了亞洲第一位,排名前十的大學中,中國更是有5所大學上榜,佔據了二分之一的比例,可見中國高等教育近些年的發展有多強悍
  • 重慶工商大學「我是譯者」弘揚傳統文化 英譯「中國詩詞」
    重慶工商大學「新儒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我是譯者」第二季中國詩詞英文譯讀大會現場劉雅麗 攝    華龍網4月23日15時30分訊(李婷婷 劉雅麗)近兩年,《中國詩詞大會》的影響力持續攀升,喚醒了許多人的「詩性、詩情」,全國各地也紛紛開展起讀詩、頌詩、學詩和寫詩的豐富活動,傳承我國詩詞經典的同時,弘揚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與設計》,這樣的課程你喜歡嗎?
    2020年12月10日,藝術與傳媒學院視覺與媒體設計系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設計》課程作品展在藝媒樓一樓展廳開幕。  《中國傳統文化與設計》課程作品展  展覽時間  2020.12.10——2020.12.17  展覽地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北區藝媒樓一樓展廳  展覽作品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兩所同宗同源同名同姓的大學,連校徽都一樣,令人感慨萬千!
    一所大學就是一所大學,肯定是獨立的,擁有自己的名字、校徽、校訓,怎麼會跟另外一所大學同名同姓同校徽呢?我國真有這麼兩所同宗同源的大學,分別是蘇州大學和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市,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它雖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學與語言文字等各個領域。龐樸《稂莠集》認為:陰陽五行「迷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
  •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2019年05月07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潤為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次復興是在經歷了歐風美雨的影響之後發生的,給一些人一個錯覺,似乎是歐風美雨的影響奠定了復興的基礎,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復興是建基於中國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和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獅頭
    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 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 蘇州大學-蘇州民國建築(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是現在蘇州大學的前身,東吳大學以清末民初歐式建築而聞名,由美國人創立的、江南地區著名的大學之一。東吳大學舊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清同治十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設立存養書院,光緒二十七年,建立東吳大學堂,也稱東吳大書院,是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52年10月,東吳大學改組為江蘇師範學院。
  • 中國十強大學排行榜,七所已經確定,浙江大學成為熱門!
    有人說選一個大學重要的是選城市,有人則認為選大學重要的是專業。其實都是各有道理,一座城市給予了更多的資源,一個好的專業更是可以一招鮮吃遍天。那麼大家知道中國大學面積最大的十所大學嗎?他們依次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吉林大學、西南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昌大學、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