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創建於1911年,建校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清不息、厚德載物」,《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二、香港大學
亞洲最具名望的大學之一,有亞洲「常春藤」之稱,其奠基於1910年3月16日,次年3月30日正式註冊成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
校訓為:「明德格物。「明德格物」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意指博大的學問,儒家治學,首重個人德行修為,「明德」就是彰顯德行,先完善內在德智的修養,然後推己及人。
三、南京大學
最早可追溯自孫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1902年創建三江師範學堂。192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8年在普林斯頓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亞洲第一,1949年民國初期由中國最高學府「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為南大八字校訓,「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四、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首任校董為孫中山。1942年更名為國立復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是復旦學子的校訓。《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兩句意謂:「博覽群書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裡面了。」
五、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前身為廣東光滑醫學堂(1908年成立),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為中山大學校訓。《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六、武漢大學
初名自強學堂,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創建,誕生於1893年,是中國著名綜合性研究型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為武漢大學校訓,「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該校初名「自強學堂」,名取此意。「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七、浙江大學
初名求是學院,創立於1897年,1928年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後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四校合併,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求是創新」為浙江大學校訓。求是」本是一句古老的中國格言。最早見於《漢書˙河間獻王傳》,言稱漢景帝之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創新」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期的《魏書》:「革弊創新者, 先皇之志也。」1938年11月1日,竺可楨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作了《王陽明與大學生的典範》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以王陽明的求是精神、遇險不畏精神、艱苦卓絕精神和公忠報國精神,激勵浙大師生在艱危中奮發進取,並提出要以「求是」兩字為校訓,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求是」的優良傳統,貫徹治學的精義。
八、山東大學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主體為1901年創辦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後中國創辦第二所國立大學。1932年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
「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是山東大學的校訓,「氣有浩然」出自《孟子》,是從孟子心間迸發出來的靈光,是孟子為中華民族輸入的正能量之一。氣有浩然」聯結著德行、內聖的一面,指示著儒家的理想人格。人生天地間,都是氣化流行的結果,雖有先天稟賦之不同,但通過長期的「明道」與「集義」,便可以培養出浩然正氣。「學無止境其實與《荀子》《勸學》中的「學不可以已」意境完全相同。但嚴格說來,出自清朝劉開的《問說》。
九、西安交通大學
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37年8月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為交通大學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學。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為西交大校訓,傳統經典《後漢書》《左傳》《尚書》《論語》分別有「在事精勤」「盡力莫如敦篤」「尚迪果毅」「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表述。西較大校訓浸潤著中華傳統文明的養分,是學校師生做人、做事的指引。
十、河南大學
1902年,名曰河南大學堂,1912年,名曰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與當時的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和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呈三足鼎立的局面。1930年8月,學校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34年8月,河南大學土木工程系併入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1938年,河南大學畜牧系與西北農專、西北聯大農學院組建國立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1049年河大左翼去了武漢,主要系科成為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主要基礎。右翼去了臺灣。1952年,河大農學院獨立為河南農學院(今河南農業大學),醫學院獨立為河南醫學院。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是河南大學校訓。《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話言簡意賅地道出辦大學的原則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